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文學】馮蕾:【老布鞋】(散文)

2021-02-08 三秦文學

從我記事起,接觸的最多的就是這種手工布鞋,它有兩種款式,男式的是鞋面包住整個腳背,兩側有「鬆緊」一腳蹬;女式的是方口的,腳背上有一根帶子綁起來。二十年前的農村,物質匱乏,在我的記憶裡,絕大多數人都穿的這種老布鞋。翻鞋樣、糊背子、做邊子、納底子,家裡女眷耗費兩三天功夫,再拿到村上的鞋匠那裡上釘,一雙鞋就算是完成了,成本不足十元。但那個時候,家裡實在困難,母親也總是忙碌,就連這種布鞋都沒有多餘的。小時候腳長得快,又愛踢騰,鞋面上的布爛了一層又一層,一雙鞋穿到最後總是在大拇指的部位被頂出一個破洞,實在是尷尬,要不是實在沒的穿,真恨不得扔得越遠越好。

那時候,最流行的鞋子是「雙星」牌的球鞋,誰要是能擁有一雙「雙星鞋」那可就成了小夥伴追捧的對象了,一雙「雙星鞋」,穿了洗,洗了又穿,鞋面上紅藍相間的圖案被刷的發白,還是不捨得扔。我一直都想要,但我直到現在都沒有穿過,原因很簡單,以前是買不起,再後來,也沒有穿「雙星」的必要了。

小時候,最期待的就是六一兒童節,除了能得到兩塊錢的零花錢,享受節日的熱鬧氣氛,最重要的就是能擁有一雙白色的「貝貝鞋」。白襯衣、黑褲子,白鞋子,似乎是我們那一代人六一兒童節的標配,到了六一這一天,每個小夥伴都迫不及待的換上新鞋子,若是趕上那天下雨,也要蹦來跳去,繞開地上的水坑。但農村泥濘的土路,又怎會放過這個機會,再怎麼小心翼翼,被汙泥弄髒總是在所難免。「貝貝鞋」不結實,總是不出兩個月就壞了,不是斷底就是開膠,總之是沒法再穿了。在往後漫長的時光裡,還是只能與老布鞋為伴。如同雞肋,讓人如鯁在喉,卻又無可奈何。

相關焦點

  • 「三秦文學」段金泉:「當你老了」(散文)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三秦文學,ID:sanqinwenxue】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當你老了(散文)文/段金泉當你老了,頭髮白了,睡意昏沉在爐前打盹,請取下這部詩歌慢慢誦讀,回想你過去眼神的柔和回想它們昔日濃重的暈影……愛爾蘭著名詩人葉芝的《當你老了》,是獻給女友的愛情詩篇,卻揭示了理想與現實之間的無情距離。
  • 「三秦文學」燕曉鋒:「老張扶貧」(小說)
    小主,點擊上方藍字關注我吧三秦文學微刊ID:sanqinwenxue不忘初心 夢在三秦三秦老張扶貧(小說)文/燕曉鋒這天,氣溫驟降,天空飄著零零星星的雪花。平時喜歡沉靜的觀察,冷靜的思考,並用樸素的文字語言真誠的敘述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所感,至今累計有百餘萬字見諸於《陝西日報》《鹹陽日報》《絲路新散文》。出版有個人著作《路上的風景》。陝西日報「優秀通訊員」 、鹹陽市委「十佳新聞工作者」榮譽稱號獲得者。有多篇文學作品及通訊報導榮獲省、市級參賽獎。
  • 「三秦文學」王德明:「火盆」(散文)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三秦文學,ID:sanqinwenxue】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三秦火 盆老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我老家的寒地黑土最適合的就是種水稻。但是,發家致富的思想讓人們幾近瘋狂,烤火盆也讓人們奇思妙想。我家的鄰居金奶奶家有一個祖傳的銅五足八方火盆,落款是愛新覺羅喜塔喇厄墨氣。據說,努爾哈赤的一些大臣們曾經在這個火盆的旁邊商討大事。後來,兒子褚英被流放斐悠城時,努爾哈赤把此盆賜予褚英隨同流放。
  • 鄉土散文:老布鞋
    一會兒,她竟變戲法一樣從裡屋拿出幾雙布鞋,居然還做了二女兒的。算算二十多年沒穿布鞋了,也很多年不見母親做布鞋,我很好奇什麼時候母親又幫我們做了鞋子。母親把小女兒抱在懷裡,給她穿上花布鞋,把手伸到女兒腳後跟試了試,正好不大不小,才算放心地長舒一口氣。三歲多的小女兒很好奇,這兒摸摸,那兒瞅瞅,踮著腳尖竟不敢下地了。
  • 「三秦文學」潘洪巨:「此生不換」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三秦文學,ID:sanqinwenxue】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三秦此生不換於是,今生你我相識,相知,相愛聽那絜靜的花開之音歷盡塵世諸事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青絲飄灑儼然銷聲匿跡紅顏白髮昭示伊人老去
  • 「三秦文學」宋銀良:「老城根下」(散文)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三秦文學,ID:sanqinwenxue】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老城根下(散文)文/宋銀良時光的腳步無法挽留。老城牆根下,一堤經過護城的河水,讓人把夢想賣了,換成柔軟時光。一排排婀娜多枝的垂柳,像加多了鹽的掛麵吊在樹上,在親水湖面上開始泛黃。鴨浮湖面,魚遊淺底。船在水上飄,人蕩輕舟裡。你看那一碧河水,它活著,走向太陽,倒映了藍天。它又哭著從天上回來,走向樹木花草中繼續澆灌到燃燒,延長了生命。
  • 【三秦文學】李翰儒:【春趣拾韻】(詩詞)
    三秦文學投稿須知 超過160萬人正在關注 趕快來關注吧,這裡有散文、小說、詩歌、詩詞、隨筆等精選作品,還在等什麼?快來關注我們吧。
  • 「三秦文學」田園閒客:「羊腸小道」(詩歌)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三秦文學,ID:sanqinwenxue】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羊腸小道文/田園閒客獨自徘徊出生於上世紀六十年代末,祖籍青海民和三川,現定居甘肅臨夏積石山,愛好文學,在《人民日報》《中國土族》《甘肅經濟日報》《民族日報》《河州》《河北大周刊》《黃河三峽文藝》《江西散文詩》《中國風》《河北農民報》《望月文學》《河南科技報》《桃花源》等紙媒發表數百篇拙作,收錄各種文集,詩集的文字較多,網站和平臺刊發千篇(首)以上。
  • 「三秦文學」段金泉:「黃葉落盡柿子紅」(散文)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三秦文學,ID:sanqinwenxue】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我居住的大院中心地帶,有一處並不大的花園,園內栽植有不少珍貴的花草樹木。(文中插圖來源於網絡)個人簡介段金泉,媒體人,業餘寫作,有詩歌、散文散見《人民日報》《解放軍文藝》等報刊,作品入選《甘肅文學50年》《當代軍旅詩選》等選集,曾獲全國報紙副刊優秀作品獎、全軍文藝新作品獎等獎項。出版有詩集、散文隨筆集。
  • 「三秦文學」翟向傑:「七律七首」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三秦文學,ID:sanqinwenxue】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七律】喜聞首山詩社成立感吟無邊正氣蕩秋空,獻瑞飛雲過碧穹。荷枯池面煙波冷,蝶老叢中露水涼。扁柏枝頭初有子,桂花樹下已無香。而今身在新吳寄,夢裡雲村是古莊。【七律】珍愛生命遠離皮草慘叫沖天血染衣,腥紅刺眼露筋肌。
  • 「三秦文學」美牧:「詩歌七首」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三秦文學,ID:sanqinwenxue】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詩歌七首文/美牧長安區作協理事,民俗委員會副主任,市作協會員,市民盟科技委員會委員,省散文學會會員,省柳青文學研究會會員,省唐詩與杜甫研究會理事,區政協委員,區政協特聘文史員,民盟長安區工委副主委兼韋曲支部主委,人文地理、方言、習俗文化研究者 。
  • 「三秦文學」鄧漢章:「詩友唱和詞一組」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三秦文學,ID:sanqinwenxue】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詩友唱和詞一組文/鄧漢章一、【清平樂】和挑燈看劍同調《春》偏向長亭古道邊,一任相思老。 三、【西江月】夜遊步行橋萬點華燈倒影,滿湖碧玉凝光。一牙新月水中央,惹得春蛙齊唱。歌舞幾家悠遠,行人三五徜徉。太平世界步安詳,喜在眉頭心上。
  • 鄉土散文:布鞋伴隨我長大
    布鞋伴隨我長大(散文)風不懂雲在漂泊,天不懂雨的落魄,眼不懂淚的懦弱,許多感動都在多年以後,許多感激念念心中,最為遺憾不能為報。我們這茬人,都是穿布鞋長大的,凡是與布鞋有關的情懷,早已深深植入靈魂,一輩子都不會忘記。
  • 「三秦文學」清風:「長夜」(詩歌)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三秦文學,ID:sanqinwenxue】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長夜文/清風暗河流水>尋尋覓覓此刻詩是夢中的新娘夜是給你的嫁妝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作者簡介清風,在校大學生,熱愛文學
  • 「三秦文學」杜斌強:「一則留言」(散文)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三秦文學,ID:sanqinwenxue】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一 則 留 言文/杜斌強
  • 「三秦文學」清妍:「散文三題」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三秦文學,ID:sanqinwenxue】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散文三題 文/清 妍一、沒有人比我更愛你作者簡介清妍,女,80後,陝西人,自幼愛好文學寫作,常有作品散見於報刊,現任職於雲南省某政府機關。
  • 「三秦文學」謝仁厚:「泥娃子」(小說)
    三秦文學微刊ID:sanqinwenxue不忘初心 夢在三秦泥娃子文/謝仁厚主題詞:被槍決是哪般個滋味?人死還能復活嗎?惡人必有惡報,但如此惡報實屬奇葩!NO.1在破半山的一個旮旯,西塂子莊的人眼——美女金婉秋在彎腰割麥子。
  • 「三秦文學」羅敏權:「深秋不是天才」(散文)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三秦文學,ID:sanqinwenxue】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深秋不是天才文/羅敏權
  • 【三秦文學】賀琪:【旅遊隨吟】(格律詩)
    08 七律 武漢霜葉 江湖滿地紅顏老,一葉題來惜似花。 草長鶯飛梅子亮,風輕雲淡謝娘佳。 無為我久居江夏,有志人曾向海涯。
  • 「三秦文學」顧士忠:「梅蘭梅蘭我愛你」(散文)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三秦文學,ID:sanqinwenxue】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那年,我在一所鄉中學讀高三。離高考還有三個月的時候,班主任突然生病住院,於是,學校臨時安排化學老師戴老師任我們班班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