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十月二十(2020年12月4日)是佛教中大智文殊師利菩薩的出家日。這一天,佛教信徒紛紛以香花、燈燭、茶果、珍餚供養文殊菩薩像,並用各種香料浸泡文殊菩薩像,以示對文殊菩薩的尊重和敬仰。
大智文殊師利菩薩又稱文殊菩薩,與普賢菩薩同為佛教釋迦牟尼佛的左右脅侍,世稱「華嚴三聖」, 同時與觀音菩薩、普賢菩薩、地藏菩薩並稱為「佛教四大菩薩」。
文殊菩薩又稱法王子,被視為智慧之象徵,形象一般為仗劍騎獅之像,為身紫金色,形如童子,五髻冠其項,右手持金剛寶劍,左手持青蓮花,花上有金剛般若經卷寶,坐騎為獅子。
文殊菩薩的塑像右手拿著寶劍,很多佛像也拿著劍,這個寶劍代表著智慧,智慧能夠斷煩惱,所以形象化地把這個智慧用寶劍來表示。
「千峰盤曲色如藍,誰謂文殊是對談;堪笑清涼多少眾,前三三與後三三。」這是雪竇禪師頌無著禪師的《朝五臺偈》。依據佛教界的說法,文殊菩薩的應化道場為山西五臺山。
據佛教經典《法華經·序品》記載:無量劫前,一位日月燈明佛的七個兒子跟隨妙光菩薩修行,在其教化之下,這七人先後成佛,最後一位成佛的小王子,就是燃燈佛(釋迦如來的老師),這個妙光菩薩就是文殊菩薩。困此,文殊菩薩又被稱為七佛之師、七佛之母。
另據《大乘本生心地觀經》稱文殊菩薩為「三世佛母」。三世諸佛成道之母,因而又有「三世覺母妙吉祥」的尊號。
說起文殊菩薩應化道場的佛教聖地五臺山,不得不提到五臺山的一處神奇的景點,那就是聞名遐邇的天然聖境靈跡,距今已有數億年歷史、被譽為「中華第一奇洞」的佛母洞。佛母洞口小肚大,猶如一個仙葫蘆,而且大洞裡邊套著的小洞內,由外向裡呈彎曲管狀,恰似人體胸腔。兩側巖石呈紅色,肝、肺、心等五臟一應俱全……
據<清涼山志>載:「嘉靖末,道方者,夜遊至此,見神燈萬點,既出旋入。方隨入,見玉佛像,森列其中,穹窿深迥,進裡許,飄然聞波濤,悚怖不能出。念觀音名,願造像,忽見一燈,尋光得出,乃造石佛於洞口。」
後來在洞外建寺,取名千佛洞,又名佛母洞。現存四尊明代石雕佛像,成為該寺起源和延續的佐證。建寺至今已有近五百年的歷史了。
在眾多的文殊菩薩像中,有些文殊菩薩的雕像中,拿著一柄如意。其實它象徵著:智慧才是使我們事事如意的法寶!唯有智慧的人,才能如意!唯有智慧,才能使我們妙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