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科學幻想類題材是日本動漫的主流之一,其形成是基於以下幾個原因:首先,二戰結束以後,日本民族迫切需要尋找精神的回歸和重建,整個社會認為機械是堅固無敵的,掀起了崇拜英雄、迷信高科技戰鬥武器、崇尚機器力量的熱潮。與此同時,美國以及歐洲一些國家紛紛在日本設立動畫片「加工基地」,這一時期的美國還推出了著名的動畫片《變形金剛》、《超人》等作品,極大地刺激了日本動漫畫界塑造民族英雄的熱情,希望通過漫畫填補民眾的精神空白。
其次,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幾個超級大國都把人類的觸角伸向了外太空。1957年,前蘇聯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1961 年,美國發射了「農神一號」火箭,開始了阿波羅計劃,產業機器人首度進入生產線。這都讓日本乃至全世界對外層空間產生無限的憧憬,對科技萬能充滿美妙的遐想。
第三,20世紀70年代,日本的經濟得到飛速發展,伴隨著整個社會的機械化進程,已經強大起來的日本人更加崇尚科學,並陷入了對高智能機器的狂熱追逐中,這對科學幻想類動畫的模式化起到了很大的推進作用。科學幻想類動畫作品在表現內容上都以機械戰鬥和機器人為主,展示機械力量的強大,故事情節的推進採用簡單的出現危機——解決危機——出現危機——解決危機的循環結構等。
《鐵臂阿童木》就是在這種背景下誕生的,不但是手塚治虫的科學幻想題材的成功嘗試,而且是一系列科幻動漫作品當之無愧的先驅。作為一代宗師的首部連載作品,於1952至1968年於光文社的《少年》漫畫雜誌連載。1963年,被正式搬上電視屏幕的《鐵臂阿童木》開啟了日本觀眾暢遊宇宙、幻想未來的大門,可以說是日本最早的科幻動畫片,也是日本第--部電視連續動畫。
《鐵臂阿童木》內容介紹:未來世界,在科學技術省任職的天馬博士熱衷於製造人形機器。可是兒子Toby不幸在車禍中喪生,於是他嘗試按照兒子生前的模樣製造了一個機器人,賦予它超常本領:十萬匹馬力和七種武器。天馬博士帶著一種複雜的感情接受了這個「復活」的兒子。
後來在油輪上,阿童木和天馬博士走散了。再後來他被科學省長官茶水博士贖出,取名「阿童木」。阿童木可以說是上天入地,哪裡有邪惡和不公,他就出現在哪裡,他同惡勢力作鬥爭,每每兇險萬分,常常有性命之虞,但他卻從不退縮,勇敢戰鬥,在關鍵的時刻總能化險為夷,最終完勝邪惡勢力。
這部作品故事情節緊湊,各個環節自成單元,但相互之間承接的合理自然,篇幅雖長,卻十分完整,絲毫不顯拖杳鬆散。《鐵臂阿童木》的熱播,開啟了日本科:幻動畫的序幕,對劇本創作、內容展開、動畫設計、拍攝技法以及音樂等各方面都做作了開創性的貢獻,在日本動畫發展史上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手冢在這部作品中所表現的豐富想像力,在當時無人能出其右,之後更是掀起了一陣機器人熱。有研究者認為:自從手塚治虫的《鐵臂阿童木》開啟了「機器人」動畫這一先河後,日本的動畫片便在想像上,從描述過去的童話內容轉化成描述未來的科幻;在時間上,從「很久很久以前」拉到了很久很久以後,在故事範圍上,從日本擴展到全世界,甚至整個宇宙;在讀者對象範圍上,從兒童擴展到各年齡層。
手冢科幻動漫中的一些構思,如對未來世界的構架、用人類改裝機器人、變形機械、人與機器的相互制約並存等等,也為之後的科幻動畫所沿用。時至今日,由手冢發展起來以劇情發展和人物塑造為主的故事模式的新興動漫,正逐漸向題材多元化延伸,涉及到科幻、體育、商業、政治等社會層面,吸引了不同年齡段、不同社會階層的人們,最終推動了日本動漫產業的飛速發展。尤其是阿童木的形象至今仍鮮活地印在眾多觀眾的心中。中尾明這樣評價道:在「SF」'這個詞以及其他有關「SF」的用語還不明確、沒有普及的時代,手冢就已經給孩子們創作了很多有關宇宙、外星人、機器人、時間旅行的漫畫。
這些SF漫畫,讓喜歡科幻作品的孩子成了SF漫畫迷,後來不僅漫畫大為流行,甚至還引起了SF小說的熱潮。在那些SF漫畫迷中,有不少少年不但看手冢的SF漫畫,還嘗試著創作,向《漫畫少年》投稿,後來成了SF作家。
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最早將美國和歐洲SF作品介紹給日本的孩子們,並在孩子們中間紮下根來的,就是手冢的漫畫。可以說手冢是SF的開拓者。
沿著手冢所開闢的方向進行創作,科幻漫畫方面最為成功的就是石森章太郎,他的書架上總是堆著SF小說,藏書達到了兩萬冊之多。另一位漫畫大師浦澤直樹從2004年開始連載的科幻漫畫《冥王》(PLUTO),又名《地上最強的機器人》就是以《鐵臂阿童木》中最受歡迎的一個短篇《地球上最大的機器人之卷》劇情為原型的,這是近年來對手冢最成功的一次致敬。在手塚治虫的故事中,以天馬博土的身份製造出用於和阿童木戰鬥用的機器人冥王。
手塚治虫對他科幻方面的創作頗為自得,他說:戰後,我立刻就畫的有《大都會》、《失落的世界》等一連串的科幻作品……德林格爾現象、人造蛋白質、宇宙塵、突然變異、暗黑星雲、洪水傳說等等這些在當時屬於嶄新的用語出現在我的書裡,為此我非常驕傲。現在的藤子不二雄及其他漫畫家,從我的大量漫畫中感受到了初期的這種知識服務的魅力,開始了漫畫創作,這是事實。
在我初期的作品中,將當時自己的人生觀、遠見卓識般的主題,以信息形式全面推出的作品較多。哪些信息對孩子們來說,雖難理解,卻仍能撥動他們的心弦,這一點我也很驕傲。
總結:到如今,日本科幻動畫已經蔚為大國,從1963年橫山光輝筆下的《鐵人28》到1972年永井豪創作的《無敵鐵金剛》,標誌著巨型機器人動畫的成熟:而《機動戰士高達》標誌著擬真機器人的崛起:美國趣味的《太空堡壘》、《變形 金剛》則開機器合體變形一路:庵野秀明的《新世紀福音戰士》採用視覺拼貼,顛覆傳統,以後現代新潮流機器人動畫的面孔出現;押井守的《攻克機動隊》則讓人機合體:鳥山明的《阿拉蕾》則又開搞笑機器人的新路……而所有這些聞名於世的科幻動畫的領跑者,則是《鐵臂阿童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