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州區龍駒鎮民義村打造的500畝中藥材基地助農增收
萬州區五橋街道龔家社區,村民出行的環境明顯改善
萬州區甘寧鎮,三峽柑橘節(網上)助推玫瑰香橙外銷,帶動當地村民脫貧致富
補齊短板弱項,提升脫貧質量,確保圓滿收官。
今年以來,萬州區脫貧攻堅工作堅持高位推動,幹字當頭、實字為先,以「不能停頓、不能大意、不能放鬆」的攻堅狀態,向脫貧攻堅發起最後總攻,「戰疫」「戰貧」兩手抓兩不誤,取得決定性勝利。
放眼萬州大地,一座座村莊華麗蛻變,一個個項目落地生根,一張張笑臉燦爛如花……一幅幅脫貧致富的壯麗畫卷在萬州大地鋪展,宏偉的小康夢即將在這片土地上變為現實。
高位推動,領導示範率先幹
初夏時節,細雨濛濛。
6月9日至10日,市委常委、萬州區委書記莫恭明前往走馬、羅田、高梁、李河、分水鎮調研,持續開展遍訪貧困對象行動。兩天時間裡,市領導一行上高山、越河谷,行程數百公裡,先後前往部分市級貧困村,走進生態豬養殖場、特色水果基地、村便民服務中心,深入建卡貧困戶家中,檢查督導脫貧攻堅工作,調研特色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貧困戶利益聯結、結對幫扶責任落實等情況,看望駐村工作隊員。每到一地,都與幹部群眾面對面交流,認真了解基層實情、傾聽困難群眾聲音,並對下一步工作提出明確要求。
莫恭明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扶貧工作重要論述、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認真落實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統籌做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紮實推進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堅定信心、保持定力、真抓實幹,確保如期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
這只是萬州區高位推進脫貧攻堅工作的一個縮影。今年以來,全區相繼召開11次區委常委會、8次區政府常務會、4次區扶貧開發領導小組會、1次專題民主生活會、1次專題檢視會等會議,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扶貧工作重要論述,特別是3月6日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專題研究脫貧攻堅工作,推動脫貧攻堅走深走實。
莫恭明親自審定全區定點攻堅方案,召開深度貧困鎮龍駒鎮定點攻堅啟動會,結合「書記遍訪」,足跡踏遍140個貧困村,深入村、戶一線督戰。
33名區領導定點包幹,帶動幫扶集團包鎮、幫扶單位包村、幫扶責任人包戶,深入貧困戶中凝心聚力戰、較真碰硬督、真情實意幫。
各鎮鄉街道主要負責人帶頭行動,深入貧困村、貧困戶推動會戰,帶動村(社區)黨組織書記和「第一書記」開展書記遍訪。
1.47萬名幫扶責任人堅持每月至少入戶幫扶一次,落實幫扶責任,形成了幫扶不漏戶、戶戶見幹部的大決戰局面。
各幫扶集團、各鎮鄉街道抽調幫扶幹部、駐村工作隊、村支「兩委」幹部,組建自查評估小組2800多個,對標「三精準」「三保障」「三落實」要求,「兩人一組」入戶走訪,逐戶逐項全覆蓋開展了評估,對發現的住房、飲水、基礎信息、綜合保障等四大類1406個問題已全部整改到位。
同時,紮實開展定點攻堅,聚力攻克深度貧困。在市級方案確定的「1+7」(1個鎮7個村)兩類定點攻堅對象的基礎上,自加壓力,鎖定「4+10+2503」(4個鎮10個村2503戶)三類定點攻堅對象,建立起「領導牽頭攻堅、部門重點攻堅、全員合力攻堅」的工作體系。即由區「四大家」主要領導牽頭督戰4個鎮鄉,由聯繫所在鎮鄉脫貧攻堅工作的區領導牽頭督戰10個貧困村,由鎮鄉街道黨委主要負責人會同幫扶單位主要負責人牽頭攻堅2503戶重點戶,同時按照區委要求落實「一戶一專班」、制定「一戶一策」。
經過全區上下不懈努力、奮力攻堅,目前,定點攻堅的4個鎮10個村定點攻堅目標任務有序推進;全區剩餘的819戶、1974名未脫貧人口已全部達到脫貧標準;632戶監測戶、1052戶邊緣戶生產生活情況穩定可控,能確保不返貧、不致貧。
「戰疫」「戰貧」,統籌推進一體幹
新冠肺炎疫情是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加試題,突如其來的疫情對脫貧攻堅的最大影響是貧困群眾外出務工受阻。讓有意願外出務工的貧困勞動力全部就業,這是一道需要花大力氣破解的難題。
疫情發生後,萬州區通過制定有效化解新冠肺炎疫情對脫貧攻堅影響工作方案,出臺22條措施,統籌抓好疫情防控和脫貧攻堅工作,做到「戰疫」和「戰貧」兩不誤。幫助有務工需求的貧困勞動力外出或在本地涉農企業、扶貧車間等就業,讓他們求職有門、就業有路、困難有助。截至目前,47139名建卡貧困人口實現轉移就業,比去年外出務工增加364人,同時堅持每月滾動排查,實時動態清零。
「今年雖然受疫情影響,但是我們仍然在家門口上了班,影響不大。」在龍沙鎮葛藤街的扶貧車間——集慶玩具製衣廠裡,脫貧戶陳蓉正在縫紉機上忙著生產服裝。在家門口就業,既能照顧讀書的孩子,又能掙得不錯的收入,還有什麼比這更好的呢。
製衣廠老闆羅顯清以前也是一名貧困戶,後來靠著一股拼勁,艱難創業實現「逆襲」。她說,廠裡優先安排貧困戶、五保戶、低保戶就業,比例超過了全部用工數的30%,現在仍然歡迎貧困勞動力加入。
走馬鎮白草村1組脫貧戶郭禮兵,今年也曾為就業的事發愁,沒想到很快就通過東西扶貧勞務協作,被專車送到山東省濟寧市務工,有了不錯的收入。
「幫扶幹部祝勇不僅給我提供了務工信息,還開私家車將我從家裡接到城區;人社部門的同志又跟車送我們到濟寧市;濟寧方面在工作、生活等方面都做好了安排,真的是一條龍服務」。郭禮兵說,收入方面也不錯,每月工資4000元以上併購買保險,還有崗位補貼、交通生活補助以及跨省就業補貼、以工代訓補貼等,讓他對未來的生活充滿信心。
萬州區還開通了至廣東、福建、浙江、上海、雲南、廣西等省市的10餘條線路,幫助貧困勞動力返崗就業。
同時,全力加快扶貧項目開工復工,全區續建項目68個全部開工,已完工60個,完工率88.24%;2020年脫貧攻堅項目500個全部開工,已完工167個,完工率34.08%。106家涉貧龍頭企業和18個扶貧車間已全部復工,帶動和吸納貧困人口就業832人;新認定扶貧車間9個,吸納貧困人口就業139人。
在全市率先開展「抗疫助農、主播帶貨」直播活動,結合幫扶幹部入戶走訪開展「幫扶幹部進村趕場」活動,舉辦網上三峽柑橘國際交易會,暢通東西扶貧協作、幫扶集團定點採購、電商直銷、大型商超認購等銷售渠道,累計銷售貧困戶滯銷農產品2809萬元。「學習強國」重慶學習平臺「黨員直播帶貨『渝』你抗疫助農」扶貧農產品公益活動,首播為萬州柱山鄉草盤村大球蓋菇「帶貨」;百度金融聯合央視財經頻道公益助農直播專場活動,央視名嘴《對話》主持人陳偉鴻、《中國詩詞大會》主持人龍洋組成的「鴻洋」組合為萬州特色農產品帶貨,掀起了萬州扶貧產品狂銷熱潮,解決了疫情期間貧困戶農產品銷售難問題。
同時,針對特殊情況做好精準幫扶,對26戶扶貧小額信貸通過延期、展期等方式化解逾期風險;對感染新冠肺炎的3戶貧困戶實行「一戶一策」,提供及時救助和保險專屬理賠,能確保不返貧和按期脫貧。
聚焦核心,精準務實創新幹
「現在我不僅搬進了新房,還搞起了養殖,日子越過越有盼頭,真心感謝幫扶幹部對我的大力幫助!」龍駒鎮分水村的脫貧戶譚志生,終於實現了安居樂業的夢想,精神面貌也發生轉變,一改往日愁眉不展的狀況,家裡家外忙得不亦樂乎。
以前,譚志生居住的老屋年久失修,成了危房,因為經濟條件有限,自己也無力建新房。去年下半年,他家的房屋納入危房改造。
在譚志生建房的過程中,龍駒鎮規環所負責人向文龍等建設工程技術人員多次到現場,全程提供技術指導。從房屋的選址、打地基、砌牆到封頂,按照建設標準進行指導和監管,保證房屋建設質量,保障建設施工安全。去年底,譚志生的新房順利落成。
今年3月30日,譚志生的新家前響起一陣喜慶的鞭炮聲,這天是他喜遷新居的好日子。一大早,村幹部和駐村工作隊員來到他家幫忙,大家一起或抬或扛,幫助譚志生將家具搬進了新家。譚志生也跑前跑後,笑得合不攏嘴。
不僅搬了新家,譚志生還主動加入了村裡的李子合作社,養了牛和蜜蜂,僅賣牛犢和蜂蜜一年就能增收1萬多元。「我一定會將養殖產業進一步做大,早日實現脫貧致富。」譚志生信心滿滿。
這是萬州區持續開展「三師入戶」活動,精準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的一幕。「兩不愁三保障」是脫貧攻堅的底線任務和標誌性指標,萬州區創新開展教師、醫師、技師「三師入戶」活動,著力構建「1+3」(「第一書記」+「三師」)長效結對幫扶機制。
教師入戶助學,實現從幼兒園到高中階段建卡貧困學生走訪聯繫全覆蓋,通過比對就讀學生信息和戶籍義務教育階段適齡兒童數據,逐戶逐人建立就讀臺帳,全面落實控輟保學和教育資助政策,讓義務教育有保障。
醫師入戶助醫,開展逐戶逐人拉網式排查,建立「醫院、基層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執行健康扶貧政策問題臺帳」「村衛生室問題臺帳」「排查問題涉及貧困戶個案臺帳」「貧困人口管理臺帳」4本臺帳,確保醫療衛生機構「三建好」、醫療技術人員「三合格」、醫療服務能力「三達標」、醫療保障制度「全覆蓋」。
農業技術人員入戶助收,構建了「8+192」入戶體系,8個區級專家組開展技術指導、培訓「土專家」及新型農民,192名鄉鎮農藝師入戶開展技術指導,讓發展生產有保障;建設工程技術人員入戶指導危房改造等工作,組織鄉鎮和區級專業機構對全區32萬戶農戶房屋開展鑑定覆核,切實解決排查鑑定不精準問題。通過危房改造保障一批、舊房整治保障一批和其他措施保障一批等「三個一批」行動,堅決守住「人不住危房、危房不住人」的底線。
此外,為保障貧困群眾飲水安全,全區組織對建卡貧困戶飲水安全、供水工程管護情況等開展全覆蓋大排查,結合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等措施解決排查中發現問題。同時,對全區1449處集中供水工程和317處5戶以上相對集中供水工程水質檢測,確保所有貧困戶喝上「放心水」。
「三師入戶」打通了服務群眾的「最後一公裡」,真正實現了「兩不愁」真不愁,「三保障」全保障。
鞏固成果,十大行動加力幹
柱山鄉戈廠村一條硬化的公路邊,一片新建的廠房格外引人注目,這就是新近建成的生豬生態養殖場。與傳統的養豬場不同,新建的養殖場是採用的「低架網床+益生菌+異位發酵」生態養殖模式,可實現養殖糞汙「零排放」,減少農業面源汙染,並通過與種養結合形成立體農業循環鏈條,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雙贏。
德康公司與養殖家庭農場主籤訂代養協議,按照「統一規範布局、統一培訓指導、統一物料供應、統一生產指導、統一生產管理、統一回收銷售」六個統一,養殖家庭農場主「零風險」,帶領村民們一同增收致富。
戈廠村生態豬養殖家庭農場主張大明說:「我們參與生豬養殖沒啥顧慮,有德康公司託底,只要按照規範化的養殖要求,把豬養大出欄,就能收取公司的代養費獲得收益。」
產業扶貧是脫貧攻堅的長遠之計、根本之策,萬州區持續加大產業扶貧力度,以發展百萬畝經果林、百萬頭生態豬「雙百萬」工程,實現產值「雙百億」為抓手,培育山地高效型農業。100萬頭生態豬養殖實行「村集體經濟組織+貧困戶+家庭農場」的模式,開工建設896個養殖單元,預計年底全面建成。達產後,可存欄母豬4萬多頭,年出欄商品豬100萬餘頭;可解決就業3000餘人,其中貧困戶約1800人;每年給全區所有村集體經濟貢獻收益4480萬元,其中140個貧困村每村增加收入10萬元。這既是推動萬州區加快發展、綠色發展的重要抓手,也是抓好產業扶貧的具體舉措。
為切實鞏固脫貧成果,萬州區紮實開展健康醫療扶貧、產業扶貧、就業扶貧、消費扶貧、鄉村旅遊扶貧、扶貧小額信貸及金融扶貧、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生態扶貧、社會救助兜底脫貧、「志智雙扶」等「十大」專項行動。
圍繞「四個不摘」工作要求,鄉鎮幹部嚴格落實「三在鄉」,駐村工作隊嚴格落實「三在村」,幫扶責任人每月至少一次入戶走訪。同時,通過嚴格督查倒逼責任落實,由區委組建6個脫貧攻堅督查組開展常態督查;區委組織部和區扶貧辦聯合組建4個暗訪組,對「三在鄉」「三在村」等情況進行暗訪突查;每月通過電話對貧困戶和幫扶責任人進行隨機抽查;區紀委監委機關對問題突出、整改不力的單位進行問效督查。
建立防止返貧監測和幫扶機制,確保出列鎮鄉和村居鞏固提升不反彈、脫貧戶持續增收穩定脫貧不返貧,持續提升脫貧攻堅質量。
「其作始也簡,其將畢也必巨。」越是在脫貧攻堅的關鍵時刻,越是不能放鬆。萬州區上下始終保持「全員出戰、全年不休、全力以赴、全面精準」的攻堅狀態,凝聚盡銳出戰、迎難而上、決戰決勝的強大動力,以更大決心、更強力度打好脫貧攻堅收官戰,不獲全勝決不收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