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考門夫人《谷中清泉》
在你的心裡,若是有一個「曠野地方」,你應當常常私下一個人坐船往那裡去。不要把那裡弄成眾人都往那裡去的大道。把你的憂愁私下藏在船上,不要不經意的走入人群,那樣就顯露了你的「曠野地方」。
有時你心不在焉,你懂得避免在這時候領聖餐。你做得很好。赴人間的筵席也有這個需要。如果在你心中煩惱的時候,又必須去參加宴會,你要試著暗暗的先擺脫你的憂慮。如果能做到,才離開曠野地方。耶穌說:「你禁食的時候,要梳頭洗臉,不叫人看出你禁食來。」如果做不到,又沒有船能夠把你的憂慮暗暗的運走,就暫時不要去赴那筵席。
雲彩在帳幕上停住幾時,就住營幾時吧!在客西馬尼園裡與主儆醒片時,將你的憂傷埋葬在靜默裡,使你的心在神裡面被調整,直到甘心接受,然後再進到世界去發揮你的恩賜。
把荊棘藏在玫瑰叢裡,
把嘆息葬在詩歌聲中。
如果你願意,留著你的十字架,
但把它藏在花環底下,你的心要繼續歡唱!
把陽光留給別人,其它的都告訴耶穌。
今天我們思想《曠野地方》這個題目。
在曠野地方卸下我們的重擔,臉上再也不帶著愁容,然後走入人群,發揮恩賜,愛神愛人,是每天很必要的屬靈操練。路加福音4章38-44節記載:「耶穌出了會堂,進了西門的家;西門的嶽母害熱病什重;有人為她求耶穌。耶穌站在她旁邊,斥責那熱病,熱就退了;她立刻起來服事他們。日落的時候,凡有病人的,不論害什麼病,都帶到耶穌那裡;耶穌按手在他們各人身上,醫好他們。又有鬼從好些人身上出來,喊著說「你是神的兒子。」耶穌斥責他們,不許他們說話,因為他們知道他是基督。天亮的時候,耶穌出來,走到曠野地方。眾人去找他,到了他那裡,要留住他,不要他離開他們。但耶穌對他們說:「我也必須在別城傳神國的福音;因我奉差原是為此。」於是耶穌在加利利的各會堂,傳道。」
馬太、馬可、路加對彼得嶽母得醫治的事情都有記載,但在細節上都有不同的描述。可能耶穌屈身站在彼得嶽母旁邊,斥責那熱病,進前拉著她的手,扶她起來,一摸她的手的時候,熱就退了。馬可福音所留下的是耶穌基督「僕人」的形像,說:「耶穌進前拉著她的手,扶她起來,熱就退了,她就服事他們。」馬可福音要強調的是,耶穌基督來並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
而馬太福音則從「君王」的角度來描寫,說:「耶穌把彼得嶽母的手一摸,熱就退了;她就起來服事耶穌。」君王施恩的手一摸,恩典就臨到彼得的嶽母。
路加則是從「人子」的角度來描寫耶穌。耶穌滿有聖靈的能力,他靠著聖靈的能力,責備鬼,鬼就出來,斥責熱病,熱就退了。彼得的嶽母她立刻痊癒,完全得著醫治。她就起來服事耶穌,表示她完全好了。我們看見耶穌的醫治是實時,有效和完全的,彼得的嶽母好到一個地步,立刻能起來服事。一般害熱病,大病初癒後還需要調養一段時間才能恢復。但是彼得嶽母當下完全好了,體力馬上恢復,明顯這是個神跡。
彼得嶽母身體一好,就起來服事耶穌,她不徒受恩典。今天我們蒙主醫治,要感謝他、服事他。當一個人失去過健康,才知道健康的寶貴。主耶穌把彼得嶽母的「熱病」化成「熱心」。彼得嶽母是長輩,但她把握機會服事耶穌。彼得嶽母做了什麼,我們不知道,那天是安息日,可能預備食物給耶穌,讓耶穌和門徒飽餐一頓。
不久,天晚日落,安息日結束的時候,有人帶著一切害病的,和被鬼附的,來到耶穌跟前。在安息日,當下人們不敢把有需要的人帶去見耶穌,因為按著法利賽人和文士對律法的解釋,安息日有許多不能做的事情。迦百農城的人唯恐幹犯安息日,就只好等,等到天晚日落。猶太人是以「日落」,做為一天的開始,因為創世記第一章說:「有晚上,有早晨。」所以,太陽下山,一天開始。
當那一天安息日一結束的時候,人們又擠擁在彼得家的門前,凡害病的和被鬼附的,接連不斷的被帶來,可能有上百人。耶穌按手在病人身上,斥責汙鬼。那些被鬼附的來到耶穌跟前,他只用一句話,就把鬼都趕出去。路加福音4章41節,路加說:「又有鬼從好些人身上出來,喊著說「你是神的兒子。」耶穌斥責他們,不許他們說話,因為他們知道他是基督。」
耶穌不接受汙鬼的見證,斥責它們,命令它們離開,不許它們說話。他用權柄能力吩咐汙鬼,汙鬼聽從了他,當下戰戰兢兢的出來。這樣,醫好了他們所有的人。馬太說:「這是要應驗先知以賽亞的話,說:「他代替我們的軟弱,擔當我們的疾病。」」馬太引用了舊約以賽亞書53章4節的經文,先知以賽亞說:「他誠然擔當我們的憂患,背負我們的痛苦。」神實在愛我們。
立刻,耶穌成了大家話題的中心,變得家喻戶曉。馬可福音1章35節,經文說:「次日早晨,天未亮的時候,耶穌起來,到曠野地方去,在那裡禱告。」
經過一天的勞累,耶穌清早趁著天未亮的時候就起來禱告。他要從天父的同在中,尋求恢復精神,重心得著力量。耶穌並非不能體恤我們的軟弱;他也曾凡事受過試探,與我們一樣;只是他沒有犯罪。這是希伯來書4章15節作者告訴我們的。
耶穌是獨自一人走到曠野地方去,並沒有帶門徒一起,因為他要單獨親近父神,他完完全全遵行父的旨意,順從父給他的命令。以賽亞書50章4-5節,經文記載:「主耶和華賜我受教者的舌頭,使我知道怎樣用言語扶助疲乏的人。主每早晨提醒,提醒我的耳朵,使我能聽,像受教者一樣。主耶和華開通我的耳朵;我並沒有違背,也沒有退後。」
因為愛,耶穌基督甘願作奴僕。首先的人亞當在伊甸園裡違背神的命令,不聽神的話。基督是末後的亞當,他在肉身遵行天父的旨意。
彼得與其它門徒起床時,發現群眾又在房子前聚集,他們一早就要來找耶穌。
馬可福音1章36-37節,經文記載:「西門和同伴追了他去。遇見了就對他說:「眾人都找你。」」路加說:「眾人去找他,到了他那裡,要留住他,不要他離開他們。」
親愛的朋友,當眾人都找你的時候,你感到被需要,感到很有價值感,感到很有成就感的時候,你彷佛走上了「星光大道」,心裡飄飄然。按著人的本性,我們喜歡享受被需要,被愛戴的「感覺」。耶穌不是說:「我們趕快回去,不要讓他們等太久。難得有這麼多「粉絲」在等我。」
不,耶穌滿足的是人真正的需要,而不是滿足人看熱鬧的心。他知道很多人來找他,只是為了看神跡。不是要來聽道,他們對神的道沒有興趣,只對神跡有興趣。所以他不跟門徒回去,馬可福音1章38-39節,耶穌對他們說:「「我們可以往別處去,到鄰近的鄉村,我也好在那裡傳道;因為我是為這事出來的。」於是在加利利全地,進了會堂,傳道趕鬼。」
耶穌不貪圖虛浮的榮耀,不因為膚淺的群眾需求,而更改他既定的行程。他來是要遵行差他來者的旨意,做成父要他做的工。門徒和眾人要留住他,不要他離開他們。耶穌對他們說:「我也必須在別城傳神國的福音;因我奉差原是為此。」於是耶穌在加利利的各會堂,傳道。
路加福音5章12-16節記載:「有一回耶穌在一個城裡,有人滿身長了大痲瘋,看見他,就俯伏在地,求他說:「主若肯,必能叫我潔淨了。」耶穌伸手摸他說:「我肯,你潔淨了罷!」大痲瘋立刻就離了他的身。耶穌囑咐他:「你切不可告訴人;只要去把身體給祭司察看,又要為你得了潔淨,照摩西所吩咐的,獻上禮物,對眾人作證據。」但耶穌的名聲越發傳揚出去;有極多的人聚集來聽道,也指望醫治他們的病;耶穌卻退到曠野去禱告。」
耶穌的事奉引起轟動,一時成為眾人關注的焦點。但是他時刻順服天父,不求自己的榮耀,不被群眾的熱情淹沒,也不被成功的欲望控制。他知道父要他做的,單單求那差他來者的榮耀。聖經說:耶穌「卻」退到曠野去禱告。耶穌不照人的想法,就了群眾去。而是遠離人群,退到曠野去禱告。
神沒有要我們被群眾帶著,被人的欲望驅使,被心裡的虛榮轄制,一有機會就顯露自己。箴言27章21節,所羅門說:「鼎為煉銀,爐為鍊金,人的稱讚也試煉人。」大家都說你好,大家都需要你。這時你會被一時的成功衝昏了頭腦。你以為「機會來了!」耶穌不被群眾的激情激動。他不是看「現象」,他看「真相」,他知道人心裡所存的。
你說:「幫助人解決困難,不是很好嗎?」中國古書《大學》裡面提到:「物有本末,事有始終」,要「知所先後」。基督徒要參與「社會服務」。「社會服務」是救濟人的需要。但如果不解除「使人需要救濟的原因」,那麼就永遠救濟不完,所以還需要有「社會行動」。「社會服務」是以照顧個人與家庭為目標,「社會行動」是以改變社會結構,使得需要救濟的「原因」因為獲得改善能夠消除。以弗所書2章10節,保羅說:「我們原是他的工作,在基督耶穌裡造成的,為要叫我們行善,就是神所預備叫我們行的。」
提多書2章14節,保羅又說:「他為我們舍了自己,要贖我們脫離一切罪惡,又潔淨我們,特作自己的子民,熱心為善。」神要我們熱心行善。「賙濟貧窮」是行善的一種表現,但「傳福音,領人歸主」,是最高行式的善。因為讓一個人能夠因為生命改變,靠神的恩典,起來熱心為善。
耶穌不跟門徒回去行更多的神跡,滿足人看神跡的好奇心,而對他們說:「我們可以往別處去,到鄰近的鄉村,我也好在那裡傳神國的道;因為我是為這事出來的。」耶穌是為傳道而來的,他就是成了肉身的道,他就是真理。按照唐崇榮牧師的說法,他就是「有位格之真理的本體」。他來到世間,是特為給真理作見證,凡屬真理的人,就聽他的話。
我們不要服事久了,忘了為何事出來,要時刻保持頭腦清醒。心中要時刻對準主,要注重曠野的靈修。當主耶穌注意到門徒們過於忙碌,以致於沒時間吃飯,馬可福音6章31節記載,他告訴門徒:「你們來,同我暗暗地到曠野地方去歇一歇。」
如果我們所作的事工在現象上好像「進步」,但是個人靈命上是「退步」的,只是被群眾的激情帶著,被一種「被人需要」的感覺抓住。漸漸的就去聽人的聲音,而聽不見神的聲音,沒有等候神。結果該停下來的時候,停不下來;要討人的喜歡,照人的想法,過於討神喜悅,遵行神的旨意。結果不是在服事神,而是在服事自己,這是值得我們深思警惕的。
主耶穌不喧嚷,也不揚聲;他不灰心,也不喪膽。他知道何時要做,何時該停。在事奉主的道路上,我們常常容易憑經驗,以為靠自己能做什麼,而不仰望神,不向他求問。箴言3章5-6節,所羅門說:「你要專心仰賴耶和華,不可倚靠自己的聰明,在你一切所行的事上都要認定他,他必指引你的路。」
詩篇32篇8節,神說:「我要教導你,指示你當行的路,我要定睛在你身上勸戒你。」我們看到耶穌退到曠野去禱告,耶穌往山上去禱告。耶穌注重禱告生活。願我們都有主的心,懂得謙卑求問神。把困難告訴他,把憂慮卸給他;而把愛留在人間,把陽光帶給世人。
我們的問題常常是把情緒帶給別人。我們不能夠平靜安穩,是因為缺少曠野地方的靈修。我們沒有擺脫憂慮,沒有對付心中的不滿,沒有將憂傷埋葬在靜默裡就進到世界。結果我們缺少從信靠產生的「活的鎮靜」。詩篇46篇10節,神說:「你們要休息,要知道我是神;我必在外邦中被尊崇,在遍地上也被尊崇。」
弟兄姐妹,「多禱告就多有能力,少禱告就少有能力,不禱告就沒有能力。」《祈禱出來的能力》這本書的作者邦茲說:「祈禱是一種使人自卑的工作,它低看了智力,否定了驕傲,釘死了虛榮,標明了我們屬靈的破產;這一切都是我們裡面的血氣所難以忍受的。」但神從天上垂看世人,要看有尋求他的沒有。我們不轉向神,是因為還沒有認清自己,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軟弱無助。我們以為憑自己能做什麼,結果神就不指示我們。但那些敬畏神,存謙卑的心仰望他的,神就指示他們當選擇的道路。
弟兄姐妹,在不清楚明白神的心意之前,我們需要退到曠野地方去。不要被周圍的人左右你的生命方向,而要效法主,在清早的時候就尋求神。只有明白神的心意,我們所做的才能合神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