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聚焦校園成長,傳遞社會價值,紅網傳媒聯合珊珊便利店共同舉辦「2020·感動青春」校園徵文大賽,以「感動」為主題,面對所有在校師生及廣大寫作愛好者,徵集稿件,透析疫情帶來的生活變化,關注校園學子的健康成長,尋找逆行堅守中的感動。現將部分優秀作品分享給網友。
作者:長沙師範學院 彭鑫
我想找回那盞被殘破的燈籠,看清楚來回,不過問西東。——前言
因為疫情,今年的寒假從冬日延續到了夏季。總想著要做些事情打發點時間,最終將自己都付諸於文字之上,慢慢書寫、靜靜懷念。
夏夜一如既往的燥熱,在桌案邊敲著鍵盤的我,無數次的想要摔掉這臺無時無刻工作的機器。故事一如往常,卻成為了交託任務的存在;時光一如往常,夢裡熟悉的身影早已不在。
站起身推開窗子,能聽到蟬鳴,也能夠感受微微的風;以至於時常讓我想起幼時的桂花樹下,淡淡的清香、親切的嘮叨以及後來成為的,不願醒轉的夢。
幼年時,沒有智慧型手機、沒有抖音微信,一首老歌唱了又唱,一個故事從沒結尾;結束一天忙碌的生活,吃過晚飯一家人在樹下納涼。我生活在一個並不富裕的家庭,所以夜晚所有的娛樂就是和老人在一起聊天、談心。我永遠記得我的奶奶,坐在竹椅上,搖著扇子給我講著過去的事;而我自以為是的拿著鉛筆教奶奶學自己才剛剛學會甚至寫錯的字。
偶爾我會嘲笑奶奶,說您真笨;她總是會摸摸我的頭,那你就努力學、好好寫,以後寫好了給奶奶講你寫的故事。那些事,很多可能無法考究,可能隨著流走的光陰早已被掩埋在轉角的最深處。每次奶奶說起那些過往的時候,臉上總會有一絲遺憾和難過;年少無知的我還曾試圖去撥開奶奶的雙眼,卻從來沒有成功過。
直到後來我才知道,奶奶是一個盲人。
於是自那時起,我便喜歡用筆記錄下一些時刻、一些感動;或許是不希望再一次重複奶奶的遺憾;或許是我想在未來的某一天能夠給奶奶講講我經歷的故事,又或許就是有那個年紀單純的不捨得。但是,人生無常,奶奶終究沒有等到我給她講講我在外頭歷經的故事,便離我而去。
我清楚的記得,那一天下著小雨,窗外霧蒙蒙的。我坐在教室裡,聽著最不喜的數學課,心頭有一絲絲的不平靜。起初,我以為是夏季的悶熱,可當老師帶著父親出現在門口的那一刻我便知道,終究還是逃不過一場命運。我和奶奶說過,我學了一篇文章:山的那邊,是海。可是山的那邊真的有海嗎?其實在農村生活了一輩子的她並不知道答案,可她告訴我——山的那邊,是你的渴望。
那是我最後一次跪在她的床前,面容安詳卻冰冷異常。在她的床頭,是一大袋茶葉,邊上有一張紙條,上面寫著歪歪扭扭才湊成的字:留給我的乖孫。突然,眼淚像不受控制一樣奔湧而出。我知道,奶奶留下的茶葉,只是因為我的一句戲言,只是因為我說過要是有一天你做不動了,那我就不喝茶了。每次做作業的時候,我都愛沏一杯奶奶制的茶。可是我從來不曾想到,這一天來得如此快、如此突然,甚至不容得我好好的道一聲珍重,就消失在人海。
直到現在,我依舊保留著寫作的時候身邊放一個茶杯的習慣。但水杯裡不見茶葉,只有白開水。不是我有多挑剔,是因為我怕其他的茶葉喝多了,最終會忘記奶奶留在我生命中最後的味道。
我始終在想,我對文字的熱愛如果不是天生,那一定是她給了我前行的力量。
我抬起頭,看到書桌的對面還掛著奶奶親手給我糊的燈籠。這麼多年的時光過去,燈籠以殘破不堪,母親勸過多次,我卻從未將它丟棄。我知道,那在別人眼裡看起來破爛不堪的燈籠,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那抹光亮。
我還堅持著從小的事,聽聽故事,然後用筆把它記錄下來。
我很少說我自己的故事,但是這一次我想要讓別人知道,有這樣一個人在我生命裡出現且溫熱依舊。願你也能找到你的那個人,即使燈籠曾經破碎。
我看到,殘破的燈籠裡有一絲燭火,那是一聲久違的問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