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擇 · 讓挑剔更簡單——
茶水間可能發生的故事,
一點都不少於辦公室的任何角落,
因為等待一杯咖啡的時間,足夠長。
直到老闆買回來一臺膠囊咖啡機……
十年前迷戀過一波星巴克,然後追逐了精品咖啡一段時間。
手衝——量豆,磨豆,量水,煮水,測溫,燙壺,放粉,一浸,二衝,三濾。乾粉的香,溼粉的香,咖啡的香。一字曰……麻煩。
一樣的豆子,不同的烘培程度,磨的粗細不同,味道就不同。
一樣的豆子,一樣的烘培程度,一樣的粗細,水溫不同,天氣不同,味道就不同。
豆子和水溫都一樣,這次的水流比上次的急一點,或者時間長了一點,味道也差很遠。
所以大部分的人,其實都衝得不並好喝。
有人說,膠囊咖啡機可以做出手衝的感覺(向精品咖啡靠攏的意思,嗎?),其實大可不必。手衝在於多變的DIY,以及無時無刻不散發著香氣。而膠囊咖啡,除了快,省事,穩定之外,最大的區別是,人家衝出來的是濃縮(espresso)啊 - -。
為了不當被廣告詞迷惑的無知群眾,下面一起來掰扯掰扯膠囊咖啡是個什麼原理吧。
把膠囊咖啡拆解一下,可以變成 咖啡膠囊 和 咖啡機體 兩部分。
咖啡膠囊裡面,裝的其實就是咖啡豆磨成的粉(不是濃縮液什麼的)。所以咖啡膠囊的質量,決定於豆子的質量,以及膠囊內的保存條件。例如,illy喜歡選用阿拉比卡(Arabica)的豆子,雀巢採用單個膠囊的衝氮包裝(保存風味的時間更長),都是加分項。
咖啡膠囊和咖啡機之間,是互相配對的關係,並不通用,所以在選定咖啡機的時候,必須要識別能對口哪些咖啡膠囊,買回來如果那系列的膠囊都不喜歡,就只能換機子了……
而對於咖啡膠囊的選擇,各種測評其實都是沒有用的,因為口味實在是非常主觀而私密的。
較真一點的話,其實可以提前把選定的咖啡膠囊買回來,用咖啡機或者當成掛耳包煮出來試試口味。酸度和苦度,風味的特點,還是可以略見一斑的。
比起咖啡膠囊的玄乎,咖啡機體 就好選多了。根據咖啡萃取的原理,一般需要在意的無非是幾個點。
1,有沒有牛奶系統
有沒有牛奶系統決定機子能不能做奶咖,牛奶系統又分為兩種。
分體式牛奶系統,也就是帶一個蒸汽棒或奶泡機,可以添加牛奶並手動注入奶泡。
自動式牛奶系統,含有牛奶盒,機子自動識別牛奶盒,完成加熱+打奶泡的程序。
風險就是,如果沒有自動斷開的話,會比較費電。並且,機打的奶泡,或許,可能,木有靈魂魂魂魂……
2,振動泵的壓力bar值
一般的Espresso要求在9bar大氣壓下萃取。目前的大部分膠囊咖啡機,基本都可以達到這一要求。只不過對意式咖啡機來說,壓力(也就是bar值)越大,萃取出的油脂(crema)越濃密,就是傳說中絲滑飽滿的口感咯。
而有些二段或多段萃取的功能,就是模仿手衝中,先倒點水讓咖啡粉與水接觸,浸泡,膨脹充分後,再開始注水的過程。可以讓香味分子釋放得更好,粉也更容易翻滾,從而達到更好的萃取效果
3,DIY的程度
在專業咖啡愛好者眼中,親自研磨、壓粉、控制水溫水量……這一系列體現製作者匠心的過程,是一杯咖啡不可替代的內涵。你說,我都喝膠囊咖啡了,我還在意DIY嗎?額……
像Tassimo就是傻瓜機的代表,它的每隻膠囊上都有條形碼,只需放入機器即可識別,自動加入適合水量,無需再按按鈕選擇。
而像東菱的3合1,Dolce Gusto的7段控水,就是另外一個極端了,你能選擇咖啡的濃度,其實自由度也蠻大了不是?
其次就是顏值,省電程度,能不能便攜等等附屬性,就看應用場景了。
說了一堆,還是有點懵嗎?給大家傳遞一些各品牌的標籤唄。
Nespresso(雀巢):口味最為豐富。除了官方提供的 膠囊外,它還可以兼容比較多的第三方膠囊。
Tassimo:德國,最簡單傻瓜的。膠囊掃碼、可變杯架高度、自動清潔和節能自動關機功能,還有淨水濾芯,能減輕咖啡機的清理工作。
illy:義大利,程序和咖啡口感上最接近專業設備,適用的膠囊比較少,也比較貴。
DolceGusto(雀巢):製作花式咖啡比較方便,放兩粒膠囊就可以了,但是成本也是兩倍哦。
此外還有價格比較宜人的義大利lavazza,法國的tassimo和日本的ucc等。想先低成本入門嘗試一下的,不妨選擇東菱美的等等,國產品牌其實也有不錯的性價比了。
你選好適合自己的膠囊咖啡機了嗎?
bset wishes & good lu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