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每個人衣櫃裡都會有的流行衣物,那就一定是牛仔褲了。最百搭又方便的褲子,非牛仔褲莫屬。
作為服裝界最普及的時尚單品,牛仔褲可謂是永不過時,上至一線奢侈品,下至某寶59塊錢包郵,無論是破洞牛仔褲、背帶牛仔褲、還是毛邊牛仔褲,總有一款適合你。
佳佳作為懶癌星人,最喜歡T恤+牛仔褲+老爹鞋這樣的搭配,簡潔好看,還不費時間。再加上牛仔褲具有耐磨、耐髒、穿著貼身、舒適等特點,任何場合,牛仔褲都能妥妥Hold住,Carry全場。
牛仔褲大家都穿過,牛仔褲的歷史你們知道嗎?今天的《佳佳有約之牛仔褲的春天》,佳佳就帶大家了解一下牛仔褲的前世今生。
牛仔褲曾是打工人的專屬褲子
牛仔褲現在是時髦精的首選,可在一開始,它可是打工人必備,又稱為「堅固呢褲」。
牛仔褲,顧名思義,就是牛仔們和礦工的工裝褲子,最早出現在美國西部,非常受到當地早期墾拓者打工人的歡迎。
佳佳很喜歡看的一部電影《斷背山》,兩位男主角就是西部牛仔,他們穿起牛仔褲來酷酷的、拽拽的,至今還是我心裡的「白月光」。
牛仔褲的誕生和1849年的美國淘金潮密不可分,當時礦工們一窩蜂湧進加利福尼亞州,一窮二白的他們,不得不拼命地工作。
強烈的勞動使得衣服極易磨損,不僅浪費時間,還浪費金錢,人們迫切希望出現一種耐穿的衣服。
這個時候,一些工廠用熱那亞的帆布生產工作褲時,就將那種帆布叫做Genoese,意思就是「熱那亞的」。後來乾脆把用那種帆布製成的褲子叫做Genoese,後來演變成"Jeans" ,堅實、耐用的牛仔褲就應運而生啦。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當局把牛仔褲指定為美軍的制服,大批的牛仔褲隨盟軍深入歐洲腹地。
戰後士兵返回美國,大量積存牛仔褲在當地限量發售,由於這種褲子美觀、實用、耐穿,又價格便宜,所以在當地大受歡迎。
於是歐洲本地的工作服製造商爭相仿效美國的原裝貨色,從而使牛仔褲在歐洲各地普及、流行開來。
美國好萊塢的影視娛樂業對帶動牛仔褲的國際流行風潮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在那些大牌明星引導潮流的影響下,牛仔褲在當時成為一種時尚的標誌。
60、70年代,搖滾樂的廣泛流行和嬉皮士生活方式對青少年的影響,更使牛仔裝大行其道。
一開始,穿牛仔褲被視作年輕人叛逆的象徵,直到牛仔褲進入上流社會,在名門貴族間風靡,這種「刻板印象」才得以改變。
其中有英國的安娜公主,埃及的法赫皇后,摩洛哥的國王哈桑二世和約旦國王海珊以及法國前總統蓬皮杜等都喜穿牛仔裝。
更富有戲劇性的則是美國前總統卡特還穿著牛仔裝參加總統競選。從此牛仔裝一躍而身價百倍,久盛不衰。
一條牛仔褲=3480升水
大家一定經常聽到水洗牛仔褲這個詞,但這個水洗指的是什麼,佳佳就來給大家科普一下。
美國《時代》雜誌報導過,2007年美國某品牌牛仔褲對其製作的一款牛仔褲所需的資源進行了一次評估,結果得出了一項驚人發現——牛仔褲幾乎就是由水製成的。
看到這裡,你可能會一臉懵。納尼?牛仔褲不是用牛做的嗎,怎麼會是用水做的呢?別急,這裡說的「用水做」,其實是指製成一條牛仔褲所需的「耗水量」。
從棉田到棉布再到洗衣機,一條牛仔褲一生之中居然需要耗費3480升水,如果按成年人每天需攝入兩升水來計算,一條牛仔褲的耗水量足以滿足一個成年人接近五年的飲水量。
丙烯酸樹脂、粘合劑、漂白粉,酚類化合物,偶碳化合物,次氯酸鹽,鉀金屬、偶氮染料,高錳酸鉀,鉻、鎘等重金屬原料都是讓牛仔褲變得時尚的必需品。
每生產一噸牛仔產品,會汙染200噸水,更直觀點說每生產1公斤,也就是3條牛仔褲,就需要200升的水。約有2500種化學物質會被使用在不同牛仔產品的染色和整理過程中。
如果你還是不懂什麼是做舊水洗,那就請找出衣櫃裡牛仔褲看看,膝蓋附近褪色的部分,大腿部的褶皺,還有某些款式中磨破的部分,都是人為刻意製造出的「做舊」效果。
更可怕的是,在一些不合格的作坊中,為了達到出口時的質量檢測標準,牛仔褲的生廠商會通過反覆的洗滌以使遠在歐美的顧客察覺不到化學品的存在,一條牛仔褲出廠前要經過反覆20次脫水打磨,然後磨破、漂白、重新上色。
耗費這麼多水就算了,還存在這麼多化學物質,是不是覺得屁股下坐著的牛仔褲,瞬間就不香了?
廣州新塘——龐大的牛仔褲王國
有句話說得好,世界牛仔看中國,中國牛仔看新塘。
中國以其龐大的人口基數,養活了大半個牛仔褲市場,其中廣州市新塘鎮,又養活了大半個中國。
圖片源自《牛仔褲的代價》
年產牛仔服裝3億件,帶動就業22萬人。全國 60%的牛仔服裝產自新塘,30%的出口牛仔服裝來自新塘,產品遠銷幾十個國家和地區。
上世紀80年代,在外的華僑將牛仔製作技術和資金帶回了新塘,第一家牛仔廠——新塘製衣廠落成。
之後第一家村辦牛仔製衣廠選在了大敦村,進而辦起了牛仔服裝生產。相繼也帶動了其他的產業鏈。
圖片源自《牛仔褲的代價》
90年代,大敦村80%的村民從事牛仔服裝行業。當地的村民憑藉在廠內嫻熟的技術,也漸漸地開起了私人牛仔企業。
一向以農耕為主的大敦村民,因為一個偶然的機會,從農民變成打工人,而後創建了龐大的牛仔帝國。
然而時尚背後,還隱藏著難以忍受的汙染代價。
在紀錄片《牛仔褲的代價》中,新塘鎮內的東江河段,河岸的水已成了藍黑色,伴隨著這些深色水流的,則是一股奇怪的異味。汙染不僅在傷害地球,也同樣在傷害著工人們身體。
圖片源自《牛仔褲的代價》
工人在進行「噴馬騮」時毫無防護,夏天天熱時,高錳酸鉀噴劑就彌散在空氣裡,工人們的皮膚上長滿了紅色的疹子,口罩被染成了藍色。
部分工廠對牛仔褲進行的噴砂處理,更是對人體傷害極大,會導致工人的矽肺,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塵肺病。
高強度的生產,大肆蔓延的汙染,這些環境隱患,都迫使當地籌資建立了第一個村級的汙水處理廠。
圖片源自《牛仔褲的代價》
即便有了汙水廠,30年的汙染層積,現在的環境破壞也難以短時間內得到補救。應「環境保護」號召,現在的新塘部分產業也已移出外地如廣西逐漸打造一個生態環境良好的小鎮,避免悲劇的再次上演。
說到這裡,關於牛仔褲,有沒有刷新你的認知。不過,科技發展與人文關懷的平衡,是人類永恆思考的命題。
在此,佳佳建議大家,不要購買廉價的散發著刺鼻氣味的牛仔褲,購買的新衣在穿著之前一定要先洗滌一次再穿。少買做舊款式的牛仔褲,如果可以儘量購買原色款。
保護環境,就從牛仔褲開始吧。
參考文獻:
[1]紀錄片《牛仔褲的代價》
[2]王歡;林青青;王萌;王夢琛;楊斌.「牛仔」很忙——牛仔褲中的化學.大學化.2020-09-01
[3]國際環保時尚服裝設計大賽.環保專題|牛仔褲的代價.2017-04-2
[4]農夫一號種了個田野.新塘|你穿的牛仔褲大多產於這座城市.2017-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