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錢貸款這種操作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在沒有足夠經濟條件下,貸款進行超前消費是許多人的選擇。尤其是在當今社會科技不斷發展的情況下,花唄借唄等借款平臺不斷湧出,更是給不少人提供了便利。
不過大多數人借錢還是在自己的償還範圍內進行借錢,有穩定收入的前提下進行超前消費,通俗的說就是今天花明天的錢。但也有一部分人可能覺得平臺借錢來的太容易,借貸巨額錢款進行消費,但自己實際的經濟狀況卻不太樂觀。
浙江一男子發現妻子在微信上借錢,頓時疑惑:家中近期並沒有大額消費,老婆借錢做什麼?
妻子先是吞吞吐吐有所隱瞞,但在男子持續追問下,妻子這才告知:自己是借錢打貸款。男子更是不解:最近也沒有什麼支出哪來的貸款?妻子見隱瞞不下只好全盤託出:車子等都拿去抵押了,目前已經借款50萬。
男子頓時如晴天霹靂,再三追問後才知曉,妻子竟然是花錢做美容去了?而且一花就是60萬!男子頓時氣不打一處來:咱倆月薪兩千,你怎麼敢做?現在這50萬的貸款,咱倆又怎麼還得起?
妻子見東窗事發,只好說自己並不是有意去花錢美容的,只是美容店員的慫恿指使下,不斷用借貸平臺的錢進行消費。甚至連辦理信用卡,套卡消費的方法都是店員教的。男子雖恨妻子容易被騙,但店員的行為也確實令人不齒。於是在相關部門的介入下,夫妻二人找到了妻子經常做美容的店鋪。
店員直接承認該女士確實是在店中消費,但並未承認自己有支使誘導消費的行為,並且該女士在店中的消費也只有日期和次數,實際消費的項目名稱消費金額等,卻因為存儲介質損壞而無法導出。
事件到了這裡差不多已經清晰。如果夫妻方的證詞屬實,再加上店員模稜兩可的態度不難推斷,店員確實在其中扮演了不太光彩的角色。至於真的是如妻子所言店員誘導欺詐行為還是妻子自欺欺人的行為,還需要進一步的發展。
不過在證詞中雙方都沒有提出強迫行為,也就是說,即使是在店員的刻意引導下,最終還是該妻子做出的貸款行為進行消費。也就是說,妻子本身知道美容費用的數額,也知道自己月薪兩千的經濟狀況,但她還是一次次聽從店員支使貸款消費,一次次置自己和家人於不顧,但凡其中有一次思考一下花錢太多自己是否還的起,也不會落到如今這步田地。
所以如果真要問是誰的錯,那麼貳仟覺得妻子的錯甚至要大過店員的錯。店員是為了自己的收益,這才不計後果的誘導;但妻子則純粹是為了自己的享受,置家庭於不顧。所謂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希望大家不要犯這種錯誤,正視自己的實際情況,合理規劃消費行為,不然等到事發不可挽回,傷害到的可能就是身邊最親的人。
你們覺得哪一邊有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