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乃身之寶
身邊有這樣一個朋友(女):明明渴望愛,卻總是拒絕愛。
30多歲的她,自己也想找個合適的人嫁掉,但每次有人給她介紹男友時,她總是拒絕,基本上是見過一次面就回絕,當然有些也是對方沒看中她,但更多時候是,她"主動"拒絕。
我疑惑地問過她,見過一次面就能知道真的不合適嗎?
她後來才"坦白",其實是她恐婚,害怕結婚後不幸福,更擔心自己不值得被愛,於是先拒絕,免得承受痛苦。
她的恐婚和童年缺愛有關。
生下來幾個月大,因父母要上班,沒時間照顧她,就把她送到鄉下的姥姥姥爺家生活,同時,爸爸重男輕女,且脾氣暴躁,很少關心她,媽媽的關心也很有限,每個周末會去鄉下看看她,直到讀書的年齡才回到父母身邊,那時的她總覺得自己不是家裡人,生活不自在。
加上,父母那時候總吵架,家庭氛圍壓抑,她對家的體驗,多數是負面的,這也是她害怕結婚的原因。
其實,像我朋友這樣的人有很多,他們明明內心是渴望愛與被愛的,但因為成長的經歷讓他們害怕走進一段親密關係,所以會有拒絕愛的情況。
那麼,這樣的人真的註定無法得到愛嗎?
今天的文章,我們就來說說,缺愛的人該如何擁有愛。
1.缺愛的人,內心有一個黑洞
個體心理學創始人阿德勒曾說,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這說明了童年對一個人的深遠影響,因為一個人童年的關係模式,很可能是成人後與當下關係模式的翻版。
就像我這個朋友,她小時候和父母的關係是有距離的,內心感受的就是"自己不值得被愛",所以成人後,當她再與他人建立深度關係時,很容易重複童年時的關係模式,害怕自己不值得愛,所以會本能地逃避愛。
缺愛的人,心裡有一個黑洞,這個洞裡有敏感、恐懼、擔憂,還有衝突、糾結。
比如,他們對誰都有很強的防備意識,習慣和人保持距離,因為小時候的信任感是比較弱的,"父母都不愛自己,別人怎麼會愛自己呢?";他們內心還會害怕對方對自己的愛,懷疑其是否真誠、長久;他們一方面渴望他人的關注和認同,另一方面又質疑對方給不了自己,同時也認為自己不太值得愛,等等。
可見,這些負面情緒就像黑洞一樣,一直在耗費他們的時間和精力。
2.迴避性依戀,是拒絕愛的原因
童年缺愛的人,雖然渴望得到愛,但會本能地拒絕愛,那是迴避性依戀模式導致的。
依戀模式,是英國精神分析學家約翰·鮑比通過研究1歲孩子和媽媽之間的互動實驗提出來的,他認為對於媽媽離開的反應,小孩一般有三種反應模式:
第一種是安全型。媽媽雖然離開,孩子會不高興和抗拒,但只要媽媽回來,他就會覺得安全,不再哭鬧;
第二種是迴避型。媽媽離開和回來,孩子都沒什麼反應,雖然他內心也會焦慮,但很少體現出來;
第三種是焦慮型。媽媽離開時會哭鬧,不肯讓媽媽走,但媽媽回來後,會特別憤怒,甚至會打媽媽,直到媽媽一直哄著,才會慢慢平靜。
上述三種反應模式,由媽媽和孩子的關係模式決定的。
如果媽媽一直悉心照顧孩子,能夠及時滿足孩子的吃喝拉撒睡玩,孩子就會表現出安全型的;如果媽媽經常不在孩子身邊,孩子的依戀模式很可能是迴避型的,就像我朋友,她的愛情依戀模式就是由自己的迴避型依戀模式導致的,不敢輕易與他人建立深度關係;如果媽媽總是間歇性離開孩子,一會兒在孩子身邊,一會兒又消失,孩子就會形成焦慮型依戀模式。
那些拒絕愛的人,其實就是迴避他人對自己的依戀,他們很容易發現對方的消極一面,然後把對方看作缺乏獨立性的人,而這種想法佔據了他們對愛情的理解,也忽略了自己對戀情的需求。
說到底,那是他們形成的一種逃避親密關係的固化思維。
3.改變,從自省開始
"缺愛"的黑洞,需要填補和修復,而這樣的改變,從自省開始。
首先,意識到自己思維的固化,並決心去改變。
只有"想"改變,才能真正改變。正所謂我們永遠叫不醒一個裝睡的人,除非他"想"醒來。
缺愛的人,想要改變,就是要審視自己的童年、生活經歷,看到問題的同時,並有意識地去改變。比如,試著用信任的感覺和他人相處,在進入一段親密關係時,不要急於拒絕,先給彼此一些了解的時間,然後再做決定。
有時,時間,會讓我們看清真相。
其次,正視自己的感受。
當我們真正了解自己時,會明白自己感受背後的緣由,進而能夠尊重自己的感受。
就像我朋友,在和人相親時,如果想到的是拒絕,就可以先問問自己的真實感受,是對方哪裡讓自己不接受,還是自己內心深處的"不敢信任",這樣的"正視"之後,其實就是在真正改變。
也就是說,尊重自己當下的感受,就讓自己固化的思維鬆動了一下,鬆動之後,其他的可能性才能出現。
再次,尋找支持和幫助。
缺愛的人,除了自己的努力外,還需要他人的幫助,包括親朋好友,以及心理諮詢師等等。
找一個自己相對信任的人,敞開心扉,說出自己真實的想法,就會從自我依靠轉向相互支持,這樣的鼓勵是有治癒性的,因為那意味著被人理解和被人愛。
總之,缺愛的人,要填補那個黑洞,需要鼓起勇氣邁出第一步,即想要改變的強烈欲望。
寫在最後:
其實,缺愛的人,除了是迴避型的人外,還可能是無法獨處的人、自卑的人,以及對他人有過高期待的人,等等,但歸根結底,都是需要學會愛自己的人。
因為只有學會愛自己,照顧好自己,才能愛他人,和他人建立深度關係。
從這個角度來說,"缺愛"的黑洞,唯有自己才能修復。
好在,愛是一種能力,可以習得。
學會愛自己,我們可以參考《被忽視的孩子》一書中的內容:
步驟一:將自己放在首位,比如,學會說不,優先自己的享樂等;
步驟二:調節飲食;
步驟三;鍛鍊身體;
步驟四;休息和放鬆。
本文完
感謝您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