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一篇名為《這十年,多少人從周杰倫聽到陳奕迅》的文章火遍全網,
當時的周杰倫仍被「漢奸」一類的謠言纏身,
恰逢那兩年,
周杰倫出了《跨時代》和《驚嘆號》這兩張不是那麼賣座的專輯(即便都是百萬級),
陳奕迅又以絕佳的唱功和深情的演繹成為了KTV「必點歌手」,
火了10年的周杰倫似乎已成為強弩之末。
又10年過去了,
這篇文章的作者恐怕未曾想到,
周杰倫依舊是那個不可一世的「音樂王者」。
然而,又一篇名為《一個90後周杰倫粉絲死心史》的文章橫空出世,
開始數落周杰倫近幾年的種種罪狀,
讓無數人懷疑,
周杰倫是否只是在進行最後的自我消耗。
你以為這篇文章只是QQ空間那種垃圾軟文?
事實上,它來自於一名叫做翁佳妍的資深新聞工作者,
甚至刊登在了《人物》雜誌的官方帳號上,閱讀量驚人。
她曾關注社會、歷史、人文、政治,
被稱作會思想的「女葦草」。
不知為何,在周杰倫的《Mojito》火爆夏日之後,
她的筆桿子轉而插在了周杰倫身上。
為營造批評與反批評的自由氛圍,
請允許我以周杰倫老粉的身份,
批評一下她這篇以周杰倫老粉視角批評周杰倫的文章。
觀點一:周杰倫後七張專輯質量嚴重下降,不忍直視
作者認為周杰倫前期的歌曲是充滿想像力的,
他熱衷於開創先河,
《東風破》席捲中國風,
《以父之名》、《夜的第七章》充滿畫面感,
這時期的樂器混搭與編曲製作都充滿新意。
那後七張專輯是從哪開始的呢——《我很忙》,
以下是我很忙這張專輯的曲目。
《青花瓷》,中國風巔峰之作,
《蒲公英的約定》,BGM常用曲調,
《甜甜的》,周氏甜歌前幾,
《最長的電影》,2007年世界巡演以這首歌獻上了周杰倫的唱功巔峰。
這張專輯真的差勁嗎?
作者說後期的周杰倫無非是在重複自己。
剛誇完《夜的第七章》,便說其很像《以父之名》,
隨即又諷刺《千裡之外》和《東風破》很像。
推導邏輯令人不解,
同是暗黑風,同是中國風,同是周氏風格,同一個人演唱,
請問如何能不像呢?
然而從《以父之名》的陰森跨越到《牛仔很忙》的歡快,
作者又給周杰倫打上了缺少藝術質感的標誌,
輕鬆與文藝難不成是對反義詞?
《跨時代》與《驚嘆號》曾被詬病,
正是因為周杰倫敢創新,敢不迎合聽眾,
引入了當時中國歌迷還難以接受的電音。
所以真的是重複自己?
觀點二:周杰倫作品裡的自我認知和愛情觀變了
作者認為從前的周杰倫內斂、害羞,
有野心卻不說出來,在自卑與自戀中搖擺。
沒錯,曾經的周杰倫大體上是這樣的,
但野心早就顯露無疑,
什麼叫野心?
是2003年周杰倫在金曲獎現場以音樂的方式怒懟金曲獎,
敢唱出「誰叫我是周杰倫,未來十年一樣diao」。
作者認為從《我很忙》開始,
周杰倫的拔群勁兒消失了,
自我定位變成了萬眾矚目的大明星。
暫且不說人家本來就是大明星,
周杰倫唱什麼歌詞?
「我乾脆自己下車,指揮樂壇的交通」——《土耳其冰淇淋》
拔群勁兒真的消失了?
我想之所以這種觀點說服了很多人,
是因為周杰倫真的沒有對手了。
他把那麼多精力放在變魔術上,
就好像三連冠的喬丹去打棒球一樣,
對自己來說是一種新挑戰。
作者認為從前周杰倫音樂裡的愛是克制的,混合著熱烈和膽怯,
而後在MV裡卻變成了「把妹達人」,身邊無數美女簇擁,
好嘛,一下子把周杰倫推到「渣男」隊伍裡了,筆下功力了得。
只是作者用錯了刀,非要用《陽光宅男》這首歌的MV來黑,
全然不考慮這首歌的創作背景,
這首歌的MV如果說是一場「屌絲意淫」,並沒什麼問題。
周杰倫只是告訴「宅男」自信勇敢,大膽追愛,
到了作者卻神乎其神成了泡妞專家。
作者認為周杰倫的後七張專輯裡,女性被臉譜化成兩種形象。
看看,就差揮著「女權主義」大旗帶領女性群起而攻之了。
一種是單純少女,為大明星默默守候。
《我不配》明明全篇講述著大明星對於女友的愧疚,
《說好不哭》確實是一個女性為愛情的犧牲,
但無非是愛情故事的老套橋段,可以黑劇情爛俗,
不過沒有一點臉譜化女性的意思。
在周杰倫的MV裡,「屌絲」默默守護白富美可比女孩子守候男朋友多得多,
《療傷燒肉粽》裡的賣粽子小販,
《聽爸爸的話》裡的電瓶車小青年,
看來男生也該批評周杰倫嘍。
另一種是引誘大明星的妖豔心機女,只是個性感符號。
厲害了,周杰倫又物化女性了,快罵他。
縱觀全球流行樂壇,哪個歌手的MV裡沒出現過幾個美女?
那蔡依林《play》的舞臺上那麼多絲襪高跟鞋肌肉男,
是不是物化男性呢?
你周杰倫總不能找一群帥氣逼人的「小鮮肉」給自己伴舞吧,看誰呢?
女團在舞臺上搔首弄姿,男團也在舞臺上釋放荷爾蒙啊。
邁入了演藝圈必然在一定程度上是被物化的,
包括周杰倫自己,
當他成為了一個標誌,他所代表已經超出了自我,
早在《超人不會飛》當中,他就抱怨過自己的苦惱。
觀點三:40歲的周杰倫,歌曲中展現的仍多是低幼化愛情
好吧,這點作為周杰倫老粉也承認,
連老闆楊俊榮也說周杰倫是個幼稚到可怕的人,
他的愛情體驗也只停留在少年期,
但這也是歌迷們喜歡他的一個點,
也導致到了現在這個年過40的流行歌手仍有大批00後受眾,
大嫂昆凌也才27歲,活力四射,
他確實也體驗不到中年時期的愛情。
作者認為周杰倫在《我很忙》之後造不出夢了,
歌詞各種划水,創作視野窄化嚴重。
以作品的故事性和天馬行空程度來看,
周杰倫的創作確實變得單調了一些,
但周杰倫本質上的喜好與追求並沒有變,
如果作者真的是周杰倫老粉,
應該明白周杰倫自始至終都是一個自戀的人,
並不是只有40歲的他是一個彈水晶鋼琴的王子,
20歲的他同樣有這樣的幻想,
能在第一張專輯就將自己的名字寫進歌詞,反覆吟唱——《完美主義》,
能演繹出《雙節棍》《龍拳》《雙刀》這樣的中二之作。
而30歲以後的他已然獲得了巨大成功,
有了一切成為王子的資本,
於是出現了《龍戰騎士》《跨時代》那種「王子鬥惡龍」一樣的MV。
即便作者用《威廉古堡》這種歐洲中世紀風的快歌誇讚周杰倫,
但從藝術氣息上看,15年後的《前世情人》絲毫不遜色。
觀點四:周杰倫執著於自己的商業價值,失去了對音樂的敬畏和追求
作者認為當周杰倫成為了杰威爾公司的老闆,
他的工作重心發生了巨大變化。
成為老闆的周杰倫有了更大的自主權,
但也需要擔起巨大的責任。
即便周杰倫已經是華語樂壇扛把子,
但公司裡拿得出手的藝人,幾乎只有他自己。
因為成為了老闆,
他可以瘋狂練習魔術,也可以搞電競隊伍(愛好不賺錢)。
他也必須辦上百場的演唱會,去養活公司和那些朋友們。
周杰倫唱功嚴重下降是個不爭的事實,
不過一場演唱會下來,你同樣能感受到到他撕裂沙啞的聲音。
作者應該知道,明星最好的恰爛錢方式是不間斷地上綜藝,
但周杰倫為何沒有選擇這麼做?
他的生活重心確實不在音樂上了,
他有了家庭有了孩子,
帶著自己的好朋友們滿世界旅行,
他成為了官媒的寵兒,被賦予更艱巨了文化價值觀任務,
他正在享受生活,同時也承擔責任,更擁有夢想,
他如果喪失了自己的音樂追求,
絕不可能寫出《土耳其冰淇淋》這種令專業音樂人都拍案叫絕的歌曲。
如果說近幾年的幾首單曲是在划水,
完全可以理解,
他更像是在沒有大規模輸出的階段保持自己在音樂上的熱度,
但《Mojito》絕對是平均水平線以上的一首歌曲,
我曾經的一位年過40的老師都在朋友圈轉發,
這種現象對於前期的周杰倫來說是難以想像的。
更何況作者從《我很忙》開始便否定周杰倫,
實在不敢苟同。
觀點五:這個老去的天才對不起自己的職業
作者認為周杰倫應該有一個藝術家的自覺,
磨尖感官,將對生活和音樂的探索推到極致。
作者的誤區在於,天才就應該每一個作品都是佳作。
李白存世詩歌900餘首,真正算得上佳作的又有多少呢?
作者期待周杰倫能夠像坂本龍一一樣,
年輕時候是偶像,年長後是大師。
這種期待存在著較大的不合理性,
作者提到坂本龍一25歲時是另類偶像,
成立了搖滾樂隊黃色魔術交響團,
大學時期的坂本龍一還是留著一頭長髮穿著人字拖的「偽嬉皮士」,
他熱衷政治,是非主流,是絕對意義上的叛逆,
他文化底蘊深厚,對社會有著超乎常人的理解,
這種文藝氣息造就了他對小眾的熱愛。
周杰倫則一直以來都是主流流行歌手,
他沒有讀過大學,
他的叛逆是普遍的,是年輕人固有的叛逆,
他的行為與喜好都與常人類似,
他是非常世俗化的,
也正因為這樣他才能夠成為大眾偶像。
周杰倫和坂本龍一,
就好像《復仇者聯盟》與《霸王別姬》,
是存在於平行世界的兩種東西,不可比較。
作者認為蔡依林的MV裡傳達了豐富的價值觀,
對藝術和自我進行了豐富探索。
這當然不可否認,
只是女裝的男性、男裝的女性、對同性愛人的鼓勵,
這些都不是當今社會主流的價值觀,是富有爭議的話題。
而前文提到,
周杰倫被賦予了傳遞主流價值觀的使命,這是外因。
周杰倫本身只是個喜歡簡單的直男,這是內因。
即便作者讚賞周杰倫前期作品視野廣闊,
他傳遞的也只是毫無爭議性的正能量價值觀,
並沒有過多的深刻思考。
但也正因為其中單純的普世情感,讓他成為了國民級的榜樣性人物,
這是與東方內斂的儒家文化相符的。
周杰倫的音樂與周星馳的電影有異曲同工之妙。
事實上,作者一類人對周杰倫的死心,
證明了他們在成長,
他們被社會剝離出多個自我,塑造出多種意識。
而那個周杰倫,
依舊是單純、自戀、傲嬌而幼稚的周杰倫,從未改變。
他可以永遠幼稚下去,
我們何嘗不想呢?
只是我們不能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