第一次聽說「魔幻現實主義」,是在書單上看到介紹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我確實不是一個讀書人,也一直不理解馬爾克斯在文學界怎麼會有那麼高的地位,但看過很多對其作品的稱讚和推崇,於是買了這本和另一本《霍亂時期的愛情》,不過買回來後都一直躺在書架上,沒有看完過。
後來在得到每天聽本書裡聽到這兩本書的解讀版,聽了2遍後饒有興趣。計劃今年讀完這兩本小說。
直到這段時間找到這部Netflix前幾年的熱播劇,開篇這段關於「魔幻現實主義」的字幕就引起了我的興趣,果然是高分之作,一口氣連續看完三季。
看完第一季的時候,我才對魔幻現實主義有了一點具象的理解。為了更好地理解劇情,劇中很多地名,以前從來沒有聽過,我又專門找世界地圖對照一下。才忽然意識,那個哥倫布發現的美洲大陸,對我是那麼陌生。幾乎沒有在我的認知體系留下一絲痕跡。
於是,我象一名高中生一樣,開始從最基礎的地理概念上,對拉丁美洲開始了探索。當然,所得的知識也是極為淺表的。不過,這種收穫仍然讓我產生一種樂趣,一旦打開了學習的大門,在探索知識的疆域中,會讓大腦分泌多巴胺,就象毒品和運動一樣,讓你體驗一種快感。
說到毒品有關的劇情,不由讓我聯想到前幾年看的那部《絕命毒師》。打開了我欣賞美劇的認知,對優質美劇的觀感直接上了一個新臺階。
至於說兩部劇,哪個更好看。(豆瓣評分基本都是9.2分以上)有一個評價很中肯,毒師是相對完全虛構的劇情,戲劇性當然更強一些。網飛的毒梟是基於現實題材的改編,夾雜著部分紀實的鏡頭,結合的非常好。對於那段歷史,很能吸引人去關注和理解。
《 絕命毒師》裡兩個絕望的人,開始黑化後的逃亡之路。
說說對美洲的新認識吧。以前對於美洲,大概只知道美國,以及南北相鄰的加拿大、墨西哥。其它基本上處於零認知階段。在觀影過程中,有時候一些基本的疑惑點,讓自己覺得知識面特別匱乏,遂找一些零碎的答案。
最先的疑惑就是,拉丁美洲是指哪裡,為什麼哥倫比亞那幾個國家稱之為拉丁美洲……
果然是高中地理沒學好,以下內容是百度和知乎上的內容。美洲大陸原是印第安人的居住地,後來哥倫布發現這片新大陸後,西班牙陸續殖民了南美洲除巴西外的大部分國家。(中南美洲智利、哥倫比亞、阿根廷、巴拉圭、秘魯、墨西哥、古巴和牙買加,加勒比海地區等)
而西班牙和葡萄牙,屬於拉丁語系,所以南美洲一般也稱之為拉丁美洲。可以這樣理解,南美洲是個地理概念,拉丁美洲是個文化地理概念。
這大致也解答了我另一個疑惑,墨西哥離美國那麼近,怎麼那麼窮…… 我發現關於墨西哥,總會伴隨這個句式,「離上帝太遠,離美國太近。」 為什麼墨西哥毒品交易會那麼泛濫(一邊是全世界最大的經濟體----美國,一邊是全世界最大的毒品種植國---哥倫比亞)……
又看到美墨戰爭,原來,美國現在的很多州(德克薩斯州、加州等),都是以前墨西哥的領土……難怪,這都是百年恩怨。
而美國地處北美洲,最開始是英屬殖民地,所以與南美洲的語系不一樣。從這裡,又可以延伸學習美國的歷史。
一直很羨慕那些博學多才的人,現在發現,知識淵博都是要靠點滴的積累才能獲得,在整個知識結構裡,要有興趣,才能自發地進行探索。
通過這段時間寫點讀書筆記,雖然很淺薄,但其實還挺有用。這種輸出也是鞏固學習的一種重要方式。「輸出」,這也是學校教育的一個重要功能,課堂發言交流,課外探討,寫論文……只有輸出,知識最終才能內化到自己的知識體系中。
說回毒梟這部劇,裡面幾個主角刻畫的很深刻。哥倫比亞80-90年代的歷史,有了一點點輪廓。話說,我以前一直以為哥倫比亞是美國的一個地名。後查,美國確實有個特區,地名也叫哥倫比亞。(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Washington D.C.),簡稱華盛頓,又稱華都、華府,美利堅合眾國的首都,得名於美國首任總統喬治·華盛頓,靠近維吉尼亞州和馬裡蘭州,位於美國的東北部、中大西洋地區,是1790年作為首都而設置、由美國國會直接管轄的特別行政區劃,因此不屬於美國的任何一州。)
上個世紀80年代的哥倫比亞,出了兩個影響世界的名人。一個是寫出了《百年孤獨》並獲得諾貝爾文學家的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另一個是巴勃羅·埃斯科瓦爾,福布斯排行第7富的大毒梟。
加西亞·馬爾克斯的作品是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而巴勃羅·埃斯科瓦爾的一生詮釋了「魔幻現實主義」這個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