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頁-臺海網]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其中,「全面」二字內涵豐富,既體現了鄉村振興已取得的階段性成果,又指明了下一階段將往擴面提質方向發力,這為兩岸青年攜手鄉建鄉創、助推鄉村振興提供了新的機遇。近日,由福建省政協農業和農村委員會與民革福建省委會共同主辦的「同心杯」兩岸青年鄉村振興研修營在福州市永泰縣舉辦,會議通過政策解讀、專家授課、兩岸青年交流等形式,引導兩岸鄉建鄉創青年共同探索未來鄉村振興之路。對於融入鄉村振興大局,兩岸青年有何看法和感悟?他們能否優勢互補形成合力,在鄉村的大舞臺上一展長才?
現場,兩岸青年及專家學者在線上線下交流。
紮根在鄉土 處處發現美
記者問:福建有14000多個村莊,正在大力推進鄉村振興。2018年,我省出臺政策,鼓勵臺灣青年來閩提供鄉建鄉創陪護式服務。截至目前,已經有200多名臺灣鄉建鄉創人才,在福建31個縣的117個村莊參與鄉村建設。幾年來,臺灣青年紮根福建鄉土有哪些收穫?在與臺灣青年合作的過程中,福建青年發生了哪些變化?彼此碰撞出了哪些火花?
許俊雄:2018年初,臺灣見學館團隊就來到福建,最初是受到福建各式各樣的老建築吸引,渴望透過古建築的修復與再生運營,為鄉村注入一股新的活力。2019年8月,我們在永泰縣長慶鎮成立了「長慶嚴選文創設計有限公司」,試圖為長慶的花生、茶油、李果、蜂蜜、毛竹等產業打造「長慶嚴選」的品牌,通過「文創+旅遊」的方式實現一二三產的融合發展。為此,我們還重新改造了長慶農技站,原本斑駁破舊的空間變成簡約現代的展售場所,專門展示加入文創設計理念的長慶農產品。2019年11月,農技站再度迎來了新的變化,我們與本地青年王巧清合作,開啟了長慶奶茶店的運營實驗,讓永泰縣盛產的水果能與茶飲相結合,甚至與臺灣不同的物產結合,創造出新的飲品,讓長慶鎮贏得了更多關注。一路走來,我們不僅拓寬了自己事業的版圖,更收穫了許多志同道合的大陸朋友。
王巧清:在與臺灣見學館團隊合作的過程中,我學會了從生活中尋找文創元素,用文創提升產品的附加值。自從2018年臺灣見學館團隊在長慶鎮策劃舉辦了兩岸花生節後,長慶鎮花生的收購價格由原來的一斤10多元提高至30多元,知名度大大提升。如今,我也召集了二三十人的本地媽媽團,在農技站裡嘗試用各種農產品進行文創。比如,試著用油茶籽做油茶手工皂,試著用養蜂廢料做卡通蠟燭等等。其實,生活中處處都有美的東西,鄉村活化就是要將一件件美的事物活化,讓更多人知道鄉村的「美」。
近年來,許多臺灣青年紮根福建鄉村,用文創設計的理念包裝當地農產品。圖為研修營現場展出的各種文創產品。
陳怡飛:大學時,我在臺灣中原大學學習。那時,我發現臺灣的農村處處有景點、處處有亮點,這引發了我到鄉村創業的想法。畢業後,我選擇回到家鄉種植沃柑,借鑑臺灣鄉村建設的經驗,塑造更有生命力的沃柑產品。比如,做沃柑花茶、果乾、奶茶等,不斷延伸沃柑產業鏈。另一方面,也透過文創設計,讓產品的包裝更有詩意和美感,增加農產品的市場生命力。鄉村需要一批有思想、有創意的兩岸青年一起去營造,讓老村落變得更加宜居宜業,吸引人流回歸家鄉,從而帶動鄉村振興。
塑造好IP 村村有特色
記者問:發展鄉村遊,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已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引擎。不過,僅靠原生態的綠水青山,鄉村遊的發展未必能帶動鄉村產業的活化。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過程中,兩岸鄉建鄉創青年該如何實現差異化經營,避免千村一面?
林智遠:目前「石頭會唱歌」品牌除了入駐平潭北港村外,還在平潭青峰村開辦了蟳堡親子民宿、在莆田湄洲島創建了兩岸藝術民宿。我們希望遊客通過入住民宿來認識鄉村,認識在地的風土民情。村落好,民宿才會好。所以,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上,主要介紹各村落的故事。因為鄉村遊要遊出特色、遊出差異化,需要連接在地文化。在平潭北港村,我們的民宿以北港的石頭為主題,打造了一座座石頭厝民宿;在平潭青峰村,我們以當地的螃蟹為主題,設計了適合孩子玩耍的科普項目;在湄洲島,我們以宗教為主題,帶領遊客體驗媽祖文化。可以說,每個村都有不同的IP,如此便可以實現差異化經營,避免千村一面。
許俊雄:除了永泰長慶鎮外,臺灣見學館團隊還在南平市三樓村、幹坑林場等地參與了鄉建鄉創工作。三樓村擁有鳳凰梯田、千年古樟、龍鳳瀑布等充滿美好寓意的景點,抓住這一特色,我們建議打造兩岸婚紗文創攝影基地,並設計了以當地稻米為婚慶產品的「喜米」系列包裝,希望以此帶動錐慄、筍乾、洋芋粉等傳統農業活化升級,從而形成三樓婚慶產業鏈。幹坑林場被列為「福建省茶樹優異種質資源保護區」,幹坑正山小種紅茶具有很好的文創開發價值,但由於沒有統一強大的品牌支撐,影響了消費者的認知與市場行情。我們計劃將幹坑傳統的煙燻制茶非遺工藝、野生茶種、森林步道及紅茶文化等有機融合為一體,打造一條具有挑戰性、可研學的秘境旅行之路,協助打響幹坑紅茶品牌,促進當地茶農增收致富。商品是有形的,服務是無形的,創造出來的「體驗感」才是鄉村遊令人難忘的地方。
鄧啟明:促進鄉村經濟發展的一條重要路徑就是大力發展鄉村遊。但是,並不是每一個村莊都適合發展鄉村遊。因此,兩岸鄉建鄉創青年在設計鄉村發展規劃時,一定要因地制宜。即便要發展鄉村遊,也要創新發展模式,對鄉土民俗風情和生活習慣要進行深度加工和創新設計,深層次挖掘其特色內涵,多方位演繹其表現形式,開發出具有濃鬱鄉土氛圍的鄉村旅遊精品項目,打造獨具特色的鄉土旅遊文化,方能實現鄉村旅遊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跨界做鄉創 點亮新業態
記者問:產業興旺,是解決農村一切問題的前提。鄉村振興的關鍵在於盤活、激活、放活鄉村各類資產資源,讓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在這方面,各位有哪些比較成功的經驗或構想?未來,鄉村產業活化有哪些新路徑?
範姜峰:鄉村振興離不開城市。不論是農產品銷售,還是發展鄉村遊,瞄準的消費市場就在城市。除了大力發展旅遊業外,我們還可以思考更多元的「農業+」發展模式,以此吸引城市消費者到鄉村體驗新業態。除了旅遊外,農業還可以與文化、教育、康養等產業深度融合。試想,在鄉村的老建築裡引入國學課程,讓城裡的孩子來鄉村體驗私塾文化,一定會有不俗的吸引力。在廈門啟達海峽雙創基地內,有從事各類不同項目的臺青,如果他們的項目能引入鄉村,可以讓鄉村的業態更多元,用城市反哺農村。
王巧清:最近,臺灣見學館團隊正在協助南平幹坑林場打造茶葉品牌。以此為啟發,我在長慶鎮農技站裡推出了以幹坑紅茶為原料的奶茶產品,獲得了消費者的青睞。由此可見,村與村之間在鄉村建設的過程中雖有競爭,但也可以有合作。未來,鄉村產業活化之路可以走出去,尋找合作項目、合作產業,變孤軍奮戰為抱團取暖。
鄧啟明:11月18日,福建省鄉村振興研究會成立,這是大陸首家從事鄉村振興研究的省級組織,成員分別來自高校、科研單位、機關事業單位、鄉村基層一線、企業和社會組織。這為福建鄉村開展鄉建鄉創提供了交流合作的平臺。尤其是高校的科研成果,可以更好地落地鄉村實施。比如,古建築的保護與開發可以結合鄉村遊、電子商務的運用可以結合農產品銷售等等,從而促進農村新業態的發展,帶活鄉村經濟。當前,福建高校有許多臺籍教師,可以發揮兩岸青年教師的專才優勢,共同為新一輪鄉村振興事業出謀劃策。同時,他們還可以與兩岸農業企業攜手合作,讓研究成果走進鄉村,助力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