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是世界上最不易形容的東西,也是最難以捉摸的感受。它可以消失在每一個漫不經心中,也可以復甦在每一個小心翼翼裡。找不見時,會留下一地孤獨;闖進來後,又會造作得滿地火石。當你看見深夜才剛剛收攤的炸串夫婦,你會發現互相犧牲的愛情;當你收到高中學霸的喜帖,你會看見共同成長的愛情;當你走進爺爺奶奶的相框,你會明白相濡以沫的愛情。
愛情有千千萬萬個模樣,珍愛網也一直好奇,那獨屬於你的那一份,或者你所期盼的那一份,是哪種愛情呢?
為什麼男人選擇相濡以沫的愛
就這個問題,針對不同的男女,珍愛網進行了大數據調查,結果發現,在不同的幾種類型愛情中,呼聲最高的實屬相濡以沫的愛情與共同成長的愛情類型。然而更有趣的是,在兩種性別中,大家都各自做了幾乎不分高低的選擇。52.7%的男同胞們都選擇了相濡以沫的愛情,然而相對仙女們來說卻只有38.8%的數據佔比。
那為什麼男人們都更喜歡相濡以沫的愛呢?
相濡以沫這個成語用來比喻當二人一同在困難的處境裡時,能一起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幫助。男人從小接受到的教育大概就是責任、使命、堅強等等的英雄式形容詞,他們被教導成長為一個強大的,可以保護弱小的男人。但是在這些鐵骨錚錚的蓋世英雄心裡,也有希望另一半去撫摸和理解的柔情。
珍愛網就聽過這樣一個真實的例子,阿華是個家裡條件不大好的研究生,在高昂的學費和生活費下,剛讀完了研一的阿華就收到了家裡面經濟負擔的消息。阿華不想放棄自己的學業,又不忍心再朝家裡開口要錢,於是瞞著女朋友,他偷偷進了一批書,準備賺些外快。那天他故意關掉了網絡,提前跟女朋友打了招呼,一方面不希望女孩知道自己的窘境,一方面又不希望女孩因為找不到自己而擔心。就這樣,阿華背著一書包的書,邁出了第一步。時間一久,女孩慢慢發覺了阿華的情況,在得知真相後,她沒有埋怨阿華,而是嘗試著以對阿華的了解去街上找他。當女孩找到阿華的時候,阿華正在跟一個外國人推銷自己的書,對女孩的出現毫不知情,他瞬間覺得很羞澀,也很苦澀。
女孩陪他走完了整條街的巷口,直到把最後一本書也賣了出去。他們兩個人仔細的點著手裡零零七七的美元,最後只捨得點了一杯冰淇淋,但是那時的阿華說,他感到很幸福,感到自己被接納和深深的愛著。
也許這就是男人們對婚姻最初的渴望,一直在風雨裡的他們,渴望有朝一日能有個可以一直沉沉睡去的港灣。這52.7%的數據雖然冷冰冰,但卻道出了各位男同胞的心聲,他們可以出苦力,可以灑汗水,他們同樣希望這一切付出的背後有個不嫌棄自己,同舟共濟、愛屋吉屋的人,哪怕一路平淡些,卻能細水長流,相濡以沫的愛情。
為什么女人選擇共同成長的愛
在相濡以沫的愛情上,仙女們的數據佔比僅僅是38.8%,有2.8%的人選擇了勢均力敵的愛情,也只有5.8%的人選擇了崇拜式的愛情,但她們卻不約而同的選擇了另一種愛情——共同成長的愛,佔比了49.3%,幾乎與上一類型的男同胞們持平。為什麼仙女們更渴望共同成長的愛情呢?最近網上的女性不婚主義呼聲高漲,珍愛網也忍不住做了一番八卦,原來她們在一五一十的向大眾白扯心裡的苦水:如今的她們燈泡壞了會擰,馬桶堵了會通,不僅有房有車,工資還夠吃外賣,就等老了搬進養老院,再帶幾個小姐妹,就這樣的日子女人何苦還要再去伺候男人?我想這也是女人不去選擇勢均力敵的愛情的原因,沒有哪個女人真的願意做一輩子的女強人,在公司需要逞強,在婚姻上還要堅強。
反之,關於崇拜式的婚姻又相對不平衡。自古女性的地位一直處於男性之下,由於風俗,女人不能上桌子吃飯,不能上學堂,只能三從四德,只能依賴丈夫生存,相夫教子。這樣的婚姻多數會遭到許多委屈,無法得到平等的尊重,也無處為自己伸冤。在當今的開放社會,許多女性走向世界的頂端為自己發聲,並不是全部要搶男人的工作、頭銜,而只是希望能為自己博得一份平等。
在婚姻裡,如果只存在著妻子一味地順服,那將無法輔佐丈夫的成功;如果只存在著妻子一味的依賴,那也將無法打理丈夫的起居;如果只存在著妻子一味地維護,那也將無法建立合一的婚姻。怪不得49.3%的仙女們選擇了共同成長的愛情,可以互相依賴,但又各自獨立,好像橡樹與木棉一般。既能適時分擔對方的憂愁,也能陶醉在自己的一花一草一世界中;可以抬頭仰望為自己遮風擋雨的男人,也能成為男人最踏實的歸宿;是別人讚美丈夫的源頭,也是自成風景的美好。
「我們兵分兩路,更高處見。」也許,這就是仙女們眼中共同成長的愛情。
那麼你,找到自己的理想愛情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