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投中網
文丨陶輝東
編輯丨王慶武
來源丨投中網
不久前,一家剛剛完成C輪融資的公司創始人,向投中網解釋他選擇投資方背後的考慮:選擇了一隻國家級的基金,一隻某央企旗下的基金,以及某家網際網路巨頭,它們都可以帶來一些資源。而此前領投了這家公司兩輪的某Top級別的市場化GP,這位創始人則是出於「感恩」的心態給了一些份額。
這種案例恐怕不是孤例。市場化GP自誕生以來的立身之本就是拼投資「認知」,除此以外的所謂「資源」只是錦上添花而已。即便是最頂級的市場化GP,拼「資源」也不可能拼得過那些背靠國資或產業巨頭的投資機構。就像一個段子所調侃的:「你基金再牛,能幫創始人兒子解決一線城市戶口嗎?」
在這個「認知」不稀缺,「資源」才值錢的時代,市場化GP正面臨嚴峻的生存挑戰。
生物學上有一個詞叫生態位,表示生態系統中每種生物生存所必需的環境的最小閾值,進化會導致的是原本類似的物種去佔據不同的生態位。這恰似VC/PE市場正在發生的事。
中國有1.5萬家GP,是美國的數倍,沒有人知道三五年後這1.5萬家GP還能剩下多少。要在這場淘汰賽上勝出,GP們別無選擇,必須找到那個屬於自己的「生態位」,挑戰也接踵而至。
PPT募資失效
已經在不同GP做了多年募資的陳生,最近發現了一個新現象:在口乾舌燥地講完了PPT之後,LP很少會針對PPT上的內容進一步發問。有一次在講到一半的時候,對面LP的最重要的一位高管離席出去接了一個電話,一直到快結束時才回來。
「他並不是對我們不滿意,後面的溝通過程也是積極的,可能只是沒有覺得我講的內容很重要。」陳生表示。
募資形勢在變糟,募資工作對GP來說越來越重要,但陳生的感覺是,從事募資這份工作的價值感卻在下降。很難講這到底是反映了某種大趨勢,抑或只是一位從業者的心理過敏。不過,可為印證的是,在不久前投中網舉辦的投中十問閉門會議上,多位LP機構高管也不約而同地談到了「PPT募資」的問題。
一位國有LP高管訴苦:「有些GP就拿一個PPT來,問我們出多少錢,這確實很頭疼。」
另一位市場化母基金合伙人也表示:「很多GP跑過來,就是把募資的PPT講完,講的都是他想講的,可能他講的很自嗨,卻不是LP關心的。」
這背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募資難」的情況下,LP的要求毫無疑問在提高,這是其一。但更重要的原因恐怕是所謂「同質化」的問題。在這個信息流通速度極快的時代,儘管GP的數量爆發式增長,但GP的話語體系在迅速趨同,絕大部分的GP都使用著同樣一套詞彙,談論著大差不差的投資邏輯。這並不是中國獨有的現象,矽谷亦是如此。就像GP往往在那些熱門賽道看過無數份雷同的BP,從LP的視角來看,他們也見過太多相似的募資PPT了。
由此,2020年,「差異化」成了掛在GP和LP嘴邊的熱詞。
走出偽差異化
在募資中,「差異化」常常被與「專業化」等同起來。
目前的共識性看法是,未來VC/PE市場將會形成兩大陣營,一個「大而全」的陣營,一個「小而專」的陣營。而腰部機構的出路,一是實現規模上的突破,向「大而全」發展,這條路非常困難;那麼,比較可行的選項就是向「小而專」轉型。於是我們看到,GP在談論差異化的時候,往往會談論其專業化。
雖然從「什麼都投」到「專業化」是一次升級,但它與「差異化」依然是兩碼事。例如,科創板推出後,一級市場上很快冒出了大量「專注硬科技」的投資機構,顯然又是一輪同質化。
一位主投網際網路、文娛的投資人向投中網表示:「大家都去投硬科技,實際上還是追著LP的喜好走。全國不知道有多少個『晶片之城』、『基因之城』,國資都喜歡硬科技,所以大家一窩蜂往硬科技靠。」
另一方面,硬科技包羅萬象,實際上也並不細分。
一位募資中介告訴投中網,一家新GP僅僅說自己投硬科技肯定是不夠的,「去年的話說投5G會更好,今年要說些別的。同理,僅僅定位為『專注消費』也不好募資,投消費的機構太多了,必須要再深挖一點。」
一位LP談到了另一個同質化的現象,就是很多生物醫藥領域的新GP,「一開口就是團隊有多少個生物博士、醫學博士」,專業化其實停留在相當表面的層次上。
顯然,專業化並不等於差異化,一窩蜂的專業化,某種程度上甚至是更嚴重的同質化。實際上,LP也未必認為專業化與差異化是一回事。
元禾辰坤合伙人王吉鵬這麼解釋對差異化的理解:「投大的方向可以,投細分領域也可以,但很多基金講不清楚的是,為什麼你就能做好?在路演裡面可以講投資策略,但要結合你自身的能力、核心競爭力、你有而別人沒有的東西來講。」
因此真正的差異化,應該是從GP自身優勢出發的專業化。但這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大多數的GP恐怕不容易找到那個「人無我有」的優勢。
產業能力的天坑
曾幾何時,股權投資是一個崇尚「認知」的行業。當人們讚揚孫正義投資阿里巴巴的時候,一般是在讚揚他的眼光,而不是別的什麼。
但是,在今天的股權投資市場上,「認知」似乎不再是一種稀缺資源了。在募資路演中,講解投資策略本應是重頭戲,但LP們往往聽的昏昏欲睡。那麼LP們對什麼最感興趣呢?頻率最高的答案,大概率會是「產業能力」或「產業資源」。
一位GP人士告訴投中網,路演中有LP對他直言,投資邏輯大家都差不多,他們比較關注產業資源這一塊。
但在極端強調產業資源的市場大環境下,市場化GP其實有些尷尬。
在投中網舉辦的投中十問閉門會議上,越秀產業基金執委、助理總裁王榮明確表示:「現在GP的同質化越來越明顯,我們未來選擇GP會更加看重團隊、股東,以及合作方的產業背景。」
盛景母基金創始合伙人劉昊飛表達了類似的觀點:「有產業背景的GP,相比於獨立的、財務型的機構,對未來出現的新事物敏感度更高,而且避免踩坑的能力更強,他們對產業的探討能夠到運營級的深度。」
2019年以來,以引導基金為代表的國資LP明顯越來越青睞產業巨頭(尤其是大型央企)旗下的GP平臺,因為它們一方面可以解決募資問題,一方面可以解決項目源的問題,同時還能順帶把返投任務給完成了。
擠壓導致的結果是,市場化GP的生存空間在不斷萎縮。而站在市場化GP的角度,獲得產業能力的方法其實並不多。
其一是招攬來自產業的人才。在5G熱的時候,各個機構都自稱團隊裡有來自華為的人;當下醫療升溫,投生物醫藥的GP從大藥企挖人也是類似話術。但這種所謂產業能力,如前面某LP點評的,仍只是存於相當表面的層次上。
在業界看來,比較有效的產業能力,是在某一產業深耕多年形成的信息積累和關係網絡。比如一家專業化的GP可能看過所在細分產業大多數的創業公司,與上下遊的供應商和客戶也有廣泛、長期的接觸,產業鏈中的「關鍵節點公司」、「樞紐公司」基本都是它的被投。這樣,它就可以建立起獨有的項目源,投資判斷高效而準確。擁有這種產業能力的GP或可一戰,但這樣的GP在行業裡可謂是鳳毛麟角。
只是,生態位之戰迫在眉睫,留給大多GP思考的時間或已不多。
(應受訪者要求,陳生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