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似水,剛似刀,但是刀卻無法切斷水,水卻能切斷刀(當然是高壓水槍),這個問題也許小孩子都能看得懂,但是其中蘊含著深刻的大道理。好比太極拳裡面講究以柔克剛,用柔的方式去對應剛強,這不是無能,這是大智慧。老子在《道德經》中就闡述了這樣的思想,今天我們來看一看老子是如何表達他對柔和剛的看法。
老子的《道德經》中原文: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
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以聖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
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
正言若反。
天下再沒有什麼東西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堅克強卻沒有什麼東西可以勝過水。所以沒有任何事物可以代替水。弱可以戰勝強柔能夠勝過剛,天下沒有人不知道,但是也沒有哪個人能做到。所以有道的聖人這樣說:「能夠承擔全國的屈辱,才能成為國家的君主,能夠承擔全國的禍災,才能成為天下的君王。」正面的話好像在反說一樣。
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水作為柔弱的象徵貫穿於老子思想的整個過程之中,也是被老子所稱道的,老子藉助聖人的話來說明真正的君主應該具備的品行,只有能夠承擔國家的恥辱,以民為主,愛惜百姓,才配做天下人的統治者。
春秋時,著名思想家老子的老師常樅病重了。
老子前去看望他,問道:「先生病得如此重,有什麼遺言可以告訴弟子嗎?」
常樅對老子說:「經過故鄉要下車,你記住了嗎?」
老子回答:「經過故鄉下車,就是要我們不可以忘舊。」
常樅又說:「看到喬木就迎上前去,你懂嗎?」
老子說:「看到喬木迎上去,就是告訴我們要敬老。」
然後,他又張開嘴給老子看了看,問道:「你看我的舌頭還在嗎?」
老子說:「當然還在。」
常樅又問:「我的牙齒還在嗎?」
老子說:「早就沒有了。」
常樅又問老子:「你知道原因是什麼嗎?」
老子回答說:「那舌頭所以存在,豈不是因為它是柔軟的嗎?牙齒的不存在,豈不是因為它是剛硬的嗎?」
常樅聽到了這些,滿意的點點頭,示意老子可以離開。
在實際生活中,有的時候要柔,有的時候要剛,也都的時候則要剛柔並濟,根據具體的情況而定,不可墨守成規。事物都是在不斷變化的,老子和他老師談話中可以看出,他們覺得舌頭之所以存在,是因為他柔軟,而牙齒顆粒不剩,是因為它過於剛強。充分展示了老子的柔弱無為的思想。
在我們的工作中也是如此,能夠柔和地處理事情,才是自己的大智慧,而不是一味的剛強。就好像我們管理中運用的人性化管理,而不是簡單粗暴的管理方式。這樣才能讓整體的企業和團隊具有活力,剛是讓人屈服,柔是讓人臣服,其中道理不言而喻,大家都懂得。
希望大家都能讓自己鍛鍊出以柔克剛的本領,當然最希望的還是任何事情都能柔和的方式去處理,畢竟動氣不是好的方法,有興趣的也可以和我互動分享自己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