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於我,臺北美學之旅中,最美的風景之一就是書店,主辦方在安排蔣勳、羅智成、張大春、阮義忠的交流活動時,也貼心安排在書店或閱讀空間裡,從中也能看出,書店是臺北美學和文學的重要現場。
應網易蝸牛讀書邀請,參與「一見臺灣」臺灣美學之旅來到臺北。借活動間隙,在臺北街頭巷尾偶遇各種獨立書店和舊書店。
於我,臺北美學之旅中,最美的風景之一就是書店,主辦方在安排蔣勳、羅智成、張大春、阮義忠的交流活動時,也貼心安排在書店或閱讀空間裡,從中也能看出,書店是臺北美學和文學的重要現場。
第一場和蔣勳先生的交流是在雲門劇場,這是一個藝術與自然完美結合的現場。雲門劇場在淡水落成有很多機緣巧合,最讓人動容的故事是2008年,一場大火燒毀了雲門排練場,社會各方才真正關注到原來這個在世界範圍享有聲譽的現代舞劇團,卻在鐵皮箱裡排演。在社會各界關切下,獲得四千多筆捐款,在臺灣「中央廣播電臺淡水分臺」舊址蓋了現在的雲門劇場。
在大樹書房俯瞰雲門劇場
大陸青年交流團和蔣勳先生合影
在雲門後面一個小配樓裡,有一家大樹書屋,在書屋樓頂可以俯瞰雲門劇場,綠樹與淡水河,構成了雲門劇場不一樣的美學畫面。大樹書屋由時報文化運營,書屋小小的,但選書很精緻,除了關於雲門舞集和林懷民先生推薦的書,還有一些關於舞蹈、藝術等方面書籍和相關文創。
被大樹包圍的大樹書房
林懷民老師薦書專架
交流活動結束後,多數成員在周邊流連忘返,我和魏小河、芷菱徒步去著名的有河book,就在淡水捷運站附近。夕陽西下,漫步在淡水河邊,一處一景,很多瞬間像是回到兒時童年,有種似曾相識的味道。不知覺走了兩公裡,眼前出現一大片草坪,人們在草地上、河邊閒坐,陶醉在眼前的夕陽、波光中,我當時想快點找到有河book,上到這家二樓書店陽臺上,這個陽臺是有河book最為人稱道之處,我想,有河陽臺,一定能看到和別人不一樣的風景。
夕陽西下,淡水河邊,有人在垂釣
有人在寫生
河邊的小船
當我們在一片小吃攤間終於找到有河book時,小門緊閉,一張紙條打碎了我的美好。「有河book公告:本店已結束營業,新書店將於12月重新開幕,敬請期待!」的確期待有河重啟,但此時我只有失落,眼前的美景已經打動不了我,突然覺得很累,走不動了。
終於在一片小吃攤間找到了有河book
這則公告讓我失落了好一陣
路邊小攤有一家賣甘蔗汁,一大口下去,甜甜的,兒時的味道瞬間治癒了我。小河說他以前去過淡水捷運站旁邊的一家舊書店,我們可以去看看。一聽說還有書店可逛,又來了勁。到捷運站周邊找了半天卻是找不見這家舊書店,小河想了想說他可能記錯了,應該是別的捷運站。後來逛了溫州街一家舊書店竹風書苑後才知道,他們的確在淡水有一家店,可惜當時我們沒有找到。
第二場和羅智成先生的交流安排在新生南路三段的紫藤廬。日據時代,紫藤廬是臺灣總督府高級官舍,後為經濟學家周德偉住所。如今,這家集茶館、餐廳、咖啡、展廳為一體的空間,是臺北重要的文化聲場。
紫藤廬所在這片區域,是臺北最重要的書店文化生態圈——溫羅汀書店群,根據幾份溫羅汀讀書地圖統計,這片區域有書店、咖啡館、文藝聲場等上百家,位處臺灣大學和臺灣師範大學之間,溫羅汀文化生態圈是臺北最重要的文化地標。
和羅智成先生交流後合影
和羅智成先生交流結束後,天已經全黑,我和芷菱一頭鑽到胡同裡,經過溫州街、泰順街,來到龍泉街,胡同裡有各種賣衣服、賣首飾的小店以及文創、咖啡小店等。快到龍泉街盡頭時,這種熱鬧突然消失,眼前一家書店迎接了我們。舊香居,臺北最著名的舊書店之一,跟女店主卡密約好,我們來了。
夜晚的舊香居格外美麗,書店裡的燈光讓人溫暖
美女店主卡密小姐和書店觀察家李志銘兄在書店等我到來
這天正好是雙11,大陸的朋友們此時正在買買買,我們進了書店,話沒顧上說幾句,就投入買買買的戰鬥中。人類天然有著佔有的欲望,買買買是人類最原始的行為,只不過一些人喜歡買衣,另一些人喜歡買書。一陣亂買過後,我們對著眼前一堆書發呆,該怎麼把這些寶貝拿回去呢?和卡密小姐、志銘兄約好過幾天一起吃飯,我就把戰利品留在書店,等著飯局後再帶走。再來時,我已經在逛書店過程中又買了很多很多書,只好對這批戰利品精簡再精簡。
一日不讀書口中生荊棘
書店地下倉庫的「買書人生」透露著店主的愛書態度
第三場和張大春先生、第四場和阮義忠先生的交流都在誠品敦南總店。誠品書店在全臺有很多家店,有些店的規模和格局都遠超這家,但敦南總店對臺北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當外界談論誠品時,基本上都在談這家店。
誠品敦南總店
認識大春先生應該有十幾年了,那時候我在報紙編書評,差不多是大春先生開始在大陸出書後不久就由出版社安排認識了,之後也陸續在其他場合見過或一起飯局過,還曾獲贈他幾幅字。這次是主動找上門來。大春先生馬上要出版的新書還是關於文字,叫《見字如來》,他和我們分享了這部作品的由來,同時選了一些字和大家分享,收穫多多。
和張大春先生交流後合影
我們現在越來越遠離中國字了,甚至很少拿起筆寫字了,但我們對賴以為用的文字其實了解很少,不了解我們的文字,其實是很難寫好文章的。「見字如見故人來」,這是大春先生分享的主題,對於文字,應該保有這種遇見故人的親近,這應該是文字創作者的基本態度。
活動結束後,大春先生給我們每個人寫一幅字留念
我這幅題給小茶包,下次大春先生來北京一定找他再補上章
阮義忠先生是攝影家,他大多數作品都在大陸出版了,但這次聽他講「在回家的路上」,還是很有感觸,講真,我們每個人不可避免是離家和還鄉的輪迴。年輕時,總想離開故鄉遠遠的,去遠方追求自己的夢想。在外漂泊幾十年後,再回到故鄉,雖然一切都變了,但只有再回到故鄉,你才能感到安心,才能體會來處和歸處其實就在這個地方,是一個人不變的精神源地,思想原初。
和阮義忠先生交流後合影
誠品敦南店以前逛過,在活動間隙遛去找到曾被評為全球最美25家書店之一的好樣本事。這家書店更多意義在於她的設計感和理念,小小的空間裡,容納了許多美學元素,並且能合理相處,呈現一種小巷裡的特立獨行。路上還偶遇了一家花慄鼠繪本館,同樣小小的,很溫暖。在臺北街頭巷尾,隨處可偶遇別樣的書店,感覺特別美好。
這間半開著門的小屋,就是全球最美25家書店之一的好樣本事
這是書店對面的好樣咖啡館
好樣本事回來路上,偶遇花慄鼠繪本館
繪本館另一面
短短三日,和四位臺北文化大咖交流,每個人身上都有思想閃光的地方,雖然只是簡單的交流,卻留下一些回味和思考。這樣的交流的確很有意義和必要,就像羅智成先生交流中反覆提到的,我們這個世代,深層次交流越來越少,但我們又那麼渴望深層交流。也許,閱讀是唯一的途徑,它雖然沒有面對面交流那麼直接,卻能慢慢地、持久地影響著我們。(文/綠茶)
本文轉自澎湃新聞 http://www.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