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渴望愛,卻總是拒絕愛」:缺愛的人,需要的是一份勇氣

2020-12-26 學乃身之寶

文/學乃身之寶

身邊有這樣一個朋友(女):明明渴望愛,卻總是拒絕愛

30多歲的她,自己也想找個合適的人嫁掉,但每次有人給她介紹男友時,她總是拒絕,基本上是見過一次面就回絕,當然有些也是對方沒看中她,但更多時候是,她"主動"拒絕。

我疑惑地問過她,見過一次面就能知道真的不合適嗎?

她後來才"坦白",其實是她恐婚,害怕結婚後不幸福,更擔心自己不值得被愛,於是先拒絕,免得承受痛苦。

她的恐婚和童年缺愛有關。

生下來幾個月大,因父母要上班,沒時間照顧她,就把她送到鄉下的姥姥姥爺家生活,同時,爸爸重男輕女,且脾氣暴躁,很少關心她,媽媽的關心也很有限,每個周末會去鄉下看看她,直到讀書的年齡才回到父母身邊,那時的她總覺得自己不是家裡人,生活不自在。

加上,父母那時候總吵架,家庭氛圍壓抑,她對家的體驗,多數是負面的,這也是她害怕結婚的原因。

其實,像我朋友這樣的人有很多,他們明明內心是渴望愛與被愛的,但因為成長的經歷讓他們害怕走進一段親密關係,所以會有拒絕愛的情況。

那麼,這樣的人真的註定無法得到愛嗎?

今天的文章,我們就來說說,缺愛的人該如何擁有愛。

1.缺愛的人,內心有一個黑洞

個體心理學創始人阿德勒曾說,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這說明了童年對一個人的深遠影響,因為一個人童年的關係模式,很可能是成人後與當下關係模式的翻版。

就像我這個朋友,她小時候和父母的關係是有距離的,內心感受的就是"自己不值得被愛",所以成人後,當她再與他人建立深度關係時,很容易重複童年時的關係模式,害怕自己不值得愛,所以會本能地逃避愛。

缺愛的人,心裡有一個黑洞,這個洞裡有敏感、恐懼、擔憂,還有衝突、糾結。

比如,他們對誰都有很強的防備意識,習慣和人保持距離,因為小時候的信任感是比較弱的,"父母都不愛自己,別人怎麼會愛自己呢?";他們內心還會害怕對方對自己的愛,懷疑其是否真誠、長久;他們一方面渴望他人的關注和認同,另一方面又質疑對方給不了自己,同時也認為自己不太值得愛,等等。

可見,這些負面情緒就像黑洞一樣,一直在耗費他們的時間和精力。

2.迴避性依戀,是拒絕愛的原因

童年缺愛的人,雖然渴望得到愛,但會本能地拒絕愛,那是迴避性依戀模式導致的

依戀模式,是英國精神分析學家約翰·鮑比通過研究1歲孩子和媽媽之間的互動實驗提出來的,他認為對於媽媽離開的反應,小孩一般有三種反應模式:

第一種是安全型。媽媽雖然離開,孩子會不高興和抗拒,但只要媽媽回來,他就會覺得安全,不再哭鬧;

第二種是迴避型。媽媽離開和回來,孩子都沒什麼反應,雖然他內心也會焦慮,但很少體現出來;

第三種是焦慮型。媽媽離開時會哭鬧,不肯讓媽媽走,但媽媽回來後,會特別憤怒,甚至會打媽媽,直到媽媽一直哄著,才會慢慢平靜。

上述三種反應模式,由媽媽和孩子的關係模式決定的。

如果媽媽一直悉心照顧孩子,能夠及時滿足孩子的吃喝拉撒睡玩,孩子就會表現出安全型的;如果媽媽經常不在孩子身邊,孩子的依戀模式很可能是迴避型的,就像我朋友,她的愛情依戀模式就是由自己的迴避型依戀模式導致的,不敢輕易與他人建立深度關係;如果媽媽總是間歇性離開孩子,一會兒在孩子身邊,一會兒又消失,孩子就會形成焦慮型依戀模式。

那些拒絕愛的人,其實就是迴避他人對自己的依戀,他們很容易發現對方的消極一面,然後把對方看作缺乏獨立性的人,而這種想法佔據了他們對愛情的理解,也忽略了自己對戀情的需求。

說到底,那是他們形成的一種逃避親密關係的固化思維。

3.改變,從自省開始

"缺愛"的黑洞,需要填補和修復,而這樣的改變,從自省開始。

首先,意識到自己思維的固化,並決心去改變。

只有"想"改變,才能真正改變。正所謂我們永遠叫不醒一個裝睡的人,除非他"想"醒來。

缺愛的人,想要改變,就是要審視自己的童年、生活經歷,看到問題的同時,並有意識地去改變。比如,試著用信任的感覺和他人相處,在進入一段親密關係時,不要急於拒絕,先給彼此一些了解的時間,然後再做決定。

有時,時間,會讓我們看清真相。

其次,正視自己的感受。

當我們真正了解自己時,會明白自己感受背後的緣由,進而能夠尊重自己的感受。

就像我朋友,在和人相親時,如果想到的是拒絕,就可以先問問自己的真實感受,是對方哪裡讓自己不接受,還是自己內心深處的"不敢信任",這樣的"正視"之後,其實就是在真正改變。

也就是說,尊重自己當下的感受,就讓自己固化的思維鬆動了一下,鬆動之後,其他的可能性才能出現。

再次,尋找支持和幫助。

缺愛的人,除了自己的努力外,還需要他人的幫助,包括親朋好友,以及心理諮詢師等等。

找一個自己相對信任的人,敞開心扉,說出自己真實的想法,就會從自我依靠轉向相互支持,這樣的鼓勵是有治癒性的,因為那意味著被人理解和被人愛。

總之,缺愛的人,要填補那個黑洞,需要鼓起勇氣邁出第一步,即想要改變的強烈欲望。

寫在最後:

其實,缺愛的人,除了是迴避型的人外,還可能是無法獨處的人、自卑的人,以及對他人有過高期待的人,等等,但歸根結底,都是需要學會愛自己的人。

因為只有學會愛自己,照顧好自己,才能愛他人,和他人建立深度關係。

從這個角度來說,"缺愛"的黑洞,唯有自己才能修復。

好在,愛是一種能力,可以習得。

學會愛自己,我們可以參考《被忽視的孩子》一書中的內容:

步驟一:將自己放在首位,比如,學會說不,優先自己的享樂等;

步驟二:調節飲食;

步驟三;鍛鍊身體;

步驟四;休息和放鬆。

本文完

感謝您的閱讀

相關焦點

  • 愛一個人需要勇氣,被一個人愛需要運氣
    愛鬧情緒的人都渴望存在感,故意說反話就是想引起你的注意,你要知道,那些彆扭又違心的嫌棄,都是說不出口的喜歡。永遠都要活給自己看,而且笑容要特別燦爛,別在乎別人的指指點點,做好你自己,讓看不起你的人高攀不起,讓看得起你的人更喜歡你。我不唱聲嘶力竭的情歌,不表示沒有心碎的時刻。
  • 缺愛的人該如何自救?
    問題:缺愛的人該如何自救?關鍵詞:大齡剩女/缺愛/原生家庭/性格測試最近朋友跟我閒聊,說遇到了一個挺有感覺的男生,可是男生沒什麼明顯的表現。這個朋友快30了,一直被父母逼迫著相親,自己內心也很渴望脫單,我勸她主動一點試試,她卻開始打退堂鼓:「還是算了吧,像我這樣還是不要禍害人了」。想認命的語氣裡又透露著不甘心,而現在像她這樣的女孩子其實很多,內心渴望被愛,卻又覺得自己配不上,好不容易遇到了喜歡的人,又沒有勇氣伸出手。
  • 長期缺愛的女人,往往會有這些表現,無法掩飾
    都說女人是這個世界上最感性的動物,她們心腸大多數比較柔軟,渴望遇到愛,也渴望得到愛人的寵愛。但是很多人的感情之路並不是一帆風順的,總是充滿了各種曲折,屢次遭遇失戀,遭遇失落和打擊,最後心灰意冷終於再也不願意相信愛情。
  • 缺愛的人有什麼表現?為什麼越缺愛越沒有人愛?
    再比如,女友在你不方便的時候找你,動機是需要你,但當時的你只會覺得她麻煩得很,恨不得當即跟她分手。而在看待缺愛者時,其實邏輯是類似的。缺愛者在戀愛過程中,在許多方面與常人大相逕庭。但卻違背了缺愛者對愛的信仰。他們的信仰,就是赤裸相待時,雙方依然深愛對方。2、從不讓對方吃虧越是缺愛的人,反而會越照顧人。因為他們太懂得渴望被愛的感覺了。
  • 《執迷》:童年缺愛的你,才會對愛執迷
    她總結出執迷愛戀者有四個特徵:● 滿腦子都是自己的戀人,或想要得到的那個人。● 對執迷的對象有著難以滿足的渴望。● 已被對方明確拒絕,或者得不到:要麼肉體上得不到,要麼精神上得不到。● 被拒絕或者得不到後,自己的行為開始失常。
  • 缺愛有什麼表現?缺愛是怎麼造成的?缺愛要怎麼解決?
    對愛的渴望是全人類最重要的事情,所以缺愛才會造成極大的痛苦。我們這一篇就來講一下缺愛的問題。PART1:缺愛會有什麼表現?缺愛有一個很大的問題是,很多人意識不到自己缺愛。有的人原生家庭的問題比較嚴重,會更早的意識到這個問題。而大部分人的原始家庭都是普通家庭,不好不壞,父母都愛自己,想不到自己會缺愛。
  • 心理學:長期缺愛的女人,內心有這三種渴望
    對於一個人的成長來說,「愛」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無論是來自父母,朋友,還是戀人,愛都是人活在這個世界上,不可或缺的部分。一個人有愛,她才是完整的,缺愛的人一生都會尋找一個安慰。當你和一個女人在接觸的時候,你就能夠發現,這個人是不是在「愛」的環境裡成長的。
  • 心理學:總是憤怒的人,其實是在渴望愛
    因為身邊那些動不動就發脾氣的人,似乎真的很無知。比如,不願接受他人批評,認為自己都是對的人,他們在憤怒的時候,其實就表現為無知。因為沒有人不犯錯,更沒有人是全知全能的。 但如果我們仔細去想,那些總是憤怒的人,又是可憐的人,因為他們需要有人愛自己。 為什麼這麼說呢?
  • 每個年齡段都需要愛,渴望愛,但不要成為你討好別人的藉口
    1、「愛」有很多種,不管在什麼年齡段我們都需要把被愛並且喜歡愛,離不開愛。幸福離不開愛,喜歡也是愛的前奏。晴夢今年已經40歲了,她的一生都活在別人的世界裡,一直渴望被愛的她,為何一生都得不到愛?這要從她小時候開始說起了。
  • 兩性相處中缺愛者的自救指南
    幸運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那麼,為什麼缺愛會對我們之後的人生造成如此之大的影響?弗洛伊德關於人格與本能的理論裡提到了原生家庭對個人人格形成的影響,潛意識折射出來的世界觀和一個人幼年時期的經歷密不可分。
  • 愛的勇氣鑑定(追愛篇)
    很多單身的人,並非不想戀愛,也不是沒有遇到心動的人,而是渴望去愛卻又不敢愛。
  • 為何缺愛的人更易被騙受傷害?你永遠不知道他們對愛的偏執與渴望
    文|木子宓有一種人,因為原生家庭或者其他某些人生經歷的影響,而導致缺乏安全感,他們的世界缺少關心和愛。這種溫暖情感的缺失帶來的創傷是巨大的,這種愛的缺失塑造出來的人,有的自卑自私,有的膽小懦弱,有的孤僻冷漠,也有的堅強執拗……但無論是哪一種,他們的內心深處都極度渴望著溫暖,渴望著被愛。有時候,他們對愛和幸福的追求,像極了飛蛾撲火。
  • 缺愛的人大多有這3種表現——心理學:為何總是經營不好親密關係
    討好型人格為什麼從小缺愛的人,長大後,往往會更加沒有底線的去「愛」別人呢?因為與他人建立聯結,是我們生活的一種基本需要。因為缺乏被愛的感覺,因此,一個人往往也會更加傾向於用自己的付出來尋求這種「存在感」。
  • 從小缺愛的女孩,如何活出自己的幸福
    那些她們所認為是「唯一知己」的人,可能只把她當作普通朋友。在愛情中,她們會患得患失,即渴望愛,又恐懼愛。過度缺愛讓她們很容易就被男生拿住,明明各方麵條件都很優秀的女孩子,卻在每一段感情中都愛得卑微可憐,往往也得不到珍惜。
  • 缺愛的女孩,從小就有這幾種特徵
    她的內心就像破了一個口子的水袋,總是渴望被愛卻不懂怎麼愛人。小時候,父母總是會拒絕她的需要,忽略她的感受,也特別捨不得給她花錢。在她生日時,男友送了她一朵玫瑰花,她就堅定不移地和他在一起。因為這是以前沒有過的。
  • 內心嚴重缺愛的女孩,會有這幾種表現,但願你不是
    每個女孩都想從小在愛的包圍中長大,從小得到家人很多很多的關愛,然而,不是每個女孩都那麼幸運。有些女孩看起來很正常,甚至總是一副大大咧咧的樣子,平常也總是堅強,但其實內心很柔軟,很渴望得到別人的關心。缺愛的女孩總是比一般人活得辛苦,因為她們一直都在受著內心的折磨,總是要跟內心的一些不好的感覺作鬥爭。缺愛的女孩一般都有以下幾種表現,但願你不是。
  • 缺愛的人要怎麼學會愛自己
    我一直想不到自己缺愛。後來才知道,不只是父母不愛自己會缺愛,父母之間感情不和也會造成嚴重的缺愛。從小在一個沒有安全感的環境裡長大,就很難收穫到一個有安全感的內在。解決缺愛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學會愛自己。你學會愛自己,才會相信自己值得被愛;你學會愛自己,才會有多出來的愛給別人;你學會愛自己,才會不過度依賴別人;你學會愛自己,才會自然理性得跟人交往。那麼怎麼才能學會愛自己呢?
  • 缺愛的人在戀愛中的幾大表現
    但缺愛的人不同,當自己喜歡對方時,會像一隻鴕鳥,將頭埋在地底,抱有一種希望對方發現自己的心,又不希望對方發現的矛盾心理。 並且會陷入自我掙扎的狀態,明明是愛慕對方,卻陷入了自己和自己的鬥爭,最後,往往因為這種折磨帶來的疲憊和對親密關係的恐懼,而選擇主動放棄。
  • 一個缺愛的人,更加渴望被愛,看完扎心了
    知乎上有一個問題:「小時候缺愛是種怎樣的經歷?」點讚最高的回答是這樣的:「如果有人對你好,哪怕是舉手之勞,你也會感動到哭。」「總想付出很多很多愛,卻不敢接受別人給的愛。」在心理學上,缺愛的人,內心是極度渴望被寵愛。沒有人的成長經歷是完美的,大多數人或多或少都會有些「缺愛」。
  • 填補心靈告別缺愛,自我治癒美麗人生
    你是否經常感覺內心有一個大窟窿,怎麼也填不滿,需要很多很多愛,總是渴望有個人愛你,若是有人給你釋放一點好感,就像飛蛾撲火一樣忘記一切去填滿內心的空洞。 我身邊有個好友,別人稍微對她好一點,她就常常會錯意,恨不得掏心掏肺,很快就把別人都嚇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