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軍偏愛裹頭巾,不願戴鋼盔,真實原因讓人無奈

2020-12-23 歷史文談

只要看過印度軍事題材電影的人都會發現,印度軍隊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他們頭上戴的不是頭盔或者是軍帽,反而是裹著毫無保護作用的頭巾;難道他們不害怕頭部受傷嗎?還是說這裡面有什麼特別的意義?

其實並不是所有的印度士兵都是這樣的,只有少數部分的印度士兵要裹頭巾,他們屬於印度的錫克族,錫克族的人數佔比只佔了印度的百分之二,主要居住在印度的北邊,靠近巴基斯坦和中國的邊境,佔了很少部分的土地,要想知道他們是戴頭巾的起源,這就要從他們的宗教信仰說起,他們信奉的錫克教是16世紀開始形成的,直到現在,錫克教的規模已經與印度的其他三個宗教不相上下了,而所有的錫克族人都是錫克教忠臣的信徒。

他們認為身體是神賜予的,所有的一切都屬於神,破壞了身體就是對神的不尊重,所以錫克教的男子從來都不會剪頭髮剃鬍須,一直到現在已經要好了很多,至少可以稍微的修剪一下,而他們裹頭的頭巾其實是為了方便做事,也是為了保護頭髮不受到外界的傷害,再者頂在頭上的頭巾看上去就像皇冠似的,看上去就如同皇室一般的高貴,對裹頭巾他們就更熱衷了,久而久之就成為了他們的習慣,一天不裹就覺得難受的那種。

隨著時間的流逝,錫克族男人對裹頭巾越發的得心應手,甚至還創造出了十幾種裹頭巾的辦法,並且還有規定,身份越高的錫克族人裹的頭巾就越大,得到的優待就更多,一年365天,每天花十分鐘裹頭巾,就要花費六十個小時左右的時間,但即使是這樣,他們也樂此不疲,即使是身為軍人也不妨礙他們裹頭巾,還仿佛給他們加了buff,成為了印度最強的戰鬥力。

對著錫克教教徒的增加,莫臥兒帝國的領導者看不下去了,對他們進行了武力鎮壓,反而錫克族的武力值還直線上升,但被後來的英國人吞併到了印度人群中,不過他們依舊勇敢忠誠,一直到英國撤離,被合併的錫克族都認為自己是印度的一份子,但「獨立」一直都是錫克族的願望。

後來發生的第二次印巴戰爭,驍勇善戰的錫克教被印度拉上了戰場,為了保護他們生命安全,印度專門給他們製作了一種防彈的頭盔「Patka」頭盔,它能保證頭部的安全,也能裹上頭巾,甚至還可以兼容望遠鏡、夜視儀等等的設備,但是這個頭盔有一個致命的缺點,頭頂的防禦力最差,只有薄薄的一層布,但好在聊勝於無,為了在戰場上保證生命的安全,還是要捨去不該有的裝飾品。

相關焦點

  • 印度軍人情願花10分鐘裹頭巾,也不願帶鋼盔?不怕爆頭嗎?
    很多人應該注意到一點的就是,印度的軍人的著裝也是非常的吸引人,一雙長筒靴在加上一頂裹了十幾分鐘的頭巾就組成了「印軍」的樣子。相比於我國軍人的莊嚴 威武,印軍的裝扮倒是多了幾分「詼諧幽默感」。那麼問題來了,為何印度軍人寧願花10分鐘裹頭巾,也不願帶鋼盔?在發生激烈軍事衝突時他們不怕爆頭嗎?
  • 印軍上戰場前有人不戴頭盔,為啥卻全員裹頭巾?軍方:這才是秘密
    圖為裹著頭巾的印度士兵據媒體報導,印度士兵裹一次頭巾耗時可達半小時,對此有網友表示:為啥印軍上戰場前,全員寧願半小時裹頭巾也不願戴頭盔,不嫌麻煩嗎?>相關資料顯示,配備防具的部隊相比未配備防具的部隊而言,傷亡率更低,可見防具對一個部隊的重要性不亞於任何武器裝備,例如軍用頭盔,最早出現是因為一戰時的一名炊事兵在炮聲響起的時候,將鐵鍋舉在頭頂而倖免於難,將軍得到了啟發而製作出的防具,它的作用不是為了擋住子彈,也根本擋不住子彈,而是為了有效地保證士兵的頭部不被四處飛濺的炮彈碎片擊中,而被流彈或者破片擊中,才是戰爭中絕大多數士兵傷亡的真正原因
  • 為何各國士兵都戴頭盔,印軍卻花30分鐘裹頭巾?不怕被爆頭嗎
    從歷年的閱兵儀式中可以看到鑽火圈、雜技一樣的表演,讓人感到很是不解。此外還有一點讓人無法理解的是,為何各國士兵都戴頭盔,印軍卻花30分鐘裹頭巾,難道他們不怕被爆頭嗎?說到這一問題,就不得不從印度民族說起。印度有一個名為錫克族的民族,他們非常講究等級,而且思想也是十分封建的,佩戴頭巾也是與宗教信仰有關。
  • 果然是與眾不同,在戰場上,寧願花30分鐘扎頭巾,也不願佩戴鋼盔
    對人來說,頭很重要,為了能夠保護士兵們的頭部,各個國家的士兵們都會佩戴軍事鋼盔,即使大家在戰場上使用的鋼盔樣貌不一樣,但是最終的用途都是相同的。鋼盔非常的堅硬,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子彈對於頭部所造成的打擊。
  • 八路軍中的「鐵帽子」部隊:繳獲了日軍鋼盔,憑什麼不用?
    對於大眾來說,本來了解抗戰的渠道就不多,因此沒有見過真實的八路軍戴鋼盔的形象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在真實的歷史上,其實八路軍戴鋼盔的照片也是有一些的,因為當時繳獲了日軍鋼盔後,本來自己就會使用的。
  • 人的頭是圓的,頭盔也都是圓形的?印軍:我信教,我偏要戴方形的
    雖然人的頭顱不是絕對的圓形,但卻是趨近於圓形的,所以帽子什麼都也都理所應當被做成了圓形。同樣的軍隊軍人們的頭盔也為了更好的契合頭部設計成了圓形。而很多人也都是這樣想的,以為現代頭盔就都是圓形的。可是現實往往會有些特別的個例,比如印軍,其在頭盔這件事上就特立獨行:我信教,我偏要戴方形的。頭盔既然存在必然是有道理的,最直接的方式自然就是採用了契合頭部的設計之後能夠保護頭部,可以有效避免和減輕在訓練或者戰場上因為撞擊或者流彈而受傷。而印度作為當今受宗教信仰最深的代表國家之一,可以說宗教已經滲透到了他們是生活之中,甚至說更高於生活。
  • M35鋼盔,鋼盔界號稱「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二戰時期各國武器裝備風格迥異,說實話這一方面的個性也是讓人非常著迷二戰的原因。而當時各國的鋼盔風格和外觀也是一樣,都有著自己鮮明的特色。其中最讓人喜歡的無疑就是德國的M35鋼盔了,說它是集「實力與顏值」於一體也算毫不誇張。
  • 大多印軍為什麼不戴頭盔,反而包頭巾?印軍:必須的!
    說到宗教信仰,很多人都會想到佛教、道教等等,宗教信仰是信教徒們情感的一種寄託,對於信教徒們而言,這種寄託是相當重要的,是可以改變自己生活的存在。比方說佛教勸善、講因果,因此佛教徒們日常會進行布施、誦讀經文。而道教則講求自然、順勢而為,因此道教徒們都比較豁達、隨遇而安。
  • 印度裹頭巾的是什麼人?一直都弄錯了,當地人都不敢「招惹」他們
    大家平時看印度電影的時候,有沒有覺得他們那裡的人都是裹著一個帽子呢?這其實是用頭巾包起來的一種帽子形狀,有些甚至包得很大,隔著屏幕都感覺到很重。不過,並不是所有的印度人都會裹頭巾的,那些裹頭巾的人是當地人都不敢惹的存在。
  • 真實的鋼盔根本擋不住子彈,千萬別被戰爭片給誤導了
    如果你看過一些戰爭片,相信大多都會看到這樣一個橋段,就是部隊和敵軍交戰的過程中,一些士兵不幸被子彈擊中了,但幸運的是他們帶著鋼盔,鋼盔救了他們一命,子彈被鋼盔給擋了下來,看起來這個橋段沒什麼,但實際上,如果放在真實的戰場上,鋼盔其實不一定能擋得住子彈,甚至子彈很容易就能擊穿鋼盔。
  • 歷史上日本兵為何非要戴「尿布」,死活都不戴鋼盔?
    一般是由厚帆布製成,可以拆卸,平時不戴,一旦野戰,就成了必備護具了。別看這玩意醜,但是真有用途。二戰時期,無論是在寒冷的東北,還是炎熱的東南亞,幾乎都是日軍的標配。這兩塊「尿布」的作用還是非常大的,最主要的是對臉頰和頸部的保護。
  • 國軍「德械師」典型標誌:M35鋼盔!抗戰中一共裝備了多少?
    要知道,當時張自忠將軍的主力59軍兵力都被壓減到了1萬多人,連正常的軍械、兵員補充都沒有供應上,是不可能配備德式盔的。那麼這種鋼盔在抗戰中一共引進了多少?其服役的大體歷程是怎樣的呢?本文就一起來了解下。
  • 二戰鋼盔哪家強?德式M35號稱一代經典,英法兩國的都醜
    很多人之所以痴迷於二戰史,一方面是因為其戰爭規模之大,史上罕見。另外一方面,是因為二戰時期的各國武器裝備,它們都各具有獨特風格和性能,可以用「眼光繚亂,百家爭鳴」來形容。今天且不談各國的武器裝備,我們來聊聊參戰各主流強國軍隊的輔助裝備:鋼盔。
  • 川普戴口罩上熱搜,美國人不願戴口罩的真實原因令人深思
    而被問及戴口罩的原因,此前一直拒絕戴口罩的川普是這樣回答的:「我覺得戴口罩挺好的,如果它使你們感到舒服。 美國疫情爆發以後,很多國內網友對美國人不願戴口罩的行為表示不解,明明戴上口罩既是保護自己,也是對他人負責,為何美國人民卻頻頻爆出公告場所不戴口罩的負面新聞呢?
  • 實力與顏值並存的德式M35鋼盔有話說
    二戰時期各國武器裝備風格迥異,說實話這一方面的個性也是讓人非常著迷二戰的原因。而當時各國的鋼盔風格和外觀也是一樣,都有著自己鮮明的特色。其中最讓人喜歡的無疑就是德國的M35鋼盔了,說它是集「實力與顏值」於一體也算毫不誇張。
  • 為何蘇聯老兵都不願意戴頭盔,還勸新兵不要戴?
    對二戰感興趣的人,一定會發現蘇聯老兵不願戴頭盔?其實只有經驗豐富才敢說,新兵不帶的都死了。可以說這就是老兵與新兵之間的區別。 鋼鐵的頭盔戴頭上就是一個大冰坨啊,一點不保暖,即使有襯布也不好使。酷冷的頭盔容易粘手,就是凍上。比如操作武器時頭盔歪了,用手正一下,有時候不戴手套可能就會粘掉皮肉。
  • 印軍冬天光腳穿拖鞋,士兵吃不飽、穿不暖、被凍死,是真實存在的
    印軍在邊境囤積20萬兵力,不僅沒能給印度形成強大的戰鬥力,人多反而還成了累贅,士兵慘狀接連頻出。就在前幾天,媒體還報導印度士兵入冬以來出現第一起士兵被凍死事件。隨著印度士兵被凍死,更多地危機也逐一出現了。
  • 為什麼印度士兵寧花半小時裹頭巾,也不想配鋼盔?別再傻傻不知道
    可是大家如果仔細觀察一下印度軍隊就會發現,印度軍隊比起頭盔而言,有一部分人更喜歡頭巾。就連執行任務的時候,他們都戴著頭巾。戴頭巾真的比戴頭盔要有效嘛?其實對於這個問題印度軍方也很無奈。為什麼印度士兵寧花30分鐘裹上頭巾,也不願配鋼盔?看完本文,大家就別再傻傻地不知道原因了!
  • 二戰日本《讀賣新聞》製造的軍神戴鋼盔擺拍,被八路軍一槍斃命
    抗戰期間,被中國軍隊擊斃的日本高級將領有45人之多,其中被八路軍擊斃的也有5人。眾所周知的日本陸軍中將阿部規秀,在黃土嶺戰鬥中就是被我八路軍一迫擊炮送上了西天。好歹他是死在了戰鬥中,而死的"窩囊",比較離奇的,大概要算日軍「軍神」飯冢國五郎的死了。
  • 《龍》雜誌:1967年乃堆拉山口移交印軍屍體及軍用物資一一中印邊境...
    我令印地語翻譯孫天晉到陣地距印軍較近處喊話,從100號陣地出來一個印軍指揮官,向孫天晉說了一句話便跑步回了陣地。孫天晉回來向我說:「那個印度軍官聽我喊話後說了句『對對對!好好好!謝謝你!』便飛快地跑回去了。」又過了幾分鐘,印軍十餘人打著白旗,扛著擔架,從乃堆拉山口西側窪地走了出來,他們用手拉起自己在邊界上架起的鐵絲網,鑽了過來,我們立即將這一鏡頭拍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