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古裝表演】走進敦煌尋覓大唐

2020-12-26 澎湃新聞

【敦煌古裝表演】走進敦煌尋覓大唐

2020-12-23 18:5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走進敦煌尋覓大唐》,是一臺描述敦煌遺存的唐代陶傭、仕女、丹青、壁畫中服裝展示的古裝服裝表演。

服裝的選擇基本用的是唐代大袖衫,加上色彩紛呈的披帛,盡顯大唐女性婀娜嫵媚飄逸的風採。

在編排過程中,我越來越感受到千年以前我們的祖先們怎麼能夠穿著如此華麗的裝束,令我們現代女性自嘆不如啊!

唐代的服裝跟現在,有著天壤之別。我們現在的服裝不管樣式如何變換,儘管實用性很強,儘管旗袍的標新立異,色彩斑斕,款式五花八門,但是總覺得無法與唐代服裝相比,缺少了優雅端莊,大氣雍容的風範。在整個節目的編創過程中,對我是一次深深的感動,是一次對歷史文化深入的挖掘,更是一次讓我慨嘆不已的不能自拔。太美了,我們的祖先們太偉大了,太會生活了,難怪各國的掮客商賈都不遠萬裡的躑躅在古絲綢之路上,傳遞著古絲綢之路的貿易往來,傳遞著古絲綢之路上的東西方文明,我們華夏民族的文明吸引著眾多的崇拜者和嚮往者。從這次的創編中,從我們在舞臺上的錄製過程中,才深深的感悟到唯美與自豪!

這臺節目的編排,我是有依有據的,編起來還是挺得心應手,最難駕馭的是唐代的妝容,因為初唐、中唐、晚唐的妝容是不一樣的。因此,我們大部分選擇了晚唐時期的妝容,眉心的梅花暗香,兩腮下的俏皮,外眼角的一彎弦月,無論從什麼角度看,都是楚楚動人有故事的仕女,讓人目不旁移深陷大唐的韻律當中,仿佛穿越了,如此的唯美畫面不是我們自身有多美,而是我們的大唐祖先們創造了美,創造了大唐盛世中服飾的經典。我們不過是模仿過來了,而且模仿的只是一些點滴。

冬至來臨已經是數九寒天了,一年馬上過去,新的一年即將來臨,回想這一年走過的路程實屬不易啊。

時間的長河就是這樣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流淌的。而我們的經歷與過往就像是一本蓄滿河水的浩瀚海洋,在海洋這個大書庫裡,打開的是波濤滾滾的故事,合上後是無邊無盡的回憶。

我們的過往又像是一條沒有盡頭的路,走過的是拼搏與輝煌,回眸一望來的路上是一路的汗水與友情,是一起走來的幸福與滿足。(關中樵夫)

監製:陳錦業 責任主編:賀雁鴻

原標題:《【敦煌古裝表演】走進敦煌尋覓大唐》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赤狐書生》熱映,哈尼克孜古裝扮相太驚豔,敦煌壁畫走出的女孩
    最近也是到了年末,有很多的影視作品即將上映,各種題材的影視作品,大家最喜歡的應該就是古裝奇幻片,各種法術,各種奇門遁甲看起來真的是非常的有意思,在影視作品中自然也是少不了美女,最近李現所出演的《赤狐書生》也是在12月4號院線上映,不知道各位小夥伴有沒有去看這一部影片呢?
  • 敦煌莫高窟講解:日本人對敦煌的特殊感情
    「日本人走進洞窟,要脫鞋、打恭作揖,恭敬的態度,嚇我一跳。」當時有個敦煌研究院美術研究所所長侯黎明,上世紀80年代第一次隨日本參訪團踏進莫高窟的親身經歷。莫高窟是中國的,日本人卻如此尊敬、膜拜它,對它的迷戀超過我們的想像,「好像看到老祖宗般,要弄清楚自己的根」。
  • 《又見敦煌》一場震撼表演,千年莫高,演繹得淋漓盡致!
    《又見敦煌》項目是由甘肅四庫文化(投資)集團斥資六億元打造的西北首部室內情景體驗劇,該劇由著名導演王潮歌親臨創作。《又見敦煌》項目作為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的重要內容以及國家「一帶一路」戰略首個絲路落地項目,深受國家、省、市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更提出要將該劇打造成為敦煌繼莫高窟、鳴沙山月牙泉之後的又一張國際旅遊名片敦煌推出了三臺演出,《又見敦煌 》,《絲路花雨》和《 敦煌盛典》,各有特色,但口碑最好的當屬《又見敦煌 》。感受2000年千的敦煌文化,見證2000年來敦煌的歷史變遷。
  • 【美景敦煌】冬季來敦煌,帶你去看靜美敦煌雪景
    對於在冬春旅遊季期間,前往敦煌採風、踩線、節目拍攝,舉辦畫展、攝影展等團隊,可免門票參觀鳴沙山月牙泉、玉門關、陽關、敦煌古城。【敦煌冬春遊五大新玩法】文化敦煌·研學遊:以敦煌研究院莫高學堂、敦煌文化學院、敦煌博物館、陽關博物館等為主體,推出具有敦煌文化地域特色的研學課程,滿足不同研學群體需求。
  • 「敦煌飛天」「吃豆人」走進西餐廳 跨界吃飯可以這麼好玩
    圖說:敦煌藝術展走進必勝客西餐廳 採訪對象供圖 下同新民晚報訊(記者 張鈺芸)在西餐廳裡既可以欣賞敦煌藝術展,享受文化大餐,也能重溫童年經典遊戲,拍照打卡「吃豆人」元素。「以青春視角,看千年敦煌的活力湧動;以時代觸覺,感受餐飲與文化的東西方文化碰撞」。昨天,「年輕人眼裡的藝術敦煌」展覽在必勝客上海新世界餐廳開幕。展覽以「中西融合」為設計理念,延續了敦煌中西交融的態度與包容的個性,將西方巴洛克藝術、波普藝術等世界藝術手法與敦煌壁畫跨界碰撞。餐廳內最吸引人注目的就是「敦煌MEET世界藝術」系列作品。
  • 她一撥弦,敦煌壁畫活了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 讓無數網友夢回大唐柳青瑤作品《敦煌樂舞壁》《原創音樂人柳青瑤:用音樂講述國寶故事》頭梳飛天髻,身穿石綠色舞衣,懷抱琵琶,款款彈奏。悠揚的樂聲響起,網友的彈幕紛紛讚嘆:「敦煌壁畫活了」「太美了」「夢回大唐」……在中國文物報社、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新聞新媒體中心共同主辦的「國寶講述人(雲講國寶)——全國文博在線講解直播推介活動」中,原創國樂音樂人柳青瑤獲得「國寶講述民間高手」獎。
  • 敦煌壁畫裡的千年舞蹈文化
    又如長秋寺在佛像出行時,還有獅舞開道,諸種雜技表演隨行。 菩薩蠻舞 唐代敦煌寺院有寺屬「音聲人」,所謂「音聲人」,即樂舞雜技等專業表演人員。
  • 「覺色敦煌——敦煌石窟藝術展」10日在省博開展
    即使你已曾遇見過敦煌,請依然不要錯過這場展——敦煌,始於一個人的守望,但在百年漫漫求索中,是一代接續一代的莫高人,堅守大漠、甘於奉獻、勇於擔當、開拓進取!擇一事,終一生,是青春和生命的堅守,吸引了世界的目光。看見敦煌,也就是看見了中國。
  • 把敦煌藝術搬進西餐廳:敦煌「藝術展」亮相上海首家必勝客「都會...
    盡顯年輕人眼裡的敦煌藝術 必勝客敦煌「藝術展」隆重開幕必勝客與敦煌博物館跨界聯合,繼推出敦煌文創月餅後,又將敦煌「藝術展」搬進了西餐廳。本次展覽以「中西融合」為設計理念,延續了敦煌中西交融的態度與包容的個性,將西方巴洛克藝術、波普藝術等世界藝術手法與敦煌壁畫跨界碰撞。餐廳內最吸引人注目的就是「敦煌MEET世界藝術」系列作品。
  • 榮新江:法門寺與敦煌
    但是,因為它們所聚集的寶藏同屬於大唐帝國的遺產,雖然距離遙遠,其內涵卻有著某些直接或間接的聯繫。以下從兩個方面,依次探討:一,沙州歸義軍對唐朝復興佛法的貢獻;二,法門寺真身信仰的西漸及其對敦煌的影響。僖宗即位後,送真身回法門寺,在地宮上修建佛塔,這就是詩文所說「塔主重修建,檀那各舍資」以下一段,也就是《大唐鹹通啟送岐陽真身志文》所記載的:「仍令高品彭延魯、內養馮全璋,頒賜金銀錢絹等,詔鳳翔節度使令狐綯、監軍使王景珣,充修塔寺。」自「聖燈瞻禮處」以下的後半部分,是講秦王禮佛齋僧和種種布施。
  • 謝可寅孟佳敦煌飛天大片曝出,2人同框鬥豔,造型不輸熱巴娜扎
    比如最近謝可寅這位長得漂亮的小花就參與《登場了敦煌》真人秀錄製,這是一檔以探索敦煌文化、美食、音樂和了解古代邊塞民俗的節目,作為資深主持人的汪涵帶領謝可寅、孟鶴堂和錢正昊等藝人一同錄製這個節目
  • 西部戈壁,巨擘書寫精彩的「敦煌答卷」?「時代楷模」:敦煌研究院...
    20世紀80年代初,段文杰從常書鴻手中接過接力棒,繼任敦煌文物研究所第二任所長,又於1984年擔任擴建為敦煌研究院的第一任院長,不僅帶領大家將敦煌保護、研究、弘揚的各項事業提到的新的高度,還孜孜以求,臨摹面積達140多平方米的洞窟壁畫340幅,創下了敦煌莫高窟個人臨摹史上的第一,被譽為「敦煌藝術導師」。
  • 南海水下文化遺產大展走進敦煌
    南海水下文化遺產大展走進敦煌跨越八百年的絲路對話一個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海南,一個是陸上絲綢之路的關口要塞敦煌。一場展覽突破時空局限,連接海之南、漠之北,讓碧海與黃沙交織。日前,由敦煌研究院、海南省旅文廳主辦,海南省博物館承辦的「漲海推舟千帆競渡——南海水下文化遺產大展」在莫高窟敦煌石窟文物保護研究陳列中心開幕。
  • 錢志龍 | 又見敦煌——雲水禪印象
    每人把從家鄉帶來的心形水匯到一起,讓愛流回缺水的敦煌。梁冬老師本人沒來,讓人念了他手寫的信。心法老師一開口就是個有修行的智者,聽上去信手拈來的開場裡藏著很多能直接走進你心裡的細節,以至於你無法拒絕他發起的每一個」善小而為「的呼籲,比如溫柔的抬起水龍頭,比如不用每天洗一次澡,馬桶可以攢著一起衝。
  • 【大夢敦煌】甘肅的又一張名片
    【大夢敦煌】甘肅的又一張名片 2020-12-18 17:3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文創IP 讓千年敦煌文化流行起來
    作為敦煌文化的愛好者與推廣者之一,絲路手信自2016年初就著手打造敦煌文創IP項目,將中西方文化、傳統與現代文化進行融合,讓更多年輕人了解和喜愛敦煌文化,成為了IP開發的核心思路。  在今年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敦煌博物館天貓旗艦店」上線,除自身原創設計產品正式與廣大網友見面外,還同時與旁氏面膜、湯姆樂器等品牌合作,擴大敦煌文創IP產品領域的範圍。
  • 敦煌研究院編著的《敦煌藝術大辭典》出版
    近日,由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擔任主編、院長趙聲良擔任副主編,國內敦煌學特別是敦煌藝術領域的專家學者參與編寫的《敦煌藝術大辭典》由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發生。著作,敦煌學者等28個類別,全面收錄展示百年來國內外敦煌藝術的研究成果。
  • 當西餐邂逅敦煌,必勝客敦煌主題餐廳登陸西安
    陝西音樂廣播FM98.8主持人雅雯對必勝客敦煌主題餐廳的發展信心滿滿。  中西融合的敦煌血液 再現敦煌藝術之美  敦煌,地處河西走廊最西端,匯合了中西文化,成就了東西方經貿、文化的繁榮與共享;敦煌,濃縮了古代絲綢之路及漢唐中國繁榮強盛的歷史。從2019年開始,敦煌博物館不斷開始進行跨界合作,使得敦煌文化元素成為當下最受關注的文化創意之一。
  • 敦煌裡的中國 敦煌裡的世界——莫高窟藏經洞發現120周年新書訪談
    《敦煌劫餘錄》序言中正式提出「敦煌學」的概念。何謂「敦煌學」?郝春文:敦煌學是以敦煌遺書、敦煌石窟藝術、敦煌史跡和敦煌學理論等為主要研究對象,包含上述研究對象所涉及的歷史、地理、社會、民族、哲學、宗教、考古、語言、文學、音樂、舞蹈、建築、科技等等諸多學科的交叉學科。
  • 敦煌壁畫中的秘密
    請100年前的莫蘭迪到莫高窟來臨摹學習一趟,解讀關於敦煌莫高窟顏色背後的秘密。公元366年,樂尊和尚在敦煌三危山上開鑿了莫高窟歷史上第一個洞窟。 敦煌壁畫,是中國巖彩畫的集大成者。莫蘭迪會發現,敦煌莫高窟的巖彩來自天然礦石、進口寶石、人工製造化合物的綜合運用,一張張壁畫背後的材料價值就造價不菲,遠勝於他畫的靜物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