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融資模式初步形成 生物科技公司風險與收益並存
今年4月份,港交所對主板上市規則進行了較大修訂,允許尚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以及同股不同權的新經濟公司在上市,一度吹響了今年新經濟公司在港上市的熱潮。
或受此政策的影響,根據今年10月初港交發布數據統計,2018年前三季度共有166家公司在香港上市,較去年同期的114家上升46%。
對於生物科技板塊來說,除去已經上市的歌禮製藥(歌禮製藥-B,01672,HK)、華領醫藥(華領醫藥-B,02552,HK)、百濟神州(百濟神州-B 06160,HK)以及即將上市的信達生物(信達生物-B,01801,HK),還有近10家生物科技公司向港交所遞交了上市申請,正在排隊上市。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這些生物科技公司有這不少共同特徵。公司早期大部分是採用「海歸」創始人+VC模式,一旦達成上市條件再進入到二級市場進行融資。與此同時,這類公司普遍具有「高收益」和「高風險」的特徵,由於大多數生物科技公司在上市時沒有盈利,甚至沒有主營業務收入,無疑增加了投資人選擇標的的難度。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融資模式初步形成
今年4月港交所出臺的新政,被稱為「25年來最大變革」,其中對尚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的上市條件進行了具體規定,主要包括:上市前估值需達到15億港元,從事核心產品研發至少12個月、至少有一項核心產品已經通過概念階段進入第二期或第三期臨床試驗。
這給尚未盈利,甚至主業尚未有任何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提供了在二級市場融資的渠道。
在這樣的背景下,信達生物將於10月31日登陸港交所,從而成為在港股上市的第四家尚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
記者注意到,這些生物科技公司創始人的履歷,大部分都具備海外學習工作背景。比如信達生物創始人俞德超,就在國外藥企有近10年的工作經驗,熟悉國外生物創新藥從研發到銷售的整個流程;還有今年8月登陸港交所的第一家生物科技公司歌禮製藥,公司創始人吳勁梓從南京大學碩士畢業後就踏上了赴美求學之路,經歷了法國、美國藥企的歷練後,又加入了跨國藥企葛蘭素史克,辭職回國後創辦了歌禮製藥;此外,百濟神州於2016年在納斯達克掛牌,今年8月又登陸港交所,其創始人之一王曉東憑藉細胞凋亡領域的成就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而華領醫藥創始人陳力曾任羅氏研發中國有限公司首席科學官,擁有20多年新藥研發創新及管理經驗。
由於美國等西方國家在生物醫藥行業具有相對的先入優勢,生物醫藥精英人才在海外歷練後回國創業成為一種潮流。醫藥領域資深分析師葉聰向記者描述道:「這兩年國家醫藥政策很明顯的方向就是迅速向國際靠攏,包括很多規則和國際接軌。」
《每日經濟新聞》注意到,已經上市的生物科技公司在企業發展史上都經歷過若干輪融資,不過相比於第一輪主要為國際資本介入,後續輪次融資中逐漸出現了中資的身影,且有逐漸增加的態勢。如歌禮製藥的B輪融資中投資方出現了前海股權投資基金、蔡氏家族投資公司等。目前生物科技板塊的融資發展模式已經初步形成,「海歸」創始人+VC作為前期的起步階段。在此基礎上,已經發展到一定的階段的生物科技企業,可以通過二級市場進行融資,從而形成了較為完整的融資生態體系。
「通過這個生態機制可以培養出優秀的生物科技企業,這套規則建立起來是好事,因為它會用一種更市場化的手段激勵企業做一些新的創造。」葉聰說。
風險與收益並存
由於很多生物科技公司在上市之前並沒有產品投入市場,所以在初始階段他們大都處於「虧損」狀態。
根據信達生物的招股書,公司尚無商業化產品收入,累計虧損14.92億元並且未來可能會持續虧損。數據顯示,信達生物2017年以及今年上半年公司的營業收入分別為1853.8萬元及443.6萬元,全部收入均來自2017年向一家生物製藥公司授出授權、2017年下半年開始向該公司提供研發服務。信達生物最接近投入市場的藥物就是旗艦藥物PD-1信迪利單抗,目前正處於上市前的最後審批階段,預計2019年能夠上市。
信達生物業績情況 圖片來源:公司招股書
信達生物上市時的業績情況,幾乎是所有在港交所遞表尚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的共同特徵,產品研發周期長,投入巨大、持續虧損都是生物科技公司面臨的挑戰。《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在已經遞表的生物醫藥公司中,大部分都還沒有形成醫藥產品的銷售收入,能夠上市銷售的僅是個別企業的藥物品種。
不過從另一方面來講,研發投入高也是生物科技公司能夠突出重圍的根本所在,其中信達生物於2016年、2017年的科研投入分別為約3.85億元、約6.12億元。今年上半年,信達生物科研投入為約4.2億元,較去年同期的約2.25億元又有明顯增幅。
是的,除了信達生物,對已經遞表的生物科技公司來說,「燒錢」是他們在初始階段所具備的共性特徵。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此前已經上市的3家生物科技公司均發布了2018半年報。數據顯示,以C肝治療為主要突破方向的歌禮製藥今年上半年研發投入為5973.1萬元,較去年同期的4007.5萬元有較大提升;專注於癌症治療的百濟神州上半年研發投入約2.74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增加了約1.84億美元;以治療糖尿病為主要研發方向的華領醫藥,今年上半年投入約為9569萬元,而去年同期僅為3491.5萬元。
歌禮製藥今年上半年研發投入 圖片來源:公司公告
百濟神州上半年研發投入 圖片來源:公司公告
北京鼎臣管理有限公司高級合伙人範紹軍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生物技術行業要求研發人員具有高水平的生物技術、要求長期大量的資金投入。」但一旦研發成功,也會給投資者帶來豐厚的回報,研發方向和產品的選擇,基本決定了項目的難度和風險,也預示了未來的回報。
以PD-1單抗領域為例,全球最最先上市的百時美施貴寶歐狄沃(Opdivo)和默沙東的可瑞達(Keytruda),其營業收入自開始銷售後迅猛增加,2014~2017年,歐狄沃銷售額從2000萬美元增長到57.53億美元,可瑞達從5500萬美元增長到38.09億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上半年歌禮製藥已經扭虧為盈,公司擁有人應佔溢利約為3412.5萬元,相比去年同期的虧損1746.7萬元扭虧為盈。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