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裡孤墳,無處話悽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中國一直是一個有信仰的國家,各個民族也有著不同的文化特色以及民族信仰。而關於不同的信仰當中,人們對於某一件事幾乎有著統一的信仰,那就是人的生老病死。儘管每個人最後都會走向死亡這一步,但是關於死亡的過程,以及死亡之後人們屍體的存放,向來都是有著非常多的講究。從過去到現在,依然有不少的地方仍然保持著土葬的傳統,對於中國人而言,落葉歸根是所有人的期盼,人死之後也一定要葬在土裡,才是真正的回歸大地。
一. 葬禮方式的不同
其實,自從時間進入現代以後,人類的葬禮也發生了不少的變化,從前幾乎所有人都信奉土葬,而現在卻也已有越來越多的人是火化之後送往墓地,就連農村當中都在準備建立公墓。這其實也是為了能夠讓人們死亡之後有一個更好的存放,畢竟農村人所謂的土葬,也只不過是將人的屍體放到棺材中,尋找到一處較為合適的位置,就將其葬在土裡。等到時間一長,山上恐怕會有多處地方遭到破壞,同時因為有越來越多的墳墓,也會讓人們上山時感到苦惱。
但不管是土葬還是葬在公墓當中,都只能說是其中的一大部分,而並不是所有人都會實行這樣的埋葬方式。畢竟中國幅員遼闊,不同的地方也有著不同的傳統,土葬僅僅是對於一部分人而言,而在我們不知道的角落,依然存在著各種各樣獨特的方式與傳統。苗族就有一種洞葬的方式,所謂的洞葬,就是在人死之後,將人的屍體放到棺材裡面,而後專門運到一個山洞之中。這其實也就是將這個山洞作為了人死之後的一個存放點,而這個存放點一直有人看守著。守護的人也就是苗族守棺人:他白天工地搬磚,晚上拿300月薪,就是因為要和567具棺材同睡。
二. 苗族的洞葬傳統
洞葬的方式,恐怕大多數人都感到非常陌生,畢竟就在我們的生活當中並不常見,而這恐怕也就只有苗族的人才知道這項傳統。關於這一個苗族的守棺人,他名叫劉朝先,是土生土長的貴州人。而他所守護的這567具棺材,位於貴州桃花村,而棺材裡面其實是桃花村的村民,對於劉朝先而言,也同樣是他的族人,只不過他們在時間的長河當中已經逐漸逝去,如今只有劉朝先住在山洞之中來守護他們。
洞葬一直都是這邊的一個傳統,在人去世之後,村民或者他的家裡人一般都會將他的屍體用棺材裝好,最後運到這個山洞之中,分門別類的擺放。或許有人疑惑,不過就是將棺材搬運進來,怎麼還需要分門別類嗎?其實,這也是因為這個山洞非常大,而後也自然而然的形成了規劃,每一塊區域擺放的棺材不同,而不同之處就在於這些人的死亡原因。雖然我們感到百思不得其解,但這也是苗族的一項傳統,我們也不好意思多說什麼。
三. 守棺人的工作態度良好
劉朝先守護著567具棺材,已經有很長的時間,對於他而言,這份守護棺材的工作在他看來並沒有什麼不妥之處,他不會因為山洞之中全是死人而感到害怕,相反,他清楚的知曉這是自己的族人,裡面或許還有自己的親朋好友,所以劉朝先對於這份工作向來都是非常重視的,簡直不允許自己有任何的差錯出現。久而久之,劉朝先也就徹底的幹上了這份工作,每個月拿著300的工資,兢兢業業的做好自己的事情。
對於普通人而言,這或許只是567具棺材,但是對於歷史學家來說,這正是歷史的最好體現,也是歷史學家們研究歷史最好的證明。所以,這些棺材其實有著非常高的價值,這也就導致了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惦記起了這些棺材,哪怕棺材裡面的都是平民百姓,但因為這些棺材本身的價值存在,最後導致甚至有人來盜竊。劉朝先的任務原本就是守護好這些棺材,與其說他是守棺人,他的另一重身份其實就是為了更好的保護文物。
所以,哪怕山洞之中的環境惡劣,劉朝先也從來沒有放棄。尤其這還是一項受到政府支持和鼓勵的文物保護事業,就更加讓劉朝先堅定了決心,需要為國家的文物事業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參考資料:《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