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和周四下午,中國人路過紐約曼哈頓市中心的布萊恩公園時總能聽到一些「熟悉」的聲音。
伴隨著一陣陣的「譁譁譁」碰撞聲和人群吆喝聲,走近一瞧,嘿!竟是一群美國老太太在打麻將!在公園街巷裡組局搓麻,不能不感嘆,美國麻友們深得打麻將的風範!
好(技)奇(癢)的記者聽說後專門來到布萊恩公園,想研究一下美國人到底是怎麼打麻將的。
說來有趣,美國人打麻將,都在桌邊放一張「小抄」。
「這是美國麻將聯盟發布的年度美式麻將規則卡。」布萊恩公園的麻將區組織者琳達·費希爾向記者介紹中國麻將和美式麻將的區別,傳統中國麻將有144張牌,而美國麻將還另有8張鬼牌(百搭牌)。
費希爾說,與中國麻將固有的「碰」「槓」「吃」打法不同,美國麻將聯盟每年更換麻將規則卡,列出新的可以得分、贏牌的麻將組合,以保持其趣味性。
聽起來還挺燒腦的吧?
起源於中國的麻將其實早在上世紀20年代就傳入美國。你以為在泳池裡打麻將是中國人的專利?看看下面這張圖 :
不過,由於美國人一直熱衷於其他戶外項目,麻將直到最近幾年才重新風靡起來。
致力於將麻將運動規範化的美國麻將聯盟成立於1937年,當時僅有32名會員,現在已發展至50萬人。
「這足以顯示麻將運動的受歡迎程度。」費希爾說。
而且,喜歡搓麻的可不光是老頭老太,美國麻將聯盟的副主席拉裡·昂格爾告訴《芝加哥論壇報》:「據不完全統計,在美國有大約有50萬20歲到30歲的人參與這項活動,且大部分是女性。」
昂格爾分析了麻將再次興起的原因:趣味性強、思維性強而且適合社區活動,將大家定期聚集在一起,麻將就是一個充分的理由。
所以說,可別小瞧這些我們逢年過節用來與親戚們相愛相殺的麻將塊兒們。要知道,在美國這麼一個移民國家,麻將曾經在文化發展中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安納莉絲·海因茨在史丹福大學歷史系攻讀博士時做的一項研究顯示,猶太裔美國人和華裔美國人在20世紀時都通過麻將來聯絡感情、增進關係。
與其他休閒方式不同,麻將需要牌友之間的合作和戰略,這就「為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創造了理想的平臺」。
海因茨說,從文化層面上來說,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麻將在美國的中國城很重要,成為華人與當地美國人之間的「文化紐帶」。
海因茨還發現,在二戰後的幾十年間,很多家庭都從熱鬧的市中心搬出,他們在郊區感覺受到孤立,年輕的猶太母親便將麻將作為建立新的社交網絡的方式。
今年是布萊恩公園麻將區運行的第四個年頭,每周開放兩次,節假日甚至還會有各種麻將馬拉松,所有人都可以參與學習。
「這一運動越來越受歡迎。去年勞動節,大概有50人來這裡玩麻將,他們都是通過口口相傳或在社交媒體上看到信息,有人甚至從佛羅裡達趕過來。」費希爾說。
布萊恩公園的麻將聚會還幫助了好多老年人走出家門交朋友。
「我們住在新澤西,今天專門過來打麻將,」一個名叫巴尼的麻將愛好者告訴記者,他的團隊今年9月將參加在拉斯維加斯舉行的麻將世界錦標賽。
「坐在一起,邊談邊玩,這樣的社交活動令我們著迷。」巴尼說。
實際上,麻將不僅在美國受歡迎,在全世界不少地方都很火,而且還派生出「本土化」的麻將文化。
在日本,麻將寫作「麻雀」兩個漢字,讀音仍然類似中文的「麻將」(マージャン)。一些日本公司在招人時,會讓求職者玩麻將,據說能從其中看出他們的性格、能力和聯絡技巧。小小「麻雀」,卻決定著一些日本大學畢業生的前途。
此外,日本還有成立了50多年的麻將運動協會,有五大權威機構進行與麻將相關的科研,麻將就像圍棋那樣有段位劃分,在十段以上的高手比賽時會有專人在背後進行行牌記錄,以作為研究資料。
在歐洲,把麻將玩得最高雅的是丹麥,他們的麻將協會會員全是各個領域的專家、博士。丹麥麻將協會定期舉辦麻將交流活動,大家在活動上切磋麻將技能,交流打麻將的心得,還會時不時地做一些傳單海報,免費教新人們打麻將。
網上流傳的麻將教學英文筆記。
在英國,麻友在和牌時會大呼一句:「ihu-ed!」,這便是中文「和牌」的「和」配上英文語法的時態,英國人的嚴謹與求真也是沒誰了。
世界範圍內,麻友們組的各類「大局」可謂層出不窮,重量級的麻將競技賽事包括世界麻將錦標賽、各個洲的麻將錦標賽和一些被列為重要項目的公開賽。
2014年,曾曝出中國選手在歐洲麻將錦標賽中慘敗、個人最好名次第30名、團體第37名的消息,被網友批為「國恥」。
不過,在兩年後的奧地利麻將公開賽中,組團參賽的陝西大爺大媽們勇奪冠軍和季軍,一雪前「恥」。
(新華社,綜合新華國際頭條(ID:interxinhua)、北京青年報、濟南日報)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