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粵明最近演了一部新劇。
從標題也能看出來,這一次的新作並沒有往常那般好評如潮。
不少追劇的粉絲甚至聲稱,如果不是潘老師,早就堅持不下去了。
《誰說我結不了婚》
先不管劇情,這部劇的名字取得就不太舒服。
「誰說我結不了婚?」
從字面意思就鮮明地分成了兩個陣營,一邊是到了年齡卻遲遲沒有結婚的女性,一邊是圍繞在這些女性身邊隱形的偏見。
結婚在這裡更像是一種賭氣式的發問,成為了女性實現自我價值的目標。
再一看劇本,應該改編自一部日劇。
可別人的名字偏偏叫《我選擇了不結婚》。
從「我選擇」變成了「誰說我」,光是面對婚姻的態度,就發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
01
這部劇的差評不少,罵對的人卻十分有限。
很多人前面洋洋灑灑說了一大堆,最後總是不忘再加上一句:
「潘老師怎麼胖成這樣,大媽造型也太醜了吧。」
這讓我想起了前兩天剛剛推薦的臺劇《做工的人》,其中新加坡國民男神李銘順為了演好一個農民工特地增肥了幾十斤。
同樣的道理,潘粵明飾演的魏書是一個一心撲在工作上的心理學教授,人到中年,婚禮失敗,外號又叫魏卷卷,這個角色並非什麼白馬王子,邋遢一點反而讓人覺得合理。
為什麼很多人不喜歡潘粵明這個形象和人設?
說白了,很多觀眾自己的標準也很模糊。
一方面,我們期待國產劇能夠與時俱進,不要總是拘泥於過去那些偶像劇的老套路。
另一方面,我們又希望劇中所有的演員都符合自己的心理預期,沒有瑕疵,擁有偶像劇一般的俊顏美貌。
就像很多人嘴上說著想看獨立女性的題材,希望中年女演員獲得更多的資源,可真的找來年齡合適的女演員,觀眾又開始嫌棄她們不夠年輕,皮膚怎麼樣,臉怎麼樣。
劇中飾演田蕾的陳數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陳數已經很美了,還有人吐槽她的臉「奇怪」,說「不自然」,說「臉垮了」。這些,本就不該是看劇時的主要關注點。
很多質疑的彈幕
先說說田蕾這個角色吧。
我個人認為,這個角色雖然維持了之前陳數經常飾演的職場女強人類型,依然有一定的突破。
主要表現在她身上的強是偽裝的,為了到達一定的位置,付出的代價是成為一個不太討喜的「壞人」。
在她的眼裡,所有的東西都可以分成兩類:
絆腳石和墊腳石。
她會為了討好公司的領導,舉手表決開除自己的好朋友。為了工作成功,利用一切能利用的元素,明明已經吃過早飯,依然排隊站在老闆前面,一邊排隊買早點,一邊假裝認真工作。
至於愛情,順理成章被她當做事業上的阻礙。
按理說,這部劇很有潛力成為爆款。
劇中的三個女主角分別代表了三種不同的狀態。
田蕾是利益至上,覺得天底下沒有好男人;程璐則是不善於社交,無法找到心儀的對象;丁詩雅恰恰相反,用全部的精力苦於一段沒有結果的愛情。
有女強人,有傻白甜,也不缺富二代倒追的偶像劇戲碼。
為什麼最終反響平平?
或許是有點貪心,什麼都想要,什麼都沒有拍好。
02
以前我開過一句玩笑,國產職業劇唯一能寫好的可能就是編劇這個職業了。
沒想到在這部《誰說我結不了婚》裡,童瑤飾演的程璐正好就是一個34歲的編劇。
劇集開始有一段劇情,我覺得很真實。作為主編劇的程璐在寫一個劇本,劇本的女主角同樣是一個34歲未婚的女性,她詢問底下寫分集的編劇:「這個女主角一個人過得也挺好的,為什麼要急著結婚呢?」
女員工一臉想當然:「她已經34歲了呀。」
是的,這個對人物內在邏輯的追問,戲裡的程璐沒有想明白,戲外這部劇的編劇同樣沒有解釋清楚。
我並不是說,一部劇以結婚為目的有錯,結婚本身沒問題,但是當結婚變成了一種不得不面對的結局,那麼這些角色身上所謂的女性獨立就失去了意義。
比如這部劇裡的程璐,口口聲聲說自己不結婚是因為「我不想」,而不是「我不能」,擺在她眼前的道路看似有兩條,結婚和不結婚。
但是當我們拉近鏡頭才發現,故事從一開始就在其中的一條路上放上了「禁止通行」的指示牌。
暗示性的情節有很多。
比如程璐的母親,表面上通情達理,沒有給女兒太大的壓力,但是她當著孩子的面談起了戀愛。
還有鄰居突然請求程璐幫忙帶一帶孩子,結果幾個沒有太多戀愛經驗的好姐妹忙得手忙腳亂。
這部劇「狡猾」的地方就在於,它沒有直接把壓力擺在面前,而是通過一個認真研究課題的心理學教授,以意見的口吻全部說了出來。
你應該多參加一些相親節目,了解自己的處境。
你應該多打扮自己,讓自己有更多的女性魅力。
你應該......
事實上,它並沒有打算去探討不結婚的現實邏輯。
當別人問出為什麼一定要這樣的時候,第一時間考慮的不是換一個角度,而是補充一段看似合理的劇情。
表面上解釋通了,懸浮感並沒有徹底消失。
03
最後想聊聊「不結婚」應該怎麼拍。
很多人比較糾結到底是「不想」還是「不能」,其實真正的矛盾是為什麼不想或者為什麼不能。
不知道有多少人記得去年的《俗女養成記》。
女主角陳嘉玲忙於工作,作為董事長的助理,實際上是一個二十四小時隨叫隨到的全職保姆。
嚴格意義上,她並不是剩女,有一個同居多年的男友,感情卻早已磨平。
好不容易開始談婚論嫁,又因為遇到苛刻的婆婆臨陣脫逃。
當大家的視線都放在大齡剩女所面對的生活困境時,這部劇已經試圖去挖掘女主角走到今天這一步的內因。
劇中有一個角色讓人印象深刻,那就是陳嘉玲的阿嬤。
在陳嘉玲小時候,她的姑姑選擇了悔婚,當時阿嬤告誡她:
想越多越難嫁,越晚嫁就嫁越差。
可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觀念發生變化,即便是生於舊時代的阿嬤也在舞臺上興高採烈地唱起了《純情青春夢》,她慢慢開始理解當初為什麼自己的女兒要堅持自己。
《俗女養成記》之所以能夠把這個話題拍好,能夠在結尾讓兩個時代的陳嘉玲彼此和解,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面對那些約定俗成的壓力時,它沒有選擇迴避。
在《誰說我結不了婚》裡有一個小細節,田蕾利用好姐妹的信任成功籤訂了協議,程璐發現後非常生氣,兩個人好幾天沒說話。
魏書的意見是應該絕交,因為兩個人的價值觀不同。
這裡的設定是魏書使用了一個小技巧,通過說反話的形式讓程璐自己意識到問題該如何化解。
與此同時,編劇也刻意迴避了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那就是這兩個人確實擁有完全不同的價值觀。
更進一步追問,這三個幾乎沒有其他好朋友的閨蜜,究竟是如何認識並成為好朋友的?
她們的過去,家庭以及性格彼此之間有什麼聯繫和影響?
婚姻真的是她們唯一拯救自己的方式嗎?
說實話,這部劇如果不是改編自日劇《我選擇了不結婚》,如果不取《誰說我結不了婚》這個名字。
哪怕它就叫《我們結婚吧》,甚至是《幸福觸手可及》。
也不至於像現在這樣,被很多人吐槽成披著職場外衣的中年偶像劇和女性催婚劇。
要判斷一部劇是不是催婚劇,其實很簡單。
作為單身的女性,尤其是電視劇裡不斷強調的那些適齡未婚女性。
看完之後,如果變得更加焦慮,那它肯定是催婚劇無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