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發把傳承、繁榮和發展中華詩詞當作事業來幹

2020-12-10 詩雅墨香

把傳承、繁榮和發展中華詩詞當作事業來幹

——在詩詞座談會上的發言

(2019年11月27日)

馬 凱

很高興參加這次詩詞座談會。以詩會友,這是人生一大樂事。與詩友每次見面交流,都受益匪淺。今天諸位的發言都很有見地,有情況、有觀點、有建議。各自角度不同,但都是圍繞著一個主題,即「如何鞏固和發展當前來之不易的中華詩詞事業的大好形勢」。我一邊聽、一邊記、一邊想,粗粗歸納一下,大家的討論至少涉及以下十個問題。這十個問題雖然不是當前傳承、繁榮和發展中華詩詞事業所要研究的全部問題和所要做的全部工作,但我以為比較重要。下面談談自己的初步思考,以期深入研究。

一、關於詩詞的功能。以格律詩為代表的中華詩詞同其它文體一樣,也是內容與形式的統一體。傳承、繁榮和發展中華詩詞事業,當然要關注它的形式,講究格律,否則就不稱其為格律詩,中華詩詞就名存實亡;但更要重視其內容,發揮其社會功能,丟掉社會功能,中華詩詞也就沒有存在的社會價值,也會消亡。伯農同志剛才在發言中說「詩詞就是要講好中國故事,抒好中國情懷」,講的就是要發揮好詩詞的社會功能。高昌同志說到電腦作詩,做到平仄和諧不難,難的是反映鮮活的生活和情感,沒有新意也就沒有當代詩詞,說的就是作詩既要重形式更要重內容。對於中華詩詞的功能,能否概括成四句話,即「詩言志,詩緣情,詩達理,詩留史」。「詩言志」是說通過詩詞表達人們價值觀念、理想訴求的志向;「詩緣情」是說通過詩詞抒發人們愛憎喜憂、悲歡怨怒的情感。對於「言志」、「緣情」講得比較多了。對於「達理」、「留史」也不能忽視。許多詩詞格物喻理,充滿了哲學的智慧,給人以深刻啟迪的優秀詩篇不勝枚舉。許多詩詞詠人、詠事、詠史,留下不同時期不同人群的時代印記,後人可以從中了解到當時的社情民意、風俗人情、世態炎涼、天文地理等等,堪稱史詩的詩篇比比皆是,有些甚至彌補了史料空白。比如,古代氣象和環境資料很少,我國氣象學專家竺可楨先生就是通過中華詩詞中所述描的不同時期不同地區的自然環境、氣候特點、生物種類、農作物變化等研究我國古代的生態和氣候變遷的,由此得出許多重要的結論。總之,只有充分發揮中華詩詞的社會功能,使其成為反映社會發展、表達人民情感、啟迪人們心靈、傳承歷史文化、推動文明進步的載體,才能具有不竭的生命力。

二、關於在多出精品力作上下功夫。傳承、繁榮和發展中華詩詞事業,要處理好普及與提高的關係,堅持在普及的基礎上提高,在提高的指導下普及。「普及」和「提高」猶如中華詩詞事業的兩條腿,這兩條腿要協調才能走得穩走得遠。當前中華詩詞事業從總體上看,是「普及」這條腿長,「提高」這條腿短,缺少精品力作是當前中華詩詞事業最為突出的問題。這已是大家的共識,剛才伯農、慶霖等幾位詩友都再次強調了這一點。確實,經過多年來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包括在座的和不在座的中華詩詞學會的同仁們的辛勤付出,中華詩詞普及的形勢喜人。剛才詩銀、改正同志介紹了全國百分之百的省(區、市)、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地市、百分之六十的縣都建立了詩詞學會,會員增長很快,許多機關、企事業單位、學校、村鎮、部隊成立了各種詩社,詩友數以百萬計,每年創作的詩詞數以十萬計,遠超過《全唐詩》的五萬首,中國詩詞大會的觀眾達十幾億人次,試問哪一個國家像中國有這樣廣大的詩詞群體?但是,喜中有憂,就是精品力作不是沒有,而是太少。我多次呼籲,「一個時代,總要有一批又一批記錄這個時代特徵和反映這個時代人民心聲的,能夠『驚風雨、泣鬼神』的佳作、精品乃至經典。」前一時期,我們詩界常說,中華詩詞已由復甦走向復興,這主要是從「普及」形勢講的,我看不完全。有精品乃至經典,出名家乃至大家,是中國詩詞事業繁榮發展的重要標誌,缺少精品經典和名家大家,還不能稱作「復興」。關於精品問題,已講了多年了,但成效似不顯著,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條是我們對圍繞多出精品的相關問題的研究還不深透。比如什麼是「精品」,這裡涉及衡量精品的標準是什麼等;怎樣才能創出精品,這裡又涉及內容和形式、生活與創作、做人與做詩等;怎樣擴大好詩的社會影響,這裡又涉及推介和傳播、入校入史入課本、作者評家和讀者的關係等。建議詩詞學會專題研究,並有實實在在的推動舉措。

三、關于堅持正確的創作導向。傳承、繁榮和發展中華詩詞事業,在詩詞創作上要堅持由孫軼青老會長提出中華詩詞學會長期秉持的「深入生活、反映時代、服務大眾」的導向。這三條原則不能丟,而且要發揚光大。三條原則,是更好發揮詩詞功能的重要途徑,也是更多出精品力作的重要基礎。剛才,逸明同志發言中說,作者是廚師,讀者是食客,廚師手藝如何,最有發言權的是食客,講的就是要創作群眾喜聞樂見的作品。寫詩填詞如果脫離生活,脫離時代,脫離大眾,很容易或無病呻吟,或自娛自樂,或食不知味,或不知所云等等,不一而足,難以引起人們的思想震撼和情感共鳴,何談精品力作之有。

四、關於詩詞的用韻。要創作中華詩詞的精品力作,不但要有好的內容,而且要發揮好中華詩詞形式的優勢,即講究格律,好的內容加美的格律的統一。剛才幾位同志講到其中的用韻問題,看來詩界還有些不同主張。一直有「平水韻」和「新聲韻」之爭,現在又有「中華通韻」(15韻)和「中華新韻」(14韻)之辯。我以為,從尋找「解扣」的思路上,這個問題是不是可以說已經解決了,即「倡今知古,求正容變」。對「平水韻」要「知」,「知」才能更好地欣賞和體味古人的詩詞之美;對「新聲韻」要「倡」,「倡」才能更好地適應今人語言之變,創作和欣賞今人詩詞之美。今詩為今人,理當倡今韻。在新聲韻中,「中華通韻」與「中華新韻」,其實是大同小異,主要異在「十四英」和「十五雍」是否可通押。我以為,《中華通韻》是根據國家法定的標準語言規範擬定的,並已由國家有關部門發布施行,應當成為今人用韻的標尺,在詩詞創作時要儘可能求其正,但也應當容其變,即在寫作用韻時,形式服從內容,由於內容需要,沒有更好的替代時,對「英」、「雍」通押持寬容態度。剛才,樹喜同志講《東方紅》歌詞中,從韻腳看,「紅」、「東」是「雍」部,「升」、「星」是「英」部,朗朗上口,不失為好的歌詞。總之,要以有利於抒發感情、為人民大眾所喜愛為重。我們講格律詩要「求正容變」,即包括用韻上的求正容變,首先是努力求正,有時也可容變,當然,「容」是有限度的,「變」是有邊界的。語言是不斷發展的,用韻也會在實踐中不斷發展,從一個長過程看,人們的用韻習慣會逐步靠近乃至走向統一。

五、關於加強詩詞評論。詩詞評論與詩詞創作共同構成推動詩詞事業繁榮發展的兩個輪子,也是催生和推出詩詞精品力作的重要環節。通過詩詞評論,使「作者」、「評者」、「讀者」更緊密地聯繫在一起,「三足鼎立」,相互支撐,良性互動,無論對詩詞「普及」,還是對詩詞「提高」都具有重要作用。好的詩評,既可以提升詩者創作能力,又可以提升讀者的欣賞水平,還可以起到發現精品力作,弘揚名家新人的作用。現在詩詞評論工作,不夠活躍,不但數量較少,質量也有待提高,自身也缺乏精品力作,這也是當前詩詞事業的一項「短板」。評詩,要評出味道,評出特點,評出深度,既要避免庸俗的一味吹捧,也要避免粗暴的一棍打死。這方面的工作如何改進和加強,也需要進一步專題研究,切實有所長進。

六、關於加強詩詞理論研究。加強詩詞理論研究,是提升詩詞創作水平和評論水平的重要基礎,因而也是傳承、繁榮和發展中華詩詞事業的重要方面。歷朝歷代的「詩話」、「詩論」、「詩品」很多,許多也很經典,比如王國維的《人間詞話》。但中華詩詞的理論研究並沒有終結。相反,我們當代人在前人積澱的基礎上,利用現代技術,對詩詞資源佔有的信息量之豐厚,查詢之便捷,遠遠超過前人,不可同日而語。有這樣的優勢,在詩詞理論研究上,我們有條件超越古人。不但對諸如屈原、李杜、蘇辛等詩人詩作的研究,而且對中華詩詞規律、規則的研究,都應當也可能有新的發展。從現狀看,詩詞理論的研究,與詩詞事業的總體發展不甚匹配,也是一項短板,也需要加強。

七、關於重視培養青年詩人。我同欣淼同志多次就這個問題交換過意見。剛才有幾位同志也講到這個問題。青年是祖國的未來,青年詩人也是中華詩詞事業的未來。青年詩人的不斷湧現,是中華詩詞事業傳承、繁榮和發展的關鍵所在。在這方面,詩詞界、教育界等已經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不少成績。但還不夠,包括我們詩詞學會也是老人老面孔多,年輕人新面孔少。如何發現、培養和推介青年詩人,也需要深入研究,要有長遠規劃和具體措施,讓中華詩詞的傳承和發展後繼有人。對女子詩詞創作隊伍也要重視。詩詞學會適應形勢,成立青年詩詞工作委員會後,又成立女子詩詞工作委員會,是件好事,應大力支持。

八、關於古體詩和新體詩。以格律詩為代表的古體詩和自由體新詩,都是詩,只是詩的文體不同。就某一種詩體的具體詩篇而言,有好差之分,但就不同文體而言,沒有高下之別。就像體育領域的不同項目,項目內部比要分伯仲,但不同項目之間不好決勝負。古體詩與新體詩,各有所長,各有所短,不會相互替代,不應相互排斥,相反,應相互借鑑,各展其長,比翼齊飛,共同發展。古體詩要向新體詩學習,吸取其優點,比如自由順暢,白話入詩,俗中見雅等,像聶紺弩的詩亦文亦白、信手拈來,有著諸多新體詩的營養,是現當代古體詩詞的一座別具一格的高峰;新體詩也要向古體詩學習,吸取其長處,比如抑揚頓挫、朗朗上口、簡潔明快,像賀敬之、郭小川等的一批著名詩篇也有著眾多的古體詩的基因,成為新體詩的高峰。在中華詩歌的詩壇上,兩者的合作出現了不少新氣象。今天,中華詩詞學會舉行的座談會,李少君等新體詩的詩人參加了;作協舉行的詩歌座談會,也有古體詩的詩人參加;《詩刊》開闢了古體詩專欄,《中華詩詞》也開闢了新體詩專欄。剛才顧浩、國成同志有個更大膽的建議,兩個詩壇有可能的話要進行整合,變成一個詩壇。我想,如果一時做不到,可以先從辦刊、出書、研討、評獎、培訓、採風等方面聯合工作開始。比如,《詩刊》年度獎和年度詩的評選,是否可以辦得再大一些,主辦方是否可以加上中華詩詞學會和中華詩詞研究院,聯合舉力,更具權威性,更有影響力。

九、關於詩詞的「聯姻」。中華詩詞,與辭賦楹聯有著共同基因,與吟誦音樂與生俱來,與書法繪畫常為一體,因此繁榮發展中華詩詞要與其他文化形式「聯姻」,相互借力,相得益彰,共同繁榮。剛才欣淼等幾位同志對發展散曲、開展吟誦、譜曲配樂提出了很好的建議。散曲實際上是格律詩從五七言至宋詞之後的一種新的格律詩的形式,而中華詩詞本身具有的極其鮮明的「節奏美」和「音樂美」,也使通過吟誦配樂傳播,成為傳承、繁榮和發展中華詩詞事業的重要途徑。好的詩詞吟誦和配樂,可以更好地體味中華詩詞之美,可以使孩子們從小就受到中華詩詞的薰陶。這些年來無論是詩詞配樂,還是詩詞吟誦的工作,都有很大進展。我知道,一個時期以來,著名作曲家谷建芬老師專注一件事,就是為中華詩詞等譜曲,受到師生、家長和大眾的歡迎。我贊成剛才林峰同志的意見,吟誦也要把握方向,堅持「知古倡今」,特別是對孩子們應以普通話為主,不能使人產生吟誦怪腔怪調的誤解,不能脫離今人的語言習慣和審美要求。

十、關於中華詩詞學會的組織指導工作。傳承、繁榮和發展中華詩詞事業,有那麼多事情要做,需要在黨的領導下,方方面面共同努力。其中,中華詩詞學會要發揮好組織指導和推動作用。中華詩詞學會有30多年的工作基礎和積累,要在總結經驗、鞏固成績、正視問題的基礎上,力求有更大的作為,作更多的貢獻。中華詩詞學會的工作,既要有縱向指導,發揮各級詩詞學會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欣淼、羅輝同志和幾位詩友的發言中都講到地方同志的創造性開展工作的做法和經驗,值得總結和推廣;又要有橫向聯合,與詩歌、楹聯、書畫、音樂等其他兄弟學會、協會加強協作,相互支持,共同推動中華詩詞事業發展;還要加強自身建設,要有廣闊的胸懷、奉獻精神、精誠團結、務實進取,使中華詩詞學會辦得更好,更上層樓。

當前,中華詩詞事業發展形勢向好,局面來之不易,要倍加珍惜。中華詩詞事業在新的歷史時代,一定要也一定會更加繁榮。這是因為,中華詩詞以其內在之美,具有無窮的魅力和強大的生命力;中華詩詞作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已滲入中國人的血液和靈魂,有著極為廣泛深厚的群眾基礎;中華詩詞事業得到黨中央的高度重視,毛主席的詩詞是近現代中華詩詞的新的高峰,發揮著引領作用,朱德、陳毅等其他老一輩領導人的光輝詩篇,也對今人產生著重大影響,

帶頭填詞作詩,批評糾正一些地方中小學課本中減少詩詞的短視的做法,黨中央關於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多個文件中不但寫入「中華詩詞」而且放在突出位置上。這種中華文化自信和繁榮發展的大背景,是促進中華詩詞事業發展的極為有利的條件。中華詩詞界的同仁們,我們要抓住機遇,不辱使命,把傳承、繁榮、發展中華詩詞當作事業來幹,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出我們應有的貢獻。

(作者附註:由於是在詩詞座談會上邊聽邊記邊想的即席發言,十個題目,未顧及先後順序;重在點題,有的也未及多說。會後,根據現場記錄,在保持原意的前提下,調整順序,加工文字,拋磚引玉,以期討論。)

(原載《中華詩詞》雜誌2020年第3期)

相關焦點

  • 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清晰表達了新時代中華民族的文化雄心,就「十四五」時期「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作出了系統闡述,提出要在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由強調「建設文化強國」,到明確提出「建成文化強國」,一字之別,文化自信的充沛底氣、再創輝煌的從容自覺,盈注其間。
  • 首屆海峽兩岸中華詩詞論壇在漢召開
    原標題:首屆海峽兩岸中華詩詞論壇在漢召開  本報武漢10月9日電(記者夏靜 通訊員吳擒虎)首屆海峽兩岸中華詩詞論壇9日在湖北武漢開幕。來自海峽兩岸詩詞界的300餘名代表就兩岸詩詞文化交流、創作進行了深入探討。第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周鐵農出席開幕式。
  • 中華詩詞學會新任「掌門人」周文彰:詩詞中國呼喚薪火相傳
    新華社北京11月30日電 題:中華詩詞學會新任「掌門人」周文彰:詩詞中國呼喚薪火相傳  新華社記者史競男、劉碩  「中華詩詞的無窮魅力和強大生命力,使學習、誦讀、創作的人越來越多。中華文化自信和繁榮發展的大背景,是促進中華詩詞事業發展極為有利的條件,也為我們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
  • 傳承詩詞文化 培養寫作新人
    惠州日報訊 (記者宮曉磊)近日,位於河南岸下馬莊的思辰教育熱鬧非凡,「惠州市詩詞楹聯學會詩教基地」和「惠州市小作家學會寫作實踐基地」在這裡同時揭牌。惠州市詩詞楹聯學會有關負責人,惠州市作家協會、市小作家學會有關負責人等嘉賓以及家長和學生代表30多人參加活動。
  • 《中國詩詞大會》學術總負責人:讓戲曲在新時代綻放瑰寶之光
    讓戲曲在新時代綻放瑰寶之光【文化評析】 「戲曲是中華文化的瑰寶,繁榮發展戲曲事業關鍵在人。」中國戲曲從先秦時期的原始歌舞戲形式歷經數千年至元代而成熟、明清而繁榮,在各民族中產生數百個劇種,其中像京劇、越劇、黃梅戲、評劇、豫劇、崑劇等戲曲劇種影響尤大。作為中華戲曲百花園中的代表,它們理應成為傳承和弘揚的重點。傳承和弘揚戲曲藝術,離不開戲曲教育的大力開展和戲曲人才的廣泛培養。
  • 第三屆「中國荊州·中華詩學論壇」舉行
    原標題:第三屆「中國荊州·中華詩學論壇」舉行   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在大文學視域的角度,持續推進中華詩詞事業的接續傳承和繁榮發展,12月3日,由中華詩詞研究院主辦
  • 中華詩詞學會第五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在京召開
    據介紹,此次會議旨在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藝工作的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總結中華詩詞學會五年來的工作,對今後五年工作進行部署,選出新一屆學會領導班子。隨後召開了第五屆第一次常務理事會。
  • 長沙市詩詞協會著力推進創建「中華詩詞之市」 增強長沙品質傳播...
    日前,長沙市政協主席文樹勳專題調研長沙「中華詩詞文化傳承與發展」工作,為推動長沙詩詞文化傳承發展注入新的能量。  詩詞已熔鑄成長沙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內在靈魂  長沙是楚漢名城、屈賈之鄉,詩人輩出,詩事昌盛,歷史上吟詠長沙的詩詞散見於詩冊、史籍者約五千首。
  • 珠寶行業快速發展,是傳承非遺事業的重要有生力量
    就此,本次論壇以探討了「該如何來保護」、「要怎樣去傳承」、「靠什麼來創新」、「如何謀求更廣闊的發展道路」等熱點話題。近日,由中國珠寶玉石首飾行業協會、自然資源部珠寶玉石首飾管理中心(國家珠寶玉石質量監督檢驗中心)、深圳市羅湖區人民政府主辦的2020首屆「天工精製」高峰論壇在深圳市羅湖區隆重舉行。
  • ...目標建議解讀】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 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
    【「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建議解讀】 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11月20日,我們繼續來解讀「十四五」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建議中有關文化建設的部分。
  • 凝聚文化力量 推動文化事業發展
    中華詩詞學會顧問、省詩詞協會原會長趙焱森,中華詩詞學會散曲工委副主任、省詩詞協會常務副會長周成村,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彭先政,市政協副主席孔福建,經開區工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謝春生,市文聯、市社科聯等主要負責人,老領導羅傳根、張治雄、雄楚劍、朱茂松、王德輝等出席會議,市詩詞協會、楹聯學會和散曲研究會相關負責人及各縣、市、區詩詞楹聯家協會代表參加會議。
  • 原創作者:韓守江|中華詩詞的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轉化
    中華詩詞的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轉化——韓奮當前困擾詩壇的最大問題,是如何讓舊體詩詞向現代化創造性地轉換,寫出貼近現實生活,弘揚時代主旋律,獨具性靈,別有風格的好詩來。不能重複自己,我自己心裡有數;不能重複古人,古人不知道地球是圓的,自然寫不出這樣的詩來,竊以為,此詩能在大獎賽中僥倖奪魁,除評委們的謬賞外,即在於「前無古人」,求一個新字罷了。」星漢的話,為舊體詩向現代化創造性地轉換,創新性發展,指明了道路。劉慶霖是以寫「舊體新詩」而為詩壇矚目的軍旅詩人。
  • 不能讓中華五千年藝術品放著冰冰冷冷,活起來才能更多文化傳承
    我們應該感謝收藏家他們有著一腔熱情,默默地守護了中華文化的民族遺產,那是我們祖先的財富。不能讓中華五千年古代藝術品冰冰冷冷放著,應該更多接近生活,活起來才能更多的傳播中華文化的偉大。收藏古代藝術品應該既是一種高雅愛好的標誌,也是一種財富和地位身份的象徵。
  • 以詩詞文化育人 促校園內涵發展
    「從2017年開始,南實師生攜手校園版中國詩詞大會走過五年,成為一張有分量的南實名片。」南實校長林景飛表示,在南實幸福「1+N」的教育體系中,詩詞大會是「N」項活動之一,最終都是為了踐行「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基」這一理念。以詩詞育人的氛圍正在形成文化浸潤,對學校的內涵發展及學生綜合素質全面提升都大有裨益。
  • 改革古韻字韻地方方言錯誤、統一中華詩詞精準韻律勢在必行文化
    當然,七律詩譜是五律詩譜發展而來的。廣大的朋友們沒有看到體會到平仄韻律的音樂美,所以就認為是一種限制,不錯,沒有規範不成方圓。在過去的科舉考試中,必須用古詩詞的字。也就是平水韻所包含的字,這些字是先前文人們的總結。考狀元以下所分類的等級,就是看詩詞文章內涵與格律相統一成度,以及出格出律而定級別的。
  • 中華詩詞創作的傳承與創新
    日月星辰,不再那麼神秘而逗人想像;交通的發達,可以讓人們在地球上的活動範圍無所不至,但我們即便到了李、杜去過的地方,也寫不出他們那樣的優秀作品,聯想的不足,是重要原因之一;電信的發展,消溶了遠距離的懸想情結,這也易於造成想像的乾癟,而且電視諸多媒體紛紛爭奪今人的眼球,令人很難進入冥想的狀態。這對創作是不利的,如何化不利為利,也是一個需要琢磨的課題。
  • 李後強:長江和黃河共同構成了中華文化基因 為中華文化自信提供了...
    封面新聞記者 秦怡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著眼戰略全局,對「十四五」時期文化建設作出科學部署,明確提出了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的遠景目標,為新中國在新發展階段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提供了「時間表」和「路線圖」。「世界上所有的文明幾乎都起源於大江大河,中華文明本質上是江河文明。」
  • 繁榮發展新時代浙江文藝!省委書記袁家軍對全省文藝戰線提出5點希望
    文藝事業是黨和人民的重要事業,文藝戰線是黨和人民的重要戰線。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文藝事業。總書記在浙江工作期間,明確提出要繁榮發展浙江文藝。浙江文藝的底蘊來自於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傳承;浙江文藝的根脈厚植於「三個地」的富饒土壤;浙江文藝的養分汲取於「八八戰略」的生動實踐;浙江文藝的花果孕育於浙江人民的實幹奮鬥;浙江文藝的未來銘刻於「重要窗口」的壯美圖景,浙江廣大文藝工作者生逢其時、重任在肩。希望全省文藝戰線把牢正確方向,響應時代號召,紮根之江大地,追求藝術理想,繁榮發展新時代浙江文藝,為爭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先行省提供價值引領、精神支撐。
  • 詩詞大會,在校內已掀起了一陣詩詞學習和誦讀風氣
    相信不少同學都看過了我們前幾期的詩詞大會分享會,在校內已掀起了一陣詩詞學習和誦讀風氣,促進了詩詞文化在各校的傳承。雖然還沒到複賽,就已經可以感受到同學們緊張的心情!今天小編繼續帶大家走進詩詞大會二師附屬初中和市橋沙頭中學分享會的活動現場。
  • 《精武陳真》傳承中華精武文化
    ,中華武術作為千年民族文化歷代沉澱、且歷代傳承的瑰寶,承載著上下千年的文明與精神。 感受武術聖地氣息,傳承中華精武文化6月6日,著名導演馬中軒攜新片《精武陳真》前往天津霍元甲故居進行拜館儀式,此次活動不僅得到精武門中華武林園景區相關領導的極度重視,更是得到現任天津霍元甲文武學校校長郎榮標的熱情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