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何晟
12月14日下午,在省政府新聞辦舉行的浙江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主題系列新聞發布會杭州專場,杭州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戴建平介紹了相關情況(此前報導戳這裡)。
會上,戴建平也就大家關心的培育數字經濟、做大做強都市圈、城市營商環境登方面,回答了記者提問。
1、杭州培育數字經濟的經驗做法是什麼
記者問:杭州的數字經濟一直非常亮眼,而且賦能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杭州培育數字經濟的經驗做法是什麼?
戴建平:杭州培育數字經濟的經驗和做法主要有三條:
一是構築發展新體制。成立由書記、市長為雙組長的杭州市數字經濟發展工作領導小組,連續3年開展「三化融合」「雙引擎」的比學趕超活動。建立完善具有杭州特色的分行業監測體系,作為年度重點工作進行專項考核。先後出臺了軟體名城、集成電路、5G產業發展等若干政策。在市本級工信專項資金中每年安排5億元,在科技、文創等領域每年安排10多億資金,加大對以數字經濟為重點的產業項目扶持。
二是打造世界級產業集群。緊盯「卡脖子」的技術清單,搶抓國產的替代機遇,推進中欣晶圓、中電海康、紫光恆越等一批晶片項目落地。與阿里巴巴、中電海康、大華股份等建立戰略合作,加快數字安防、通信網絡設備兩大主導產業鏈的提升。
2020年10月16日,杭州,觀眾在2020全球人工智慧大會上觀看英偉達推出小型智慧機器人。CFP
三是推動數位化發展變革。積極探索「網際網路+製造」,率先走出一條從「機器換人」到「工廠物聯網」再到「企業上雲」「ET工業大腦」的智能製造之路。2019年起實施製造業數位化改造「百千萬」三年行動計劃,全市組織實施攻關項目139個,推廣項目1067個,企業上雲數量累計達到8.9萬家;23家企業被認定為全省數位化車間/智能工廠,佔全省總數的20%。
2、杭州準備如何做大做強都市圈
記者問:今年以來長三角一體化戰略不斷深入推進,都市圈、城市群成為城市發展的主流。請問杭州在做大做強都市圈方面有哪些舉措?
戴建平:杭州主要從三個方面著手做大做強都市圈:一是互聯互通交通圈持續推進。商合杭高鐵今年6月全線建成通車。杭紹城際線實現貫通,杭海城際建成在即,繞城西複線、千黃高速浙江淳安段將於年底建成通車。
杭州繞城西複線。CFP
二是產業協同都市圈持續推進。德清在杭州紫金眾創小鎮建設「莫幹智谷」飛地,安吉成功籤約杭州人才飛地。杭州錢塘新區和嘉興海寧市成立全面戰略合作委員會。餘杭海寧合作開發區塊、江幹安吉合作產業園、濱江「諸暨島」、衢州海創園等項目持續推進。
三是綠色共享都市圈持續推進。啟動編制《杭黃世界級自然生態和文化旅遊廊道專題研究》。共同舉辦杭州都市圈文化旅遊新春惠民大聯展、錢塘江詩路之旅啟航等活動。全面深化千島湖、新安江上遊流域和浦陽江流域水資源和生態環境保護合作。推進異地就醫備案「就近辦」「一證通辦」「零跑辦」。杭衢實現信用碼一體化互通。杭州與嘉興、湖州、紹興籤訂公共服務、綜合交通、文化旅遊、政務服務「一網通辦」等合作協議。
3、在促進低收入人群增收方面,杭州做了什麼
記者問:杭州的城鄉居民收入比已經達到了一個很低的水平,處在全國領先的水平,請問「十三五」期間,在促進低收入人群增收方面,杭州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戴建平:在促進低收入人群增收方面,我市主要做了兩方面工作:一是加強城市居民兜底保障精準救助。「十三五」期間,我們改革了低保標準調整機制,城鄉低保標準從原先依據企業最低工資標準調整,改為按每年公布的年度居民人均消費指數的30%自然調標增長,低保標準從2016年的819元,增長至2020年的每人每月1102元,低保標準位居全國第三。2017年全市低保標準實現城鄉一體化。困境兒童、特困群體基本生活保障標準全部按居民人均消費指數進行調標增長,為困難群眾共建共享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是加快發展村級集體經濟。2019年,全市村級集體經濟總收入達到126.3億元,比2015年增長了43.7%,集體經濟總量居全省首位;消薄增收成效明顯,2019年所有行政村完成「3010」(總收入30萬元以上、經營性收入10萬元以上)目標,到今年底所有村基本都能實現「3020」的目標任務。
4、杭州營商環境建設有哪些具體做法
記者問:我比較關注城市營商環境的問題。據了解,杭州在《中國營商環境報告2020》中綜合排名全國第五,被選取為世行營商環境參評備選城市、全國營商環境首批創新試點城市,能否介紹一下杭州營商環境建設的具體情況?
戴建平:好的。我們始終認為城市的競爭,表面看是經濟總量排名的競爭,但是深層次看是營商環境的競爭。近年來,我市全力打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城市建設的實踐範例,主要成效體現在五個方面:
一是突出「一件事」「跑一次」。實施「一件事」集成改革,圍繞企業和個人兩個全生命周期,將282項單獨的辦事事項用「套餐」的形式合併為75項「一件事」事項。投資項目審批提速,實現一般企業投資項目審批從賦碼備案到竣工驗收「最多80天」,低風險小型項目「最多15天」,在「親清在線」上工業項目按「小時制」審批。率先建成商事登記「一網通」,開辦企業實現「一個環節、30分鐘」,電子印章與實體印章「同模同軌」。線下設立「企業財產登記專窗」,將原先3個窗口、6個環節整合成「一個窗口、一個環節」,線上搭建「登記財產綜合平臺」,實現企業轉移登記涉及的稅收、不動產登記線上業務「一平臺、一網辦」。用水用氣報裝實現1個工作日、0材料、2個環節。小微企業獲得電力辦理環節2個、承諾辦電時間8天、接電零成本。
工作人員演示用智能服務終端實現「最多跑一次」辦理各項事務。CFP
二是著力打造「移動辦事之城」。力推「一證通辦」「一網通辦」,推出「杭州辦事服務」APP,推廣24小時綜合自助服務機,深化市、區、街道、社區四級便民服務站點建設,在15分鐘生活圈內即可辦理個人事項。落實李克強總理提出的「政策資金要直達地方、直達基層、直達民生」的要求,首創「親清在線」數位化政商服務平臺,截至10月底,已有256條政策、58.62億元「紅包」直達企業和員工;累計辦理各類業務410385件、服務企業2884924次。
三是著力破解資源要素制約。積極落實好國家和地方各類稅費優惠政策,截至三季度,已減免企業社保費257.69億元,惠及企業38萬家,返還社保費27.45億元,惠及企業16.51萬家。兌付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紓困「兩直」資金10.92億元,惠及市場主體15.2萬戶。上線杭州金融綜合服務平臺,截止三季度,累計撮合融資金額430億元,新增普惠小微貸款1620.1億元、民營經濟貸款2833.4億元,分別增長52.3%和22.7%。持續深入推進「標準地」改革,截至9月底,全市工業用地均實現100%「標準地」供地。
四是強化法治和信用體系建設。成立全國首家網際網路法院,案件平均審理周期較傳統模式縮短57.32%;成立杭州破產法庭, 創新財政資金支持+管理人內部互助的破產費用雙重保障機制;成立智慧財產權法庭和浙江(杭州)智慧財產權訴調中心,建立阿里巴巴智慧財產權保護平臺和打假聯盟,成為全國首批中小企業智慧財產權戰略推進試點城市和國家智慧財產權運營服務體系建設重點城市;推進守信激勵試點建設,打造阿里芝麻信用、市民卡公司錢江分、杭州公共信用信息平臺三大信用載體,成為全國首批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示範城市。
五是打造更加開放的貿易投資環境。加強與上海、寧波、乍浦等口岸城市港口的合作,全面啟用「一次申報、分步處置」通關模式,2019年杭州企業進出口貨物通關時間比2017年壓縮一半。
5、未來杭州將如何進一步增強數字賦能社會治理
記者問:我們都知道杭州在數字賦能城市治理當中積累了很多的杭州經驗,創造了很多杭州樣本。最直觀的一個感受就是「健康碼」在戰疫情促發展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請問接下來杭州在進一步增強數字在社會治理上面會有怎麼樣的作用和做法?
戴建平:我們要進一步整合共享數字資源,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促進社會治理模式由強制管理向自主調節轉變,促進各部門由單一創新向複合創新、由單部門獨自創新向多部門聯合創新的升級轉變,進入跨區域、跨部門、跨領域密切協同的2.0時代。
圖片來源:CFP
比如繼續利用「健康碼」系統做好疫情科學防控、閉環管控、精密智控,積極拓展「健康碼」的應用範圍,如利用「健康碼」掛號就醫、養老護理、健康狀態線上查驗等已經被《人民日報》等平臺向全國推廣。在現有的政策兌現和行政許可的基礎上,繼續深入推進「親清在線」式的流程再造,消除信息不對稱引起的資源錯配,實施機關內部辦事流程再造,深化機關內部「最多跑一次」改革,切實提高機關內部的辦事效率。建設數據開放創新應用示範區,在確保數據安全的前提下,加快經濟社會、環境、交通、文化等領域的資源開放。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