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筷子

2020-12-21 像我第一次遇見你

春秋時期用什麼吃飯,一雙筷子妙用無比,很能表現中國文化,以簡御繁,以少御多的個性,但春秋時期的人並不用它吃飯,春秋時的中國人與現代的阿拉伯人一樣是吃手抓飯的,並不是使用筷子作為餐具,吃手抓飯使古人養成了飯前洗手的習慣。《管子·弟子職》說,先生將食,弟子撰饋,攝衽盥漱,跪坐而饋。意思是說先生要吃飯了,弟子要準備好食物,然後洗手漱口,跪坐著吃。

中國人使用筷子有史記載在3000多年前,而西方人大概到16世紀才發明了刀叉,筷子一頭圓,象徵天,一頭方,象徵地,對應天圓地方。拿筷子時,拇指食指在上,無名指小指在下,中指在中間,是為天地人三合之象,也是國人對人和世界關係的樸素理解,筷子成雙出現也與國人遵守的太極陰陽理念相符,太極是一,陰陽是二,使用筷子時,一根為主動,另一根為從動,主動為陽,從動為陰,此為兩儀之象;筷子的標準長度是七寸六分,代表人有七情六慾,告誡我們要克服不良的欲望。

筷子七寸六分長,代表著人的七情六慾,因為人是不同於一般動物的情感動物,七情就是喜怒哀樂悲恐憂,六欲就是人的眼耳鼻舌身意,代表著人的生理需求,筷子成雙成對,代表著陰陽相對,用筷子的五根手指表示金木水火土五行,筷子一頭圓一頭方代表著天圓地方,這是中國人對世界基本原則的理解,手在筷子中間表示天地人三合。另外在使用筷子也是非常有講究的,力氣太大打不開,力氣太小夾不住菜,這表示人在天地間應該懂分寸知禮節,更應該知道天高地厚,中國有五千年的傳統文化,既有包容心又有進取心。所以我們老祖宗的這份傳統和智慧確實是值得我們驕傲的,作為中國人,無論走到哪裡,都要記住這一份驕傲。

筷子早期稱為「箸子」,明清時期改為「筷子」,「箸」有停駐拋瞄之意,「筷」是希望船兒快點。使用筷子時,可以運動五十多條肌肉,四十多根神經。有老外問我們為什麼用兩根木棍吃飯,筷子是我國獨特的餐具,而我們偉大的祖先以箸進食的歷史,可追溯至三千多年前,中國人喜歡使用方頭圓身的筷子,那是寓意著天圓地方、天長地久,用圓頭吃食代表著民以食為天,一隻手使用筷子是說明我們每個人在吃飯的過程中要學會控制自己的七情六慾,而且筷子一動一靜,一陰一陽是中國文化的代表,是華夏民族的智慧結晶。

當然,使用筷子時也有一些忌諱,第一、不能用筷子隨便指人或者當指揮棒指揮別人;第二、不能用筷子在盤子裡面亂翻;第三、不能用嘴去嘬筷子;第四、也不能用筷子去敲餐具,發號施令;第五就是不能把筷子反向用去給別人夾菜,最好用公筷;第六就是不能把筷子直接插到碗裡,要平放在碗上或者是放在筷架上。莫道筷箸小,日日伴君餐,筷子是中國的傳統文化,一定要注意這些細節。

中國筷子也在國外迅速走紅,沒有接觸筷子時,外國朋友都是用手抓著吃或者用刀叉,但是自從接觸筷子後,不僅一本正經看起了筷子的說明書,還發明了各種魔教式吃法,有兩雙齊用吃法,還有十字交叉吃法和織毛衣式吃法,還有不少外國人因拿筷子的方式不同,在國外論壇上爭論了起來,筷子文化走向國際,這也正體現了中國文化在不斷崛起。

中國人自古重視飲食,相應的對飲食工具也賦予了很多含義,我們的筷子有豐富的科學文化內涵和廣泛社會功能是文明禮儀之邦的進食工具。

相關焦點

  • 中國飲食文化的「四大發明」,筷子、蒸籠、砂鍋、豆腐,不服來辯
    要說世界的美食,莫過於中國的美食了。無論是做法,還是口味上,其它國家都沒辦法與我國的美食相比。 中國是文明古國,幾千年的歷史造就了我們飲食文化的多樣性。古代我們有四大發明火藥、造紙術、指南針、活字印刷術影響著世界。那麼飲食文化裡,有沒有四大發明呢?
  • 筷子為中國傳統餐具,使用筷子時有什麼禮儀,都有什麼講究
    筷子為中國傳統餐具,使用筷子時有什麼禮儀,都有什麼講究文/@成長新視點筷子,是中華民族傳統餐具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更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筷子上方下圓,寓意天圓地方,天長地久,體現了中華文化倡導「天人合一」的思想。
  • 銀筷子的文化品位
    筷子在中國具有其獨特的文化品位:耿直而不彎曲,奉獻而不求回報,平等而不要獨大,合作而不爭功,同苦而不肯逃避,雙贏而不可缺一
  • 中國傳統文化就是鬼神的文化
    其實中國傳統文化就是鬼神的文化,中國傳統文化開篇即是盤古開天地,伏羲女媧造人,補天。三皇五帝哪一個不是神呢?中國傳統文化講孝道,我們的百姓祖先哪一個不是鬼呢?小家供鬼,大家供神。這就是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國傳統文化為聖賢教育,教育我們如何走超凡入聖之道。
  • 中國傳統文化旗袍
    旗袍,是最具中國特色的傳統服裝,從某種意義上而言,它可以稱得上是中國的國服,代表著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旗袍的設計帶有東方式的象徵風格,如同東方女子溫順文雅的品質。旗袍簡約而又凝練的設計,緊身的裁剪將東方女性的柔美曲線凸現出來,這正是旗袍的魅力所在。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中國的傳統文化裡及吉祥圖案
    本文乃作者小姐姐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在中國的傳統文化裡及吉祥圖案中,由於官祿代代相傳的觀念。吉祥圖案「喜」文化在日常生活和禮儀活動中的應用最廣。在中國,人們很自然地將對財富的渴望之情,轉化為隆重而又要誠的宗教儀式。在長期的歷史演變中,人們創造出各自階層的所信賴的財神。於是,在人們虔誠的香火中,中國出現了很多財神、財神爺之類敬奉者:趙公元帥、五通,五顯、五聖、五路、文財神、武財神、劉海仙等。吉祥圖中也有很多財富圖形和標誌:如財神、搖錢樹、聚寶盆、雜寶、博古、金端。劉海仙、金魚、鯉魚、元寶、方孔錢,金玉滿堂、黃金萬兩等。
  • 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觀
    中國文化價值觀定義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發展起來的一種文化形態,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在現實生活中的歷史遺產的體現。中國傳統文化不是封閉的體系。儘管在中國古代限制對外交流的條件下,但它還是以開放的態度實現了與外國文化的交流融合。
  • 中國傳統文化,少數民族飲食文化,其他餐具
    本文乃作者曉星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小編感覺,竹子用於飲食烹飪在木質餐具中可能是最早的,如盛水或盛放食物,通過火燒使裡面的水變熱、食物變熟。竹製品竹餐具中延續性最好的就是筷子了。直到20世紀前半葉,南方一些少數民族地區還不使用筷子,於是被看作是落後和不衛生的標誌。其實不使用筷子只是在吃某種食物的時候,如摶吃糯米飯時。
  • 「中國碗筷文化」發展史:不僅是食具,更是中國文化的傳承
    可以看出這種演變方式可謂是一波三折,而筷子文化作為源遠流長至今的其中一種傳統文化,可以說是來之不易。筷子在國外的流傳一般來說,歐美國家進餐用刀,叉,匙。非洲和印度,東南亞一般用手。而以中國進餐用筷子為核心的亞洲地區,日本,朝鮮,韓國也紛紛使用了筷子。那麼,筷子是什麼時候流傳到這些亞洲國家的呢?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中國古典服裝
    這種平面「十」字形結構以其原始樸素的面貌走過中國漫漫五千年歷史,一直延續到民國時期。它看似簡單,但深人研究會發現其中隱藏著許多技藝秘密,凝結著古人的細密心思和卓越智慧。但是歷來對中國傳統服裝的研究多停留在形制、款式、圖樣等表面文化特徵上,涉及到技術層面的,也多是對包括服飾在內的紡織品的研究,如織造技術,刺繡技術等,而從來沒有人從裁剪、結構的角度對它們進行比較詳細的研究。
  • 中國傳統文化,雲南服飾文化,研究少數民族傳統服飾的意義
    本文乃作者琴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探索中國元素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對傳統的認識在漸漸缺失。(日本服飾風格其源頭在中國,其服飾效果很多與中國有相似之處)。
  • 傳統文化萬花筒 | 柯林頓換三雙筷子也要吃、元首夫人集體「光碟...
    在豫園這片上海歷史文脈的重要發祥地,綠波廊早已不是一塊普通招牌,幾代「綠波廊人」正用堅守和創新,造就中國餐飲業一段傳奇。  冷卻8小時的匠心 柯林頓自己「爆料」,此番訪華前早已苦練多時筷子的使用技巧。然而,一道桂花拉糕的出現卻難住了他。試了三副筷子後,才成功夾住了軟糯白嫩的糕點。更令柯林頓意想不到的是,這看似黏糊糊、軟趴趴的拉糕,進入口中咀嚼時卻完全不粘牙,細細品嘗後更是齒頰留有淡淡桂花香,頗為爽口。 「眾人皆知,綠波廊的招牌點心是以眉毛酥為首的各種酥類,但事實上,桂花拉糕也是綠波廊極具代表性的一道名點。」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研究,哈薩克族的傳統服飾
    哈薩克族的傳統服飾,不但與生產生活方式有關,同地理環境及自然氣候相關,而且同他們獨特的審美觀念、價值觀念相關,這些因素綜合地構成了哈薩克民族特有的文化傳統的一部分,哈薩克族的服飾,實際上充當了這一文化傳統的一種最外在、最直接的表徵。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服飾文化,傳統意義的弱化
    這種現象在民族學的文化變遷理論中,被稱為涵化過程的民族同化現象。文化的變異導致了苗族服裝的變化,清末民初是一個分水嶺。在此之前,黔東南地區的苗族與外界接觸少,服飾文化的變化十分緩慢;在此之後,黔東南苗族服飾文化在前所未有的文化撞擊下迅速發生變遷,其主導文化也從原始宗教巫文化轉向多元化。青年男子不再挽髻和留髮辮,而是普遍包頭巾,城市的男子多以漢裝為主。女裝簡單化,有的地區女裝開始出現以褲代裙的狀況。
  • 都是用「筷子」吃飯,中國日本韓國有何不同?
    東亞三強中日韓中國作為中華文化之源,歷史悠久的中華民族和世界上其他優秀民族一樣,自信博愛,就連使用的進食餐具筷子也有著一定的文化象徵在中國,老百姓大多使用的是木質筷子,便於就地取材;筷子的標準長度是7寸6分,也象徵著中華文化中的七情六慾;中國人的筷子以平頭為主,這符合大多數國人文化中的中庸之道,方正之說。
  • 法國尼斯舉辦首屆中國傳統燈會 展示中國傳統文化
    法國尼斯舉辦首屆中國傳統燈會 展示中國傳統文化
  • 中國傳統色彩文化的形成與發展
    摘要 本文追溯了中國傳統色彩文化形成和發展的歷史進程,深入分析了傳統色彩文化產生發展的歷史背景和根源,並從民族性和國際性兩方面,闡釋了傳統色彩文化對現代企業形象設計的啟示。   關鍵詞 傳統色彩文化 企業形象設計 啟示      在中國色彩文化發展的歷史進程中,傳統色彩的形成與發展是和一定的思想觀念相聯繫的,這就是五行學說。以五行學說為根本,產生了極具民族特性的五行色彩文化。貫穿於整個中華民族色彩審美意識之中,並對中國文化、服飾、繪畫、宗教以及諸多方面的色彩應用產生巨大的影響。      一、中國傳統色彩文化的形成與發展
  • 中國傳統文化數字影像大賽
    依據2017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2019年8月,科技部等六部門印發《關於促進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導意見》; 2019年10月《關於全面深入持久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意見》等相關政策:由城市公共藝術研究中心、中國少數民族文化藝術促進會面向全國網際網路用戶舉辦「中國傳統文化數字影像大賽」。
  • 新時代的陶瓷藝術與中國傳統文化
    中國陶瓷文化源悠久歷史、源遠流長。從夏商周秦漢,到唐宋元明清,每一個時代的個性與風採,無不深深烙印在當時燒制的一件件陶瓷作品之中,以至於中國的英文Chinese都是取義陶瓷。
  • 表達中國傳統文化是責任
    王陳彩霞  時尚品牌夏姿·陳SHIATZYCHEN設計總監,茶文化品牌「採採食茶文化(Cha Cha Thé )」創辦者。  新京報:你從創業開始就執著於中國傳統文化的表達,為什麼?1984年,我去日本設計師森英惠的時裝展,看到那麼多時尚名流同時穿著他的服裝出席,就萌生了要讓世界把東方文化穿在身上的夢想。這個夢想讓我一直堅持下來。  新京報:為什麼想到跨界做茶文化?  王陳彩霞:最初想到的是方便我的顧客,讓他們在逛店的時候有個休息的空間,後來發現它會產生更多文化傳播上的意義,這與我做夏姿·陳的服裝想要表達的東西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