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前後,人們還在為實體書店的接連倒閉而哀嘆「冬天來臨」。可這樣的哀嘆並沒有持續多久,2014年實體書店就已經開始「回暖」,大有「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之勢。2018年還未入夏,但實體書店的「夏天」似乎早已來臨。像是約好了一樣,一批新書店今年將在深圳接二連三地開張——
3月底,西西弗書店將進駐梅林卓悅匯;9月,誠品書店(需求面積:15000-30000平方米)將亮相深圳萬象天地;8月~10月,深圳友誼書城旗下的覔書店將連開三店;深圳出版發行集團的簡閱書吧,將在今年新開十家新店以上;位於深業上城的本來書店雖未正式公布開業時間,但雛形已現。除了已成購物中心「標配」的連鎖書店,庫布裡克、槑林書店、飛地書局、我們書房等個性書店也不斷湧現,深圳人所擁有的「實體書店指數」正在不斷上升。
這一輪開業熱潮,來得既有些突然,又似乎在情理之中。作為一座閱讀之城,這些年來,深圳的文化氣息日益濃厚,除了圖書館,讓深圳人最引以為傲的就是遍布全市各處的「大書城+小書店」了。數據表明,深圳居民的各種媒介閱讀率、閱讀量、閱讀時長、家庭藏書量等,均有不俗表現。這些關於讀書的數字,讓深圳人驕傲,也詮釋著「讓城市因熱愛讀書而受人尊重」的深圳觀念。
記者探訪
新開實體書店如雨後春筍
3月22日至26日之間,深晚記者實地探訪了多家實體書店。記者發現,大多數實體書店均已顛覆傳統的「買書賣書」功能,更多的是提供一種生活方式,均對空間設計極為注重,打造獨具特色的閱讀氛圍和空間。
如覔書店壹方城店內由書組成的「時光隧道」,詮釋「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簡閱書吧西灣店,繪製了特色壁畫的西西弗書店觀瀾湖新城店,書店外栽滿芒草、有著戶外閱讀長廊的槑林書店,隨處可見大幅電影海報的庫布裡克書店……憑藉充滿特色的環境與優質的圖書,實體書店成為越來越多的市民拍照聚會的「打卡」勝地。
除了很多人都熟悉的書城模式外,實體書店大致可以分為三類:一類是購物中心的「標配」,即知名連鎖書店品牌與商業地產合作,像影院一樣成為購物中心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如誠品、覔、西西弗等書店。第二類是深圳出版發行集團旗下的簡閱書吧,出於「一街道一書吧」的構想,開設到每一個角落。還有一類就是個性鮮明的獨立書店,這類書店的店主大多希望通過開書店來表達自己的生活主張,如以詩歌為特色的「飛地書局」、以鄉村書房為特色的「我們書房」、各類電影元素交織在一起的庫布裡克書店,還有諧音「梅林」小資而文藝的「槑林書店」等等。
無論是哪一類書店,大多都有著:特色的精緻櫥窗、溫暖而柔和的燈光、被書環抱的安全感。它們幾乎都採用了混業經營的模式,書籍、咖啡、生活創意產品,乃至服裝、畫廊等均屬於書店的營業範疇。而且每家書店都會有自己的特色活動,如名家見面會、讀書沙龍、詩歌朗誦活動等等。
業內分析
特色書店呼應市民高文化需求
為何新一輪實體書店開業潮在深圳興起?深圳讀書月組委會辦公室副主任、深圳出版發行集團副總經理曹宇在接受深晚記者採訪時說,如今的實體書店以營造的主題場景、提供的現場感等各種複合方式,打造一種現代時尚的新的生活方式,提供的是實體性、體驗性、精神性、綜合性的消費,這和現代人的更高文化需求緊緊相扣。
作為親歷者之一,深圳友誼書城有限公司總經理龔縣流則分析,伴隨中國經濟的發展與商業轉型升級的加快,中國的特色實體書店與商業生態同步並進,部分民營書店抓住了購物中心為了填補文化休閒業態空缺而出現的市場機遇。不僅在深圳,整個中國商業趨勢的演變與需求,都為書店發展帶來更多拓展空間。
更有多名業內人士表示,本輪實體書店發展潮的興起,與國家政策的支持與宣導有很大關係,提倡全民閱讀營造的閱讀氛圍讓實體書店更受歡迎。在今年年初舉行的2018北京圖書訂貨會上,由中國書刊發行協會、百道網主辦的「2017時代出版·中國書店致敬盛典」中,公布了2017實體書店大數據報告。數據顯示,深圳有945家實體書店,在「2017中國城市實體書店數量排行榜」中排名第15。
曹宇表示,只看書店數量不足以評判一座城市的書店指數,還應該加上書店密度和書店面積等指標,如果以書店面積來評判,深圳的水平應該位居全國前列。如果說讀書月是深圳市民一年一度的文化盛宴,那麼一家家實體書店就是深圳人日常生活中浸潤的書香。
本文轉載來自:深圳晚報 記者:李福瑩 賈茹,不代表贏商網觀點,如需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贏商網,電話:020-37128209;郵箱:news@winsh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