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鼎 從萌萌噠的食器到雄渾凝重的禮器

2020-12-23 每日甘肅

鼎 從萌萌噠的食器到雄渾凝重的禮器

后母戊大方鼎

你見過鼎嗎?相信很多同學是見過的,國內不少博物館都收藏有鼎,參觀博物館就能見到。當然,這其中最著名的當屬中國國家博物館了,因為聞名中外的后母戊大方鼎(即司母戊大方鼎)就收藏在這裡。另外,國博還收藏有著名的大盂鼎,此鼎與收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毛公鼎並稱西周青銅重器。上海博物館收藏有秦公鼎、甘肅省博物館也收藏有秦公鼎。上博的秦公鼎與甘博的秦公鼎有沒有淵源呢?這背後又隱藏著什麼樣的故事……

有關鼎的故事很多很多,博大精深,承載著中華民族悠久深厚的文明史,若有興趣,可以多加探尋。話說回來,鼎有幾件,重幾何,大幾何?可是不能隨便加以過問的,「問鼎」在中國歷史上是個犯忌諱的話題,這是因為這個詞有企圖奪取政權的意思。當然,在這裡,我們還要就鼎這個主題而繼續「問」鼎。

說了半天鼎,那麼這個器物在古代究竟是幹什麼用的呢?

我們知道鼎是或圓或方或三足或四足的大型器物,圓形鼎一般是三足(三足鼎立的成語由此而來),方形鼎則是四足。看看鼎的結構:挺立的高足,大容量的器身,鼎最初的功用是食器,相當於古代燒飯的釜現代的鍋,是用來盛煮食物的(一般用來煮肉),煮肉的時候,在高高的鼎足下直接添柴燃火,連爐子和灶臺都省了,古人做飯一隻鼎就能搞定。要說我們古代先民實在很聰明,從根上就知道化繁為簡的生活方式,就如中國人用一雙筷子就把刀、叉的功用全解決了。

鼎在史前文明時代就有了,不過那時候的鼎是陶鼎,甘肅省博物館收藏的三狗鈕蓋彩陶方鼎就是彩陶鼎。這件鼎是方鼎,鼎上有蓋,蓋子上面並排站立著三隻萌態十足睜眼張口支稜著耳朵的小犬。且說,這三隻可愛的萌犬可不僅僅是鼎蓋的裝飾點綴,它們也可以做把手,這件陶鼎的製作真是匠心獨具啊!要知道這件鼎製作年代距今有3900年-3400年,方鼎上原是繪有精美的深灰色網帶紋並有凸起的,現已大部分脫落不見了,只三隻活靈活現的小犬還在為我們展示著史前先民們的精湛技藝。

三狗鈕蓋彩陶方鼎

三狗鈕蓋彩陶方鼎出土於甘肅省玉門市火燒溝遺址,時間大致屬夏代,文化類型屬四壩類型。這件鼎出土的墓葬規格並不高,屬於尋常人的墓葬,由此可以推斷此鼎是件實實在在的生活用具,也就是煮飯用的。

陶鼎能有幾件,人們見到最多的還是青銅鼎。從夏商周三代到秦漢,鼎主要以青銅鑄造,它的功用已不僅僅是食器了,青銅鼎是祭器、禮器——國之重器!

甘肅省博物館收藏的這件秦公鼎就是這樣的禮器,此鼎出土於甘肅禮縣大堡子山秦公墓地,是件圓形三足青銅鼎,年代是春秋時期,高37.7釐米、口徑38.8釐米、腹徑37.8釐米,鼎內壁有六個字的銘文「秦公作鑄用鼎」。具體的紋飾就不一一描述了,留待同學們親去博物館參觀鑑賞。

垂鱗紋秦公鼎

秦公鼎不只一件,而是列鼎,一座墓中有數件。甘肅省博物館有收藏,上海博物館也有收藏,還有的已經佚失難尋。秦公列鼎為什麼會離開故土散落異鄉呢?原來上世紀90年代初,大堡子山秦公墓地曾遭瘋狂盜掘,包括秦公鼎在內的很多珍貴文物被非法倒賣,流落海內外,這其中就包括秦公鼎。上海博物館的秦公鼎是從香港購回的,而甘肅省博物館收藏的三件秦公鼎則是移交的。還有三件流落到海外的秦公鼎被愛國華人收購,後捐贈給國家,顛沛流離的秦國之重器終於回歸祖國。

什麼時候秦公列鼎能重聚故土呢?

小知識

關於鼎

秦公鼎內壁有六個字的銘文「秦公作鑄用鼎」。

最早的鼎是黏土燒制的陶鼎,後來又有了用青銅鑄造的銅鼎。鼎到青銅時代發展為古代貴族社會青銅禮器中的主要食器,在祭祀或宴享時用以盛放肉類。因此,鼎最能反映主人的身份和權力,成為「明尊卑、別上下」的實物標誌,甚至成為國家政權的象徵。周代形成了一套嚴格的用鼎制度,即依據貴族的等級,規定其所享用的鼎數,並以鼎為主體,配置其他食器。如天子用九鼎,諸侯用七鼎,卿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等等。一般情況下,大小不等的若干鼎並列使用,稱為「列鼎」。大堡子山秦公陵出土的鼎有好些件,也均大小不一,合乎周制。

這些詞都源於「鼎」

定鼎

傳說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鑄九鼎於荊山之下,以象徵九州,並在上面鐫刻魑魅魍魎的圖形,讓人們警惕,防止被其傷害。自從有了禹鑄九鼎的傳說,鼎就從一般的炊器而發展為傳國重器。國滅則鼎遷,夏朝滅,商朝興,九鼎遷於商都亳(bó)京;商朝滅,周朝興,九鼎又遷於周都鎬(hào)京。此後,就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稱為「定鼎」。

問鼎

夏朝經歷了470年後因夏桀無道而亡國,九鼎為成湯所得,成湯就建立了商朝。商朝經歷550多年因紂王暴虐亡國,九鼎為姬發所得,姬發就建立了周朝。到公元前606年,楚莊王想取周而代之,就借朝拜天子的名義,到周王室去問九鼎的大小輕重,結果在周大臣王孫滿那裡碰了一個軟釘子。王孫滿說:「統治天下在乎德而不在乎鼎。」莊王很不服氣地說:「你不要依仗九鼎,我楚國有的是銅,我們只要折斷戈戟的刃尖,就足夠做九鼎了。」王孫滿說:「大王您別忘了,當初夏禹是因為有德,天下諸侯都擁戴他,各地才貢獻銅材,啟才能鑄成九鼎以象萬物。後來夏桀昏亂,鼎就轉移給了商;商紂暴虐,鼎又轉移給了周。如果天子有德,鼎雖小卻重得難以轉移;如果天子無德,鼎雖大卻是輕而易動。周朝的國運還未完,鼎的輕重是不可以問的。」莊王無話可說。從此以後,人們就將企圖奪取政權稱為「問鼎」。

鼎既被視為傳國重器、國家和權力的象徵,「鼎」字也被賦予「顯赫」「 尊貴」「盛大」等引申意義,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時期、鼎力相助,等等。又是旌功記績的禮器。周代的國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慶典或接受賞賜時都要鑄鼎,以記載盛況。這種禮俗至今仍然有一定影響。

延伸一下

古時的青銅器是咋製成的?

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的大盂鼎

古代的青銅器,尤其如后母戊大方鼎那樣龐大的青銅器都是怎樣製成的呢?古人鑄造各類青銅器最常使用的是範鑄法,下面給大家簡介一下範鑄法。

第一步,制模,其實就是用陶泥做出器物的形狀,而且可以根據需要在陶泥表面上刻畫出各類需要的圖案。

第二步,翻範,在模型表面刷上一層油,再敷上厚厚的泥土,幹了以後再把外層的泥土分塊切開,我們把這層泥塊叫做「外範」;然後再把模型表面的花紋刮掉,刮掉多厚,將來鑄造出來的青銅器就有多厚,我們把刮掉花紋的模型叫做「內範」。

第三步,澆鑄,把「外範」和「內範」合在一起,再給形成的空腔裡澆鑄青銅液。

最後,待冷卻之後,打破「外範」,掏出「內範」,一個精美的青銅器就出現在我們面前了。

撰文·陳芊

相關焦點

  • 古銅器的器型與分類之食器篇
    在商周時期,青銅食器多作為禮器,而且還是使用者身份等級的標記。以下我們聊聊分類器型之一,也是一提到青銅器,大家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青銅鼎。鼎原為煮肉食物的烹煮或盛放魚肉的,相當於我們現在的鍋,形狀大多是大腹,兩耳,三足。青銅鼎是在新石器時期陶鼎的基礎上發展形成。從夏代到兩漢時期,鼎成為「明尊卑,分上下」的禮器。商周更有明文規定鼎的使用制度。
  • 食器變化中的煙火人間
    粗樸的陶器、典雅的青銅、精緻的金銀器……正在四川博物院展出的「食味人間——飲食文化展」上,來自四川博物院、中國國家博物館的118件/套精美文物,栩栩如生勾勒出幾千年來中國食器的更迭,講述著時間的流轉和真實的煙火人間。
  • 皇家氣派——你所不知道的官窯彩釉禮器!
    其中有一批祭器值得我們去關注,就是清光緒宮廷專用仿青銅式樣的顏色釉禮器。禮器,也稱「彝器」,指古代貴族在進行祭祀、喪葬、朝聘、徵伐和宴享、婚冠等活動時舉行禮儀所使用的器皿。《欽定皇朝禮器圖式》有關於祭器的詳細記載,並對各壇所用器皿的顏色、尺寸、數量、造型、紋飾、類型具有明確的規定。
  • 從漢字和文物的關係,以湖南省博實物為例,聊聊幾種食器和酒器
    遠古時候,鼎是燒飯的鍋,也是祭祀的禮器,它的腳是實心的,這使得煮東西的時候,有點耗柴火。距今4000多年前,一種比較省柴的新器物出現了,那就是鬲,不過鬲只代替了鼎煮飯的功能,因為它的腳是空心的。一開始,鼎是家家戶戶都要用到的東西,沒有什麼階級與權力的象徵意義,到了青銅器時代,貴族們開始用銅鑄鼎,並且作為祭祀的高貴禮器以後,鼎就成了財富與權位的象徵了。到了周代,還衍生出一種和鼎有關的隨葬制度,也就是說,鼎的陪葬數量,就和品級扯上關係了:國君是九鼎八簋,諸侯(卿)及大夫、士依次為七鼎六簋、五鼎四簋、三鼎二簋。
  • 青銅禮器在我國最早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又經過了怎樣的發展歷程?
    而且不同的紋飾也可以表現主人不同的身份,這也讓青銅禮器的適用性變得更廣。不過由於夏朝時我國似乎還沒有出現成熟的文字體系,因此在當時的青銅器上還沒有銘文,這不得不說是一種遺憾。而到了殷商時期,青銅器的鑄造工藝繼續發展,人們可以鑄造體積更大的青銅器,而且其上的花紋也更加豐富。在這個時候,青銅器已經開始逐漸普及,中國正進入青銅時期的高峰。
  • 瓿罍觶鉞甗觚簋斝……這些字認全了再進博物館
    其實上面提到的都是青銅器的名字 在漫漫歷史長河中 青銅器以其雄渾古樸的造型 絢麗精美的紋飾、等級森嚴的形制而著稱 我們常常能在博物館中看見它們 卻因為這些生僻的字而無法完全認識它們 這次我們就一起來學學看 那些見了不會讀的青銅器名「字」 1 瓿[bù]
  • 食器造句和解釋_食器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食器參考例句:1、但是木匠把這棵樹做成了餵動物的食器。食器有關的成語:1、人聲鼎沸(rén shēng dǐng fèi):鼎:古代煮食器;沸:沸騰。形容人群的聲音吵吵嚷嚷,就象煮開了鍋一樣。2、託缽沿門(tuō bō yán mén):缽:僧尼的食器。
  • 食器,撐起生活的美好
    而從陶器到陶罐、陶甑的發展,日趨精美的陶質食器反映了古人對美器的追求與重視。古代食器「盂」中國古代食器種類繁多,從日常百姓所使用的彩陶、木製作的盛器,到貴族用金銀、象牙、青銅修飾的器具,無不是對食物的一種尊重,以及對精緻的美好生活的追求。
  • 古董局中局:上林銅鼎價值幾何?喬振宇帶你鑑別最珍貴的煮飯鍋
    古董局中局:上林銅鼎價值幾何?今天喬振宇要帶著大家一起鑑別的這口煮飯鍋就是上林銅鼎。有些不太了解歷史的朋友可能會問,煮飯鍋就是煮飯鍋,這東西怎麼可能和銅鼎聯繫到一起呢?其實大家可能不知道,在青銅器剛剛出現的時候,當時做出來的銅鼎就是用來煮飯用的,一直到後來,銅鼎才從生活用品轉化成了祭祀或具備象徵意義的禮器,而禮器又代表了權利和威嚴,所以在所有的文物中,禮器一直都是價值最高的一種文物,而今天要說的上林銅鼎其本身就是一個煮飯鍋,但同時它也是一個禮器。那這個上林銅鼎到底價值幾何?下面就要聽一聽喬振宇是怎麼鑑別的了。
  • 「每日文物鑑賞」雲紋銅禁告訴我們,古人的禁酒意識有多麼強烈
    「王子午」三個字列鼎銘文記錄了王子午一生的功德以及如何選擇精美的銅料鑄造禮器升鼎用於祭禮祖先文王也用來乞求長壽和子孫昌盛文獻記載>王子午在楚康王時曾任令尹即楚王以外的最高行政長官相當於後世宰相鼎是禮器象徵著國家權力和個人身份鼎的主人就是墓的主人考古發掘七鼎之禮
  • 生活美學展 | 不用去日本就能欣賞到的絕美食器
    同樣以食為天的日本美食佔據了不可或缺的生活地位小林薰的「深夜食堂」孤獨的美食家松重豐充滿愛和歡喜的「小森林」日本美食劇就像寒冷冬日暖心的一口熱湯金箔開運御守」相贈🌸  - 增值內容 -  6月9日設加藝術商店美學沙龍會「日式插花茶藝課堂」提前預告靜候報名參加🤝  - 活動主辦 -  設加藝術商店   403國際藝術中心
  • 你在家裡練做菜擺盤的時候,食器它說它樂意嗎?
    你還真別以為她的這些食器是什麼某寶上那些標有「INS 風餐具」的三無品牌,在下仔細的研究了一下,她所有的食器基本都是中古,而且絕大多數都是來自北歐那邊的陶瓷品牌。*這裡先插播一下,陶瓷的英文叫 china 的原因首先是陶瓷這個東西本就發源於中國,準確的說是景德鎮,而景德鎮原名叫昌南鎮,法語翻譯:「chine」,英文就是:「china」。因為外國人對於中國的最開始認知就是陶瓷,所以也有人說我們國家的英文名字也是因此而來,只不過把 C 字頭大寫,但後來又有人否定... 都是各執一詞。
  • 什麼樣的食器,你願使用一生?
    而設計浮誇花哨的那些入手時意氣風發,覺得「我就是風格本人」,結果一年裡穿不到一次。食器之於食物,也像衣服之於人。過去食帖君也曾將食器和衣服看得很重,認為它們能給粗糙食物或平凡的自己加光環,加特效,但現在,看法有點變了。並不是說食器與衣服不重要了,而是發現食物和自己也很重要。
  • 國家寶藏:12個國內頂級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01中國國家博物館鎮館之寶:陶鷹鼎「 6000年前的猛禽容器卻萌化了無數現代人的心 」在國家博物館中「背手而立」的它,被網友戲稱為「出門遛彎的老大爺」。04瀋陽故宮博物院鎮館之寶:龍虎寶劍「 清太祖努爾哈赤唯一遺物是大明皇帝授予他的…… 」△原諒畫質 瀋陽故宮實在是太神秘了最近有一個文化梗笑話在網上流傳:有一位網友參加漢服活動時,被問到祖上有什麼名人嗎
  • 國博中的「后母戊」或「司母戊」鼎,是真正的「鎮國之寶」
    答案是「司母戊鼎」,原因是它上過歷史教科書,它是中國最大的青銅器等。 在我多次去國家博物館的經歷中,每次都發現這個鼎周圍的觀眾最多。 收藏於國博中的「司母戊鼎」,現稱「后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銅禮器,享有「鎮國之寶」的美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