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陵區世陽鎮謝家廟村村民發展家庭小作坊 網絡帶貨拓開大市場

2020-12-15 中國網·錦繡天府

謝家廟村村民在院壩裡曬檸檬片

「平時,我在家忙著切檸檬片,再把切好的檸檬片拿到院壩裡曬乾。」近日,嘉陵區世陽鎮謝家廟村78歲的杜碧清說,僅靠這一切一曬,她一個月就可以收入1000多元。

近年來,謝家廟村在改善基礎設施、發展增收致富產業的同時,成立村集體公司,培訓出一支敢闖市場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引導村民發展家庭小作坊,讓村民在家就可以從事加工,實現增收。

改善基礎設施 培育致富產業

如今的謝家廟村,一條條村道公路如玉帶般纏繞山間,村道上不時有村民駕駛著汽車、摩託車駛過,村道公路兩邊是成片成片的產業園和一幢幢小洋樓。「打了一場脫貧攻堅戰,村子發展至少前進10年。」謝家廟村村委會主任謝友林感慨道,謝家廟村山高坡陡,曾是典型的貧困村,2014年經過精準識別,全村有貧困人口98戶263人。

「2014年前,村裡連一條水泥路都沒得。」謝友林說,因為那時村子不通公路,村民們趕場買生產生活物資,不僅要走2個半小時的路,還要用馬拉回物資,運費要30元。因為生產生活條件落後,2014年前,謝家廟村村民人均年收入僅千元左右。

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在幫扶謝家廟村時,第一時間派出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幹部到謝家廟村擔任駐村黨支部第一書記,並從資金、政策等方面提供支持和幫扶。

「第一次到謝家廟村時,看到的是老百姓一雙雙渴求改變貧困面貌的眼神,這讓我終生難忘。」駐謝家廟村黨支部第一書記陸瑞陽說,經過召開村民會議、入戶聽百姓呼聲和意見,村裡決定從改善基礎設施條件、發展致富產業入手。在國家工信部、嘉陵區相關部門、世陽鎮的幫扶下,謝家廟村共修建村道公路24公裡、入戶路6.2公裡,實現戶戶通水泥路。「現在謝家廟村村民趕場,騎車或開車,10分鐘就到了。」謝友林說。

一場脫貧攻堅硬仗打下來,謝家廟村還實現家家戶戶通自來水,全村新建蓄水池8口、維修堰塘2處。村裡還因地制宜建起500畝青花椒產業園、100畝銀杏樹產業園、35畝羊肚菌產業園、100畝百香果產業園,村民通過發展庭院經濟和養殖業,以及土地出租、到園區務工、園區分紅等實現增收,日子越過越好,2019年,全村人均年收入超過3000元。

村民家庭變小作坊 不出家門可掙收入

6月24日一大早,杜碧清就開始忙碌起來,她把切好的檸檬片放在太陽下晾曬。曬完後,她又繼續忙著把新鮮檸檬切成片、把曬乾的檸檬片裝袋。「天天切檸檬、曬檸檬片,我一個月能有1000多元收入。」杜碧清說。

在謝家廟村,像杜碧清一樣在家切檸檬、曬檸檬片的村民有10多戶,他們中有的人月最高收入能達2000多元。「村民們只負責切和曬。」陸瑞陽說,謝家廟村成立了村集體公司——謝家廟鄉建農業有限公司,公司安排專人收購新鮮檸檬,再運回村裡並送到村民家中,由村民負責切片和曬乾。曬乾後裝袋,由公司統一回收,拿到市場上銷售。

如今,這一模式在謝家廟村全村推廣。今年以來,村民們在謝家廟鄉建農業有限公司組織下,先後熬製枇杷醬、加工苕粉等,再由公司把枇杷醬、苕粉等進行包裝,拿到市場上銷售。這不僅讓農村土特產賣出了好價錢,公司也增加了收入,有了利潤。

「發展家庭小作坊,是老百姓新的增收致富模式。」老家江蘇的陸瑞陽認為,在江浙等地區,不少百姓家庭是前院後「廠」,一個家庭就是一個小加工廠。為打贏脫貧攻堅戰,讓村民有更穩定、更高的收入,謝家廟村一直在探索新的增收渠道,計劃將引導更多村民發展小型手工作坊,讓村民在家就能從事加工掙收入。如,依託謝家廟鄉建農業有限公司,組織村民在家加工農副產品、竹編產品、服裝等,公司再把產品進行回收和銷售。

增強市場意識 培訓新型職業農民

除任謝家廟村村委會主任外,謝友林還是謝家廟鄉建農業有限公司總經理,他每天想的最多的是如何將村裡的農副產品拿到市場上賣個好價錢。每天一有空,他就通過網絡找市場、找客戶,或是背起包包到南充城裡轉市場。

「我就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以前哪有啥子市場意識。」謝友林坦言。

「讓謝家廟村真正告別貧困,一個關鍵點是要培養一批懂市場、敢到市場拼搏的新型職業農民,提高村子的『造血能力』。」陸瑞陽說。

因此,在擔任駐謝家廟村黨支部第一書記時,陸瑞陽就特別注重培養村幹部的市場意識,一邊帶村幹部出去考察學習、參加培訓,一邊成立謝家廟鄉建農業有限公司,手把手地教會了村幹部通過電商平臺、朋友圈、抖音等網絡渠道,推銷村裡的農副產品,鼓勵村幹部外出開拓市場。

前不久,當村幹部看到其他地方檸檬豐收後,立即想到了加工成檸檬茶,提高農副產品附加值。因此,謝家廟鄉建農業有限公司立即組織人前往採購新鮮檸檬,再組織村民切片和曬乾,加工成檸檬茶後,每公斤售價可達60元。

「思路一變天地寬。」謝友林自豪地算了一筆帳,去年,謝家廟鄉建農業有限公司流動資金達100多萬元,純利潤有20萬元。(南充日報 李奎)

相關焦點

  • 村民家庭發展小作坊 網絡帶貨拓開大市場
    村民家庭發展小作坊 網絡帶貨拓開大市場 來源:南充日報 • 2020-06-28 15:33:27 「平時,我在家忙著切檸檬片
  • 熱忱為民守初心 服務群眾踐使命——記南充市嘉陵區火花街道黨工委...
    她就是南充市嘉陵區火花街道黨工委副書記楊曉莉。圖為:楊曉莉為屈家堰群眾宣講政策給力幫扶助脫貧為進一步推進嘉陵區精準扶貧工作,確保嘉陵區如期脫貧摘帽,從2017年開始嘉陵區委、區政府把火花街道辦事處列為脫貧攻堅幫扶序列。
  • 雲端公路拓開連片山區致富大門
    10年投入2400餘億元修路雲端公路拓開連片山區致富大門按習近平總書記 「交通建設項目儘量向進村入戶傾斜」 的要求,在脫貧攻堅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有機結合的過程中,交通建設已成為構建鄉村振興發展新格局的重要基石。城鄉30分鐘交通圈形成「現在公交車到家門口,進城太方便了。」12月8日,十堰張灣區西溝鄉嶽竹村公交站臺,村民李強告訴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 海口市秀英區昌儒村村民吳清河:果園直通大市場 老農「網紅」賣貨忙
    吳清河的幫扶責任人張堅介紹,吳清河家裡雖有40餘畝林地、果地,但由於缺乏資金和勞動力,一直以來都未形成種植規模,家庭一度陷入貧困。2015年,吳清河一家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後,政府對其進行產業幫扶,不僅對其開展種植養殖等技能培訓,還陸續扶持了母羊、雞苗、荔枝王果樹苗和肥料等。有了產業支撐,2016年底,他一家順利脫貧。「但對我家改變最大的還是2017年。」吳清河感慨道。
  • 直播帶貨培訓進村農民「觸網」拓銷路
    直播帶貨培訓進村農民「觸網」拓銷路村民正在進行直播帶貨實操。這不是淘寶網紅直播間的帶貨現場,而是崖州區梅西村首期高素質農民(技能服務型—農業電子商務)培訓班學員直播帶貨的實操作業現場,生動的講解、實操演示,讓學員們了解如何利用手機這個「新工具」來幹新農活,以培育更多的農村直播人才,拓寬農產品銷路。
  • 潮水鎮墟裡村村民們來了次農村電商分步走
    近期潮水鎮墟裡村在村兩委的支持下,對村民們來了次農村電商分步走!一方面,通過開設農村電商公開課,宣傳政府的一系列相關政策、措施,消除農村群眾對網購、網銷的擔憂;另一方面,通過公開課讓更多農民掌握網購、網銷的本領,把農業小生產與網銷大市場連接起來,增強農民的品牌和營銷意識,使其真正成為市場主體。
  • ...喜看新變化| 農民變身帶貨主播 「村播」賦能鄉村振興
    近年來,柯城區審時度勢,抓住消費升級等時代風口,開設了全國首個阿里巴巴「村播學院」,持續推進「農民主播培育孵化」工作,對村民、農場主和返鄉創業青年等5類群體給予零基礎、零門檻、全方位的免費培訓支持,提供農創空間、直播設備、創業貸和阿里流量支持,打造新時代新農人新形象,培育本土帶貨達人,逐步健全了「培訓培育—創業就業—出村進城」村播人才三步走機制。
  • 「小作坊」闖出大市場 望城特色小吃邁向「精優特」
    在當地市場監管部門支持下,6個「小作坊」聯合推出「望城非遺六品」品牌,闖出大市場。「我們著眼實際、合規幫扶,將非遺文化特質與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監管有機結合,把特色小作坊培育成具有示範意義的『望城非遺六品』。」11月20日,望城區市場監管局局長朱飛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
  • 黔西南貓寨村:主抓發展產業 帶動村民致富
    黔西南貓寨村:主抓發展產業 帶動村民致富 發布時間:2021-01-06 14:59:26      來源:黔西南日報   近年來,望謨縣樂旺鎮貓寨村在脫貧攻堅戰中把發展產業作為抓手,村裡已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社
  • 郝小藝:直播帶貨讓貧困戶疫情期間仍能增收
    「通過洛川第一書記消費聯盟,通過直播帶貨,第二、三批香菇已經預訂一空。今年香菇產了五萬斤,村貧困戶除工資外,人均增收2500元。直播帶貨,以「小屏幕」打開「大市場」,用消費扶貧助推產業扶貧良性循環發展,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探索出了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新路子、新模式。而在這一探索過程中,無數的駐村第一書記,成了盡銳出戰,聯通上下,打通精準扶貧最後一公裡的中堅力量。
  • 肥牛「肥」了一個村
    12月6日一早,天還沒亮,新疆莎車縣艾力西湖鎮前進村村民西爾艾力·麥麥提就早早起床,清理牛棚、給牛添草加料,勞作雖然辛苦,但他難掩心中喜悅。原來,前不久前進村迎來大喜事,肥牛廠成立後的第一批100頭肥牛銷售到喀什地區各大市場,村集體增收8萬餘元,村民的腰包越來越鼓了、幹勁也越來越足了。地處塔克拉瑪幹沙漠邊緣的前進村,經濟發展相對落後,是遠近聞名的貧困村。
  • 鄉村「網紅」為村集體經濟直播帶貨!
    2019年,他拍攝「三農」視頻,走紅於網絡,如今粉絲數高達12.8萬。為助力村民銷售當地農產品,郭海軍今年又開啟直播帶貨模式,成為名副其實的鄉村「網紅」帶貨員。 受疫情影響,往年夏天本該進入銷售尾聲的玫瑰營鎮紅旗村集體經濟散養大鵝,到今年年末還有一萬隻滯銷,愁壞了紅旗村的黨支部書記逯鵬飛,就在他一籌莫展之時,察右前旗團委領導找到了郭海軍,讓他幫助村民渡過難關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霸州市平口村:巧借電商平臺 助力村民走上...
    近年來,霸州市煎茶鋪鎮平口村以發展電商平臺為契機,支持村內企業積極與國內電商平臺的對接,大力開拓線上市場,創新產品類型,為全村產業發展注入活力,帶領村民致富走上小康路。走進廊坊依麗美塑料製品有限公司的直播間,主播胡海濱正在給粉絲們介紹一款為拍拍樂的絞餡機。
  • 閩東北千年古鎮:直播帶貨讓高山特產賣出好價錢
    (中國減貧故事)閩東北千年古鎮:直播帶貨讓高山特產賣出好價錢中新社北京9月23日電 題:閩東北千年古鎮:直播帶貨讓高山特產賣出好價錢中新社記者 劉育英吳曉霞之前在杭州工作,是一名淘寶主播,主要為服裝帶貨。春節期間,她從杭州返回福建省南平市政和縣鎮前鎮,因為疫情一直留在家裡,開始為家鄉土特產品直播帶貨。政和縣地處閩東北,已有千年歷史,宋徽宗政和五年因進貢白毫銀針受賜年號,改名政和,為全國因茶得名第一縣。政和縣先後獲得「中國白茶之鄉」「產茶明星縣」稱號。
  • 南京棲霞龍潭多肉基地「耕耘」線上大市場
    原標題:龍潭多肉基地「耕耘」線上大市場 直播已經不再是城市年輕人的專利,更是農村青年的致富方法。作為南京最大的多肉植物生產基地,位於棲霞區龍潭街道的南京立乾「多肉氧生緣」突破傳統銷售方式,把手機當「新農具」,讓直播成「新農活」,通過直播帶貨,不僅通了銷路,還富了農民、樂了購買多肉的「肉絲」。
  • 第一書記 | 從世界冠軍到「帶貨書記」,他為貧困戶奔走推銷農產品
    這位來自東北的80後小夥,將自己的一腔熱血傾注到偏居粵東一隅的小山村,帶領當地村民脫貧致富。為助村民增收,郭純宇還當起「快遞員」,將村民種植的蜜柚、靈芝孢子粉等特色農產品賣到廣州等地,被村民親切地稱為「帶貨書記」。
  • 康定舍聯村第一書記直播帶貨成「網紅」:想把農產品賣到全國
    駐村前,她打聽到,當地村民不太好打交道,有點「歪」(四川話,形容一個人很兇,不講道理)。第一次進村入戶走訪時,村民很牴觸:「你們瘋了吧,去哪裡不好,跑來這個村!」面對村民的冷言冷語,康鑫沒有放在心上。2018年8月24日,康鑫組織了第一次村民大會。村上一共200戶800多人,結果來開會的只有45人,其中5人還是村兩委成員,其餘大部分多是聽力不好的老年人。
  • 寶安區新安街道:打造脫貧金鑰匙,打開村民幸福鎖
    新安街道主要領導到對口幫扶村慰問貧困戶,並參加帶貨直播,為大山裡的優質農產品代言。在幫扶過程中,新安街道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核心作用,全面強化村黨組織領導核心地位,健全村級重要事項、重大問題由村黨組織研究決定機制;健全完善選拔配備機制,抓實村級後備幹部培養,發展培養和儲備人才,加強村幹部隊伍建設;堅持黨組織領導與村民自治相結合,建立了村級班子聯席會議和黨群聯席會議「兩聯席」制度。群眾富不富,關鍵看支部。
  • 敦化官地鎮黑背村發展水果採摘產業增加村民收入
    近年來,官地鎮黑背村充分挖掘果蔬產業優勢,積極發展果蔬採摘產業,在增加了村民收入的同時,也扮靚了黑背村「美麗梨鄉」的名片。 金秋九月,黑背村2000多畝果園內,成片果樹上掛滿了紅彤彤的果實。隨著進入盛果期,果園盛產的李子、沙果、紅心果等陸續進入成熟採摘期,吸引了絡繹不絕的遊客前來採摘。
  • 諸暨這個村的人直播開蚌,一年賣貨38億元!
    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新的機遇再次送到了村民們面前。去年,新長樂村珍珠線上線下銷售總額達到了38億,這個數字對一個小村莊來說,很驚人!「這邊補你一個帝王蚌好還是黑加侖好?帝王蚌的話,主要是點位大,帝王蚌基本上都是11毫米以上,你要大點位就開帝王蚌,如果要顏色的話,就開這個黑加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