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閃而過的「彗星」,二戰中納粹的「黑科技」,Me-163火箭截擊機

2020-12-15 嗷狼記

眾所周知,空軍作為一支高科技軍種,從出現就能扭轉戰爭的局勢,對戰爭的勝利將會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而在空中當中,轟炸機作為一支非常古老的機型,還是空軍當中一支重要的進攻型力量,從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發展到現在一直備受大國的青睞。要說起轟炸機的發展史,肯定是在二戰期間。在二戰期間隨著戰爭的需求,航程遠、載彈量大的轟炸機被研製了出來。比如當時的B-17四發重型轟炸機等。

Me-163「彗星」火箭截擊機

二戰前期,當時就已經有很多轟炸機參加了戰爭。作為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德國,在二戰時期的軍事實力尤其強勁,研發的武器裝備在各軍種當中都處於領先地位。就比如在轟炸機上,德國空軍也有幾款拿得出手的轟炸機,不過都不是四發重型轟炸機。而德國空軍一方面在研製轟炸機,另一方面在研製飛彈、發展攔截機,以此來加強自己國家的防空網。而德國更是在二戰期間研製了一款火箭動力截擊機,同時也是世界上第一種投入使用的火箭動力截擊機,這款火箭動力截擊機就是大名鼎鼎的Me-163「彗星」火箭截擊機。

Me-163「彗星」火箭截擊機之父——亞歷山大·利皮施

要說起Me-163「彗星」火箭截擊機呢,可能很多人會說這是由梅塞施密特公司研製的,因為其編號的開頭是Me。其實真正的研製這款這款截擊機的不是梅塞施密特公司,梅塞施密特公司不過為其提供了資金的支持,也可以說沒有梅塞施密特公司就無法研製出來Me-163「彗星」火箭截擊機。其實真正研製Me-163「彗星」火箭截擊機的則是德國滑翔機研究所(DFS),而這個滑翔機研究所(DFS)領導研製Me-163「彗星」火箭截擊機的人則是亞歷山大·利皮施。

亞歷山大馬丁利皮施

據悉,歷山大·利皮施則是以研究和發展無尾三角翼飛機而著名的飛機設計師,其一直推出的無尾翼布局更是成為了現在很多國家發展的方向之一。而無尾翼的優點為飛機在空中遇到的阻力小和飛機重量較輕,從而讓飛機的速度更快。其實早在上個世紀20年代,執著於發展無尾翼布局的歷山大·利皮施就設計了一系列的滑翔機來驗證自己的概念,由於沒有火箭發動機來作為動力的來源,歷山大·利皮施則採用小馬力的活塞發動機來驗證。

後來隨著希特勒和他的納粹黨上臺之後,大力的整軍備戰,命令飛機製造商研發轟炸機、戰鬥機等。這個時候,各種滑翔機研究組織被合併,成為了德國滑翔機研究所(DFS)。而亞歷山大·利皮施加入德國滑翔機研究所(DFS)之後,立即開始繼續研製無尾翼布局的飛機。功夫不負有心人,在1936年,德國航空部為了驗證高空高速試驗機計劃,簡稱X計劃,德國航空部就訂購了一架亞歷山大·利皮施無尾翼飛機,將搭配火箭發動機,以此來驗證高速試驗機計劃。

Me-163「彗星」火箭截擊機的前身

德國航空部與亞歷山大·利皮施籤訂了一架無尾翼飛機的合同之後,並且賦予了DFS-39的編號,計劃採用赫爾穆斯·瓦特設計的小型液體火箭發動機。在當時來說,火箭發動機技術是非常的不成熟,雖然用赫爾穆斯·瓦特已經正在測試火箭發動機,但由於火箭發動機遲遲沒有生產的緣故,DFS-39隻能改成了傳統動力的滑翔試驗機。由於無尾翼飛機是靠著主翼上的副翼來控制機身以及仰俯的穩定性,在測試中發現飛機的穩定性非常的差勁。為了解決該方案,亞歷山大·利皮施就在DFS-39兩端的主翼各加裝一個控制面,從而讓DFS-39的穩定性提升。

DFS-39無尾滑翔機

德國展開高速試驗機計劃之後,該項目保密措施做得非常的好,從建造DFS-39整機一開始,就採用了零件分離製造的方法,機身與零件分開製造,然後拿到德國滑翔機研究所(DFS)進行組裝。雖然這個想法是非常好的,但是因為德國滑翔機研究所(DFS)只是一個研究機構,並沒有足夠的技術,完全沒有能力組裝起來DFS-39。因此DFS-39在建造方面非常的拖延,以至於到1938年年底DFS-39還沒能完成。

為了能夠讓該項目順利的進展下去,亞歷山大·利皮施帶領他的設計小組來到了梅塞施密特公司的奧斯堡工廠,與梅塞施密特公司進行合作,以此來完成DFS-39。由於德國航空部隊該項目非常的重視,亞歷山大·利皮施與自己的設計小組又開始對DFS-39進行了改進。在梅塞施密特公司的幫助下,亞歷山大·利皮施終於成功將DFS-39給建造了出來,經過改進之後的DFS-39也更換了項目編號,將其命名為DFS-194。

Me 163截擊機

戰勝競爭對手亨克爾公司的He-176方案

其實與DFS-39方案同時進展的還有亨克爾公司的He-176方案,該方案是德國的第一架火箭動力的飛機,也裝備使用了瓦爾特公司提供的RⅠ-203液體燃料火箭發動機,據悉這臺火箭發動機的推力才300公斤,該機進行過測試之後,每小時最高的速度才達到了400千米,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其中傳統動力的戰機Me109戰機每小時最大的推力就已經達到了755千米,而He-176表現出來的數據讓德國航空部提不起興趣。

亨克爾公司的He-176

其在實He-176在測試當中表現出來的數據還是因為火箭動力發動機的原因,第一就是火箭發動機還處在剛剛起步階段,RⅠ-203液體燃料火箭發動機的推力較小,因此最大飛行速度才那麼的地。其二火箭發動機的續航能力不強,起飛沒多久,火箭發動機的燃料就已經用完。第三個就是He-176的氣動布局還是沿用傳統的設計,並沒有考慮到火箭發動機對機身的影響。因此,德國航空部就將He-176方案給淘汰掉了,只剩下DFS-194。

原型機終於出爐

由於梅塞施密特公司為提供了場地、資金等,亞歷山大·利皮施才能將DFS-194給建造出來。前期的話DFS-39則是採用了傳統動力,並沒有使用火箭發動機。與梅塞施密特公司合作之後,為了裝備上火箭發動機,將該機的垂尾進行了增大,並且取消掉了下折翼尖,將機翼設計成平直形狀,為了防止飛機失速後進入螺旋狀態,在該機的主翼前端有一道固定的左縫翼。在動力方面打算使用瓦爾特公司提供的RⅠ-203液體燃料火箭發動機。原本就是空中截擊機,Me-163在翼根處安裝一門30毫米機炮,30毫米的機炮可以在空中重創B-17轟炸機。

Me 163截擊機三視圖

由於瓦爾特公司提供的RⅠ-203液體燃料火箭發動機每臺功率為300公斤,因此試驗機在測試當中的每小時飛行速度達到了570千米,除此之外,該機表現出來的優異性能讓德國航空部非常高興。因此,德國航空部立即就籤訂了原型機的合同,並且將DFS-194從新命名為Me-163截擊機。收到原型機的訂單之後,梅塞施密特公司立即就開始建造原型機,基本上與設計方案不變,只不是火箭發動機換裝了RⅡ-203B液體燃料火箭發動機,該發動機的推力達到了750公斤。

首架原型機終於在1941年建造完畢,並且在1941年的春天進行了測試,由於火箭發動機遲遲沒有到的緣故,只能一直在測試滑翔試驗。隨著發動機交付之後,其中第一架V-1原型機每小時最大飛行速度更是達到了855千米。與V-1原型機同時出廠的還有V-4,V-4原型機在測試期間的表現更是讓人大吃一驚。V-4原型機在一架BF-110飛機拖到上空切斷纜索之後,V4原型機猛然加速,速度不斷的飆升,一直達到了1004公裡,速度達到了0.84馬赫,在二戰期間這個速度可謂是非常的快。

Me 163截擊機結構圖

正是因為V-4原型機的表現,讓德國航空部格外的重視,後來又建造了幾架原型機進行不停的測試,主要是進行換裝發動機,後來在測試當中速度雖然沒有V-4原型機的速度快,但是也達到了0.8馬赫。後來換裝RⅡ-211發動機之後,又遇到了很多問題,不過到最後都解決了。隨著盟軍開始對德國本土進行轟炸,德國航空需要大量的截擊機,因此Me-163截擊機開始量產。在1944年Me-163截擊機終於服役了,德國空軍立即就讓Me-163截擊機參加了戰鬥。

戰場表現非常糟糕

Me-163截擊機服役之後,其速度是非常的快,盟軍的各種飛機都是無法追趕上的。原本以為Me-163截擊機可以憑藉著速度上的優勢在戰場發揮出亮眼的表現,然而結果卻是非常的慘澹,Me-163截擊機參加戰爭之後,取得的戰果更是少得可憐。前期Me-163截擊機憑藉著速度的優勢,突破了盟軍的P-51戰機防空網,從而擊落了一架B-17轟炸機。在當時Me-163截擊機憑藉著速度的優勢給盟軍帶來心理上的壓力和一定的震懾。

Me 163截擊機

在戰爭後期,也就是1944年的時候,隨著Me-163截擊機大批量的交付,在1944年9月11日,6架Me-163B在攔截盟軍的轟炸機編隊當中,一共擊落了3架B-17轟炸機,從此之後Me-163截擊機再也沒有擊落過盟軍的轟炸機。其實Me-163截擊機在戰場上表現糟糕的原因,筆者總結了以下幾點。其一,與Me-163截擊機的攻擊方式是不可取的。由於該機速度非常的快,飛到盟軍上面後以俯衝的方式攻擊盟軍,飛行員根本沒有時間來瞄準盟軍的轟炸機。其二就是Me-163截擊機的燃料非常的少,航程比較短,無法對盟軍的轟炸機進行長時間攔截,因此Me-163截擊機燃料燃燒完之後只能以滑翔的方式返回基地。

總體評價

縱觀Me-163截擊機,該截擊機可是世界人類歷史上第一款投入使用的火箭動力戰機,同時也是唯一一款投入使用的火箭動力戰機。該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一共生產了370架,卻很少有Me-163截擊機參加二戰,到最後Me-163截擊機也沒能扭轉德國戰敗的局面。德國戰敗之後,大量還未投入戰鬥使用的Me-163截擊機被美蘇兩國得到運回本國。

Me 163截擊機空戰漫畫圖

總體來說,Me-163截擊機在二戰期間可謂是一款非常先進的飛機,雖然沒有改變德國戰敗的解決,但是卻為以後的噴氣式飛機、火箭、飛彈等武器裝備積累了寶貴的經驗。該機的命運雖然是短暫的,如同它的名字「彗星」一閃而過,但是其在歷史上的地位註定是非常重要的,畢竟他是火箭技術領域的鼻祖之一。

相關焦點

  • 納粹的末日黑科技,Ta-183「烏鴉」噴氣截擊機,卻成就了米格-15
    眾所周知,提起二戰德國納粹的軍事實力、科技實力的確是非常的強大,但是由於資源的不足以及納粹高層的錯誤決策,德國到最後戰敗了,但是其先進的技術到最後為美國、蘇聯做了嫁衣。就比如說空軍當中,德國在二戰時期就已經研製出來了噴氣式戰鬥機,並且投入了戰場,依舊沒能扭轉德國戰敗的結局。
  • 二戰時期德國讓人感覺不可思議的黑科技
    但卡爾臼炮歸根到底就是德國納粹前期勝利時宣揚武力一種手段而已,蘇聯人最終也沒有臣服於德軍巨炮的狂轟濫炸下,1943年隨著德軍庫爾斯克戰役的戰敗,東線就適合卡爾臼炮的特別部隊繼續作戰,隨著回到後方休整,最後一次出現在戰場是1944年的華沙戰役期間,德軍卡爾巨炮的第628、428重炮兵連參與鎮壓華沙反抗軍的起義,1945年蘇聯為了策應盟軍在西線戰場的作戰,向德軍部署在華沙兩翼防線進行突破,
  • 太陽炮、納粹鍾,細數二戰納粹德國試圖發明的那些「神級」武器
    眾所周知二戰時的德國,開發出了很多黑科技,德國試圖為了扭轉戰局,急需在常規武器上做出突破,想依靠強大的單兵武器戰勝盟軍的龐大數量。所以一些突發奇想,甚至是近乎瘋狂的武器就應運而生。噴氣式飛機的誕生世界上第一架投入實戰的噴氣式戰鬥機me. 262。
  • 納粹德國——一個瘋狂的國家和它瘋狂的科技發明!盤點納粹德國的黑...
    二戰時,德國這個國家作為戰爭機器的高速運作,產生了許多在今天看來都依然驚人的高級科技,我們今天則習慣於用「黑科技」這個詞來描述。之所以德國有這麼多黑科技是因為德國的教育在當時是非常先進的。下面我們就來看下下納粹德國在瘋狂軍事工業發展下都有那些令人昨舌的黑科技。
  • 二戰德國的「燒煤戰鬥機」:不燒油只燒煤,駕駛艙在垂尾裡
    在二戰期間,德國甚至採取了極端的煤變油工藝,以極高的成本獲得數量很少的燃料。而在二戰末期,德國則提出了一種前所未有的設想,即採用完全拋棄液體燃料,改為燃燒煤炭而非汽油、航空煤油或柴油的戰鬥機。由於戰鬥機不可能由人工添加燃料,德國工程師選擇煤粉來實現有限的流動性,以便自動填充到燃燒室內。相比於汽油和航空煤油而言,煤粉不僅熱值低、流動性較差,其燃燒效率也相當低。
  • 納粹德國的九大黑科技: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德國造不出來的!
    導語:納粹德國的九大黑科技: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德國造不出來的! 大家知道,納粹德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發起國之一。在那時的德國軍工實力強大到無人可以比擬,其中製造出來的九大黑科技,如果最後一個成功,足以毀滅地球!現在我們來認識一下九大黑科技都是誰。
  • 納粹德國那些黑科技武器,最後一個留下未解之謎,希特勒得到外星科技
    二戰時期,戰爭促使工業水平突飛猛進,尤其是武器製造水平,各種武器紛紛被研發出來。其中,納粹德國能夠肆掠在二戰戰場,靠的不僅是強大的軍隊,還有先進的科技水平。今天一起回顧下納粹德國幾種具有代表性的黑科技武器。 1、V-2火箭
  • 納粹德國那些黑科技武器,最後一個留下未解之謎,希特勒獲得外星科技
    二戰時期,戰爭促使工業水平突飛猛進,尤其是武器製造水平,各種武器紛紛被研發出來。其中,納粹德國能夠肆掠在二戰戰場,靠的不僅是強大的軍隊,還有先進的科技水平。今天一起回顧下納粹德國幾種具有代表性的黑科技武器。1、V-2火箭V-2火箭V-2火箭是一種地對地彈道飛彈,也是世界上第一種超音速火箭,是納粹德國為襲擊英國所製造的。
  • 納粹德國時期的「黑科技」,當時已經領先那個時代!
    歡迎大家來到百家號科幻宇宙,今天小編和大家分享的是納粹德國時期的「黑科技」,當時已經領先那個時代。然而在納粹德國時期的「黑科技」,當時已經領先那個時代,當時的二戰時期,德國就設計了一種東西,名字叫做「納粹鍾」,其中蘊含的科技,我們至今還無法破解,帶動是德國的科學技術,已經領先了全世界,製造出來的東西也是很多很多。據小編了解到在二戰後期美國軍隊是組織了「阿爾索斯」諜報隊,是有一個傘兵師和兩個裝甲師和整個第六集團作掩護,秘密的潛入到了德國境內,並且還抓捕了德國的科學家。
  • 第一種用火箭垂直發射的載人飛行器,巴赫姆Ba 349蝰蛇截擊機
    想像中齊射的Ba 349垂直發射的火箭截擊機的概念最早是1937年由著名的馮·布勞恩提出來的,他設想的火箭截擊機可以在發射臺上垂直升空,攻擊轟炸機後以普通飛機的方式在機場著陸。在德國航空部看來,這種火箭截擊機屬於既不可行又無必要的項目,相對而言他們對使用螺旋槳的垂直起降飛機設計更感興趣一些。只是馮·布勞恩在火箭研究方面的地位特殊,他們必須保持起碼的禮貌。
  • 暴風中的振翅怪鳥,二戰德軍噴氣戰機Me-262研發史
    雖然這種飛機早在1942年就第一次試飛成功了,但是在其具體用途上卻產生了一些小問題:希特勒在看過Me-262表演之後認為本該作為截擊機的它更適合作為轟炸機來使用,然而在後來的使用中人們發現由於結構問題,在高速俯衝時這種飛機很可能出現解體的情況,這才再一次改裝成了截擊機,這一過程讓Me-262的正式服役時間推遲了兩百多天。
  • 二戰時期德國造出很多黑科技,為何現在都不見了?
    導語:二戰時期德國造出很多黑科技,為何現在都不見了?二戰德國的軍工業水平,那已經不能用強來形容,因為其打造出來的東西,完全顛覆所有人的認知,蘇聯美國等國家在了解到時候的時候也是嚇得不輕,畢竟當時的技術多麼有限,專家們是知道的。
  • 為何有人認為二戰德國元首是「穿越者」?德國黑科技武器確實罕見
    文/紀布話說,在二戰初期的納粹德國,可謂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與此同時,大家也會想到他們的元首,正是因為有他的領導,才促使德國不顧一切地發動了二戰。鑑於德軍在二戰中的各種表現,網上曾有很多朋友對希特勒產生了懷疑,認為他是一個穿越者,為何這麼說?
  • 末日掙扎:二戰日本噴氣式戰機研發始末(下)
    (接上期)五.秋水/秋水改型 火箭動力截擊機1943年,德國研發出了採用火箭動力發動機的ME-163式火箭動力截擊機。火箭發動機的優點是製造簡單、推力和加速功能極強。ME-163的HWK509A發動機可以爆發出1700千克的推力,爬升率達到了驚人的近5000米/分鐘,極速超過1000公裡/小時!
  • 二戰中後期,日本海軍的「彗星艦爆」性能如何?有什麼戰績呢?
    「彗星艦爆」是一款命運多桀,生不逢時的戰機。1940年11月15日,由海軍航空技術廠技術中校山名正夫設計的第一架「十三試艦爆」出廠,代號D4Y,海軍命名:彗星。它原本是二戰中後期日本海軍用於替代「九九」艦爆的主力俯衝轟炸機型(日本將艦載俯衝轟炸機稱作「艦爆「,魚雷/水平轟炸機稱作」艦攻「)。
  • 這個姑娘曾想單槍匹馬救元首,戰後仍戴納粹勳章,稱從未後悔
    眼看要玩完,納粹頭目跑的跑,剩下的躲在地堡中苟延殘喘,仍試圖扭轉局勢。德國電影《帝國的毀滅》就非常真實地還原了當時的場景,雖然這部電影被網友玩得畫面有點崩,但其對人物心理的刻畫、對納粹分子歇斯底裡的狂熱,表現得還是相當不錯的。《帝國的毀滅》裡出現了許多著名人物,除了我們所熟知的希特勒、戈培爾、希姆萊等為人熟知的面孔,馬丁·鮑曼、施佩爾、凱特爾等人也被高度還原。
  • 世界上速度最快的截擊機,美國的YF-12高速截擊機,最後卻夭折了
    在二戰期間,轟炸機進入了黃金時代,這時候更是出現了戰略轟炸機,加快了法西斯的快速投降。其實要說起戰略轟炸機,在冷戰時期出現的戰略轟炸機航程更遠、速度更快、載彈量更大,更是能對敵方國家的腹地進行核打擊。比如冷戰時期蘇聯研製的圖-22M戰略轟炸機、圖-95戰略轟炸機、圖-160戰略轟炸機等。
  • 二戰德國4大「黑科技」武器,幸虧沒成功,否則真可能統治世界
    二戰,第三帝國預感到自己時日不多後,於絕望中將翻盤的機會寄托在了秘密武器上,於是孤注一擲的德國科學家們提出了大量千奇百怪的武器設計方案!二戰後期,兵敗如山倒的德國,為改寫命運開始瘋狂打造各種和現實嚴重脫軌的武器裝備。
  • 納粹第一女飛行員:柏林被攻陷之前,她單槍匹馬去救希特勒
    而挑起這場戰爭的元兇之一就是納粹德國,以及納粹黨的首領希特勒。在二戰時期人們一提到希特勒首先想到的就是「魔頭」二字,但是這個魔頭卻曾有很多狂熱的追隨者,號稱納粹第一女飛行員的漢娜·萊契就是其中之一。
  • 二戰德國的這些「黑科技」設計,每一款都近乎瘋狂,讓人不敢想像
    我們知道,二戰時的德國開發出了很多黑科技,德國為了扭轉戰局,急需在常規武器上做出突破,想依靠強大的單兵武器戰勝盟軍的龐大數量 ,所以一些突發奇想近乎瘋狂的武器就應運而生了,一起來看看吧!Ho-229戰鬥轟炸機Ho-229戰鬥轟炸機是由當時著名的霍頓兄弟設計,是世界上第一架無垂尾的飛機,沒有了垂直尾翼就減少了雷達反射面積,再加上整個機身的V字型設計,以及塗上了可吸收雷達波的黑膠和木炭的混合物塗層,說是世界上第一架隱身轟炸機也毫不為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