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的媒介:
博物館展櫃玻璃
當我們去到博物館參觀,在展廳裡我們既可以看到沿著牆壁展開排列的大通櫃,又可以看到在展廳中間擺放著「孤傲冷豔」的獨立櫃,還有的嵌在牆上的壁龕或者各式玻璃罩等都稱之為博物館展櫃玻璃。由此可見,最初展櫃玻璃的作用是保護文物。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各領域技術的提升,越來越多的人重視文化遺產了解走進歷史,博物館展櫃玻璃已經更新換代了3次(第一代:鋼化玻璃,第二代:夾層玻璃,第三代:低反射夾層玻璃)玻璃的展示性和保護性也成為博物館展陳策劃的其中兩大重要指標!
博物館展櫃玻璃的保護性
我認為,保護性可分解為:
玻璃的安全性+密封性
最初安全性能較高的是鋼化玻璃,因為高強度在工業初期紅極一時,不過現在的博物館中還局部殘留著鋼化玻璃的身影。其實鋼化玻璃自身是存在「自爆」缺陷的,猶如一顆定時炸彈,受到不穩定因素影響隨時可能炸裂飛濺,嚴重時會傷及文物和觀眾。不過在後來各地博物館都開始了排查和整改,部分博物館邀請了專業博物館展櫃玻璃廠家制定玻璃更換方案,也有些博物館採用了在鋼化玻璃上貼防爆膜的臨時措施。
鋼化玻璃保護指數
圖中為表面貼了防爆膜的單片鋼化玻璃
剛剛我們說到有些博物館因為安全問題更換了玻璃,那麼接下來就為大家介紹一下更換後的第二代博物館展櫃玻璃:夾層玻璃,聽起來有點像是「夾心餅乾」的意思~是指將兩層單片玻璃利用各種高透中間膜 (玻璃+膜+玻璃)經過特殊的高溫預壓及高溫高壓工藝處理後,使玻璃和中間膜永久粘合為一體的複合玻璃產品。膜層加熱後強大的附著力,以致於即使玻璃破碎,也會粘連在中間膜上,這樣不論是玻璃櫃內的文物,還是櫃外的參觀者都不會因意外受傷害。膜層越厚強度越高,特殊的膜層經加工後還可以防砸防彈(景觀玻璃棧道就需要防砸防彈)。
圖為博物館中獨立櫃玻璃由於外力導致裂紋
但依然具有一定的保護性能,至少不會破裂掉落
夾層玻璃保護指數
剛剛介紹了博物館展櫃玻璃的安全性能,現在我們來聊一聊它的密封性吧。玻璃密封對文物到底是一個什麼作用呢?文物在陳列展示的過程中,除了自然及人為等較為明顯的因素,一些無形中的有害因素如果防範不到位,也會對文物造成不可逆轉的損壞。例如有害光線、溫溼度變化、空氣中的汙染物和懸浮物等。
說到有害光線,在這裡要對「紫外線」劃重點標記,紫外線是一種能量大、破壞性強的不可見光。染料會在紫外線的作用下發生褪色,從而對紡織品、古書畫等文物造成不可逆的傷害。但隨著博物館展櫃玻璃技術的不斷發展,現在的博物館展櫃玻璃能有效阻擋99.9%的紫外線,從根本上預防了紫外線對文物的傷害。
有害因素雖然可以依靠專業設備來監測,但是玻璃的密封性能高可以有效隔絕櫃體外的有害氣體輸入,配合儀器精準地控制櫃內文物的恆溫恆溼度。那怎樣才可以做到高密封性呢?以下幾點非常重要:
1玻璃的尺寸精準,單片對角線誤差在±1mm以內
2.玻璃經過夾層加熱後的平整度,弓形/波形時不超過0.1%
3.精準倒角+無縫拼接,這是影響密封性的最後一關,拼接無氣泡無白邊無爆邊,這件產品才算符合密封的要求
晶滬堂研發部出品的異形5面玻璃櫃
密封性和展示性都比較理想
博物館展櫃玻璃的展示性
博物館是每座城市的靈魂,而每個博物館的核心就是文物展覽與互動體驗。
說到文物展覽,展櫃玻璃與燈光的結合運用就尤為重要啦!
從上圖中我們可以看到3種不同的展示效果,第一種是超白玻,相對於白玻含鐵量稍低一些自然也就通透一些,晶滬堂使用的山東金晶五線超白經過夾層加工後透光率可以達到91%左右,算是超白中比較優秀且佔據C位的品牌了,但即便如此還是無法掩蓋拍照反光的缺點。
接下來玻璃中的「愛馬仕」就要登場了,由於超白玻璃帶來的觀賞效果不佳,歐洲一些國家逐漸向市場推出了新產品:低反射玻璃(採用了光學薄膜幹涉原理,通過臥式真空磁控濺射法在玻璃基板上鍍制一定膜繫結構的納米光學多層膜),第三塊玻璃顯色指數明顯提高,透光率可以達到98%左右,拍照幾乎不反光,給觀眾帶來了更真實純淨的視覺體驗。
而第二塊玻璃則是早期的國產品牌低反射,透光率沒有明顯提升。現在晶滬堂使用的國產低反射透光率高達97%,南京江寧織造博物館及中國紫檀博物館(橫琴分館)等多個博物館都在使用,我想,低反射玻璃在未來一定會風靡整個展陳市場。
其實我們的一些合作夥伴像歐米茄、古馳、香奈兒等,這些奢侈品牌目前正在普及更換櫥窗及展示櫃檯的玻璃,這在商業展示領域中也是一個不錯的風向~
在典藏中,尋找跨越千年的傳承。 創新豐富多樣的博物館展櫃玻璃表述方式,讓文物「活起來」
——晶滬堂
·END·
轉 自|晶滬堂玻璃科技
排 版|王 鑫
聲明:以上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博展聯盟觀點或立場。本文僅用作交流學習使用,圖文版權皆歸原作者所有,如有關於作品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於文章發表後的30日內與博展聯盟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