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傳》中有個非常有意思的人物,那就是倚梅園中冒名頂替甄嬛的妙音娘子餘答應(餘鶯兒),跟前面被華妃賜「一丈紅「而死的夏冬春一樣,同樣也是作死短命的戲份。
餘鶯兒的慘死因為犯了以下三個錯誤
學識粗淺還不上進
餘鶯兒本是倚梅園中的一宮女,大年夜心不甘情不願地在梅花園值夜,無意間撞見甄嬛和皇上在梅園偶遇,因甄嬛有「逆風如解意,容易莫摧殘」之句被她聽去,第二天,她冒充甄嬛得了寵,被封為官女子,賜住「鍾粹宮」,這個宮名也是作者的暗喻與「終猝」同音,召示她悲劇的結局。
餘鶯兒因為會唱崑曲,得皇上喜愛,被封答應,得了「妙音娘子」的稱號,但沒多久就由於她的跋扈囂張先是被皇太后褫奪封號,又後因下毒害死甄嬛未遂慘被賜死。
餘鶯兒學識淺陋最開始是被果郡王允禮發現的,皇上封了餘鶯兒後起身離開,吟誦道:玉樓金闕終歸去,且插梅花醉洛陽
餘鶯兒不解問允禮,果郡王故意說這是李白的詩句,這首詩詞出自宋代朱敦儒的《鷓鴣天·西都作》,餘鶯兒卻茫然不知,果郡王就知道蘇培盛找錯人了,卻不好明說。
餘鶯兒冒充甄嬛憑的是小聰明,但學識這個東西時間長了總會露出短板,皇上喜歡有才學溫婉的女子,純元皇后和甄嬛都屬於此類女子,餘鶯兒不想著彌補自己學識的不足,而是自以為是地處處耍性子,玩手段最後把自己作死了。
囂張跋扈陰險毒辣
餘鶯兒得寵後,囂張跋扈得罪了不少人,做錯了幾件事:
先是跟沈眉莊搶道,後又夜半高歌驚動到皇太后,報復皇上身邊的小太監小廈子不讓她進殿,罰他用手為皇上剝核桃,剝得鮮血淋漓被蘇培盛看見,小廈子是蘇培盛的人,蘇培盛對她自然沒什麼好印象
淳兒和欣常在的宮女手中的燈籠燒著了,驚動了餘鶯兒鳳鸞春恩車的御馬,她就頤指氣使把欣常在關進了 慎刑私,欣常在的位份比她高,而且是宮裡的老人,這已屬于越權行為,餘鶯兒因此被皇太后褫奪了「妙音娘子」的封號,罰她閉門思過半月,自此,餘鶯兒的氣焰大減。
餘鶯兒在皇上殿外夜半唱歌復寵後更加囂張,在御花園偶遇甄嬛不但不行禮,還出言挑釁,說皇上寵誰誰的位份就高,皇上豈容自己心愛的女子受辱,一氣之下降餘答應為官女子,搬到他看不見的地方去,徹底棄了她,餘鶯兒這下才慌了。
站錯隊還自以為是
餘鶯兒還犯了一個跟夏冬春同樣的錯誤:站錯隊,對後宮形勢茫然無知,選擇了攀附華妃一派,自然是得罪了皇后,皇后老謀深算,知道餘答應正得寵,自然不好出面直接收拾,因為就是責罰了餘答應也有皇上會求情
餘鶯兒將欣常在關進慎刑司的事按理應該是先報給皇后,為什麼最後是皇太后處罰了她呢?這就是皇后高明的地方,借刀殺人,據說當時皇后正在皇太后那,就順便把這事稟報了皇太后,自然就由皇太后出面來處理了,皇上也不好說什麼了。最後餘答應被華妃當槍使,又得罪了皇后,出了事自然沒人管,落得個慘死的下場。
餘鶯兒的死到底誰才是幕後黑手?
餘鶯兒的死表面上看上去好像是皇太后褫奪了她的封號,後又被皇上打入冷宮,最後被太監勒死,其實她的死背後真正的黑手是下面這三位:
一是皇后
餘鶯兒得寵後,加入華妃一派首先就對皇后形成了威脅,皇后早就想除掉她,之前餘答應衝撞嬪妃、半夜高歌、苛待下人等事早已傳入皇后耳中,她在等待一個絕佳的機會
欣常在的事就是導火索,我想皇后要抓住這個時機把這事稟報給皇太后多的是辦法,為什麼當時發生這件事時,皇后正好在皇太后宮中呢?很顯然是皇后特意安排,把這件事交由太后處理堵皇上的嘴。
二是崔槿汐
餘鶯兒被皇上打入冷宮後對甄嬛恨之入骨,求助於華妃,華妃其實早就想棄了這顆無用的棋子,一看正好把她當槍使,讓她指使下人去毒害甄嬛,這「二貨」居然聽了,只能說不作死就不會死,結果被抓個正著。
甄嬛正想著如何處理?崔槿汐又神助攻,告訴甄嬛餘鶯兒倚梅園中冒名頂替是欺君之罪,甄嬛恍然大悟稟報皇上,龍顏大怒賜死餘鶯兒。
崔槿汐是怎麼知道餘鶯兒冒充甄嬛呢?最先知道這件事的當然就是允禮了,當時他曾暗示過蘇培盛,蘇培盛跟崔槿汐是什麼關係?
三是安陵容
餘鶯兒身份低下,比安陵容先得寵,本來她就有嫉妒心,再加上安陵容被皇上「退貨」的事曾被華妃和餘鶯兒等嬪妃恥笑,她早就記恨在心頭。
當太監讓餘鶯兒用白凌自殺,餘鶯撒潑哭鬧著要見皇上時,安陵容示意蘇培盛讓手下的太監強行勒死了她,皇上想讓她死,自己死跟別人幫她有什麼區別?
太監宮女這些地位低的人,心理很多是扭曲的,得罪了他們,失寵時就能要了她的命
餘鶯兒的得寵是因為投機取巧,但她智商情商堪憂,毫無學識又不上進,對後宮形勢一無所知,得寵沒多久就把宮裡上下人等都得罪完了,最後落得個炮灰的下場,著實可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