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栽的韭菜已經可以割來吃了。
去山上散步,驚喜地發現對面山上的李子花已經開滿了枝頭。
綠油油的田地間,到處開著金黃色的油菜花。
春天到了!
如果說還少點什麼,那就差蜜蜂和蝴蝶了。
但是,春天都到了,它們還會遠嗎?
一首詞始終縈繞在腦海間,任憑你怎麼也揮之不去。宋代詞人李清照的《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捲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還好,此處沒有綠肥,更沒有紅瘦。
幾年前,看到這首詞只覺得意境優美,背誦起來還朗朗上口。其實,現在再回首讀它,仿佛看到了詞人一個更加清晰的面孔。
你會覺察到有一種家國情懷在其間。
李清照經歷了北宋到南宋的戰亂時期,之所以北宋朝政成改成了南宋,其原因就是因為金兵入侵,北宋朝廷逃到了南方,定都臨安府,今浙江杭州。
最可恨的是,有些人喜歡偏安一隅,看到浙江杭州的美景,以及充實而富有盈餘的市儈生活後,可能是自我感覺還不錯,便不思進取了,主動放棄了淮北以北的所有土地。
面對這樣偏安一隅,終無所安的昏庸君主,李清照這樣的性情中人肯定是受不了的。因此,詞中的侍女,「海棠依舊」暗指的就是南宋朝廷的不作為,絲毫沒有意識到有識之士的救國渴求和對國家蹂躪者金人的憤恨之情。
我又想起了雄霸草原的匈奴單于冒頓。他是一個強漢子,真英雄。
單于冒頓剛即位不久,東胡王乘其立足不穩,遣使者索要千裡馬。群臣都說好東西不能給他們,但冒頓決定將千裡馬送給東胡王。
東胡王得寸進尺,又提出索要冒頓的妻子閼氏。冒頓左右皆非常憤怒,請求出兵進攻東胡,但冒頓仍滿足了東胡王的要求。
第三次,東胡王派遣使者來說,我看你們XXX一塊地方是荒蕪的,要不就送給我們好了。群臣都以為那塊荒野之地送出去也無妨,沒想到這次單于冒頓發火了。
冒頓大怒曰:「地者,國之本也,奈何予之!」諸言予之者,皆斬之。
土地,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賴以生存的根本,怎能給出去呢?
於是,冒頓發兵突襲東胡,打得對方猝不及防,東胡王被殺,其民眾及畜產盡為匈奴所得,東胡遂滅。
同樣的,結合李清照的人生經歷,不難看到這首詞背後更加深刻的寓意。
家國,土地。
同理,對於發生在喀喇崑崙高原,橫亙西部邊境的加勒萬河谷衝突事件來說,這是我們的疆土,這是我們祖國的大好河山。
寸土不讓!
不要學東胡王的得寸進尺,否則就會喊出那句「為什麼受傷的總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