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天來,46歲的安全員李開勇都是這樣開啟一天工作的:早7時過,到達在建項目石龍大道起點,沿著起點出發,每經一處便停下,眼睛挨個掃過施工人員、標牌、施工現場……即便是高溫天,這樣的巡查,也無法藉助車輛只能步行,因為只有慢下來,才能不錯過任何一個地點,確保施工安全。
而這只是工地建設們者付出的一個縮影。連晴高溫下,雖然按相關規定,他們的作業時間有所縮短,但頭頂烈日作業時,仍有汗水在揮灑。
8月11日,記者走訪了位於渝北區的石龍大道、宏盛路等道路工程項目施工現場,在了解建設方如何兼顧搶工期和戰高溫的同時,也看到工地建設者們的辛勤付出。
▲宏盛橋在建現場
「工地上的人都這樣,沒什麼稀奇」
對於渝北區前沿科技城石龍大道、龍井大道、宏盛路這3條道路工程項目施工現場的作業人員來說,最近這一段時間,進入到施工以來最熱的時候。
「項目去年10月開工,計劃工期365天,對我們來說,再熱,也只有熱這一個夏天。」 在石龍大道施工現場,滿臉汗水的李開勇這樣說。他皮膚黝黑,挽起短袖袖子,袖子以上和以下的手臂顏色呈兩個不同色號的「黑」,袖子以下更深。對這,他輕描淡寫:「工地上的人都這樣,沒什麼稀奇。」
李開勇是工地的安全員,平時主要負責對施工現場以及人員的安全檢查,從石龍大道到龍井大道再到宏盛路,這3個在建道路,上班時都要沿著走一遍。而與其說是走,不如說是檢查,因為要用眼睛去發現,看每個施工地點上作業人員有無違規操作,施工項目有無隱患等等方方面面,發現了,還要拍照,及時把問題反饋,儘快解決問題。
▲現場作業人員臉上、背上都是汗水
高溫天裡的5公裡,朋友圈的20000餘步
所以,這個過程中,李開勇無法使用車輛或者助力車,只得步行。
「7點開始出發,一圈走下來,怎麼也得11點了。」李開勇說,為了節省體力,自己出發時是不帶水的,到了哪個施工現場,拿一瓶水走,路上喝完了,又去下一個現場拿。不帶水的原因還有一個,兜裡得留出空間來,揣一些檢查所需要的捲尺等測量工具。
3條路走下來,足有5公裡左右。「他每天的步數都在20000步以上。」李開勇同事告訴記者。
最近因連晴高溫,作業人員縮短了作業時間,但在所有作業人員撤出施工現場之前,李開勇是不能結束工作的,得確保所有作業人員以及施工現場安全後,方能卸下工作的擔子,鬆一口氣。
▲安全員李開勇
手套一戴全是汗水,不戴可能更燙
現場的水穩層施工現場,記者看到,除了平地機在忙碌,還有不少輔助工拿著鏟子,在平整水穩層的底基層。
輔助工楊波來自萬州,今年40歲。高溫天加上持續勞動,他的臉上冒出多顆汗珠,衣服也被汗水打溼。「今天天氣比前幾天稍微涼快了一些,高溫天氣作業,都是縮短了作業時間的,趁著還沒交班,能多做一點是一點。」他告訴記者。
轉方向盤、換操作杆……其中一臺平地機的駕駛室裡,35歲的王大偉正熟練操作著一切。休息時,他告訴記者:「還好,駕駛室裡安裝有空調。」不過,雖然有空調,王大偉操作的活兒一點也不輕鬆,得及時開展平整作業,操作得快、準、狠,手、眼、腦得齊用,才能將6個操作杆靈活調度。「一個上午下來,手還是有些發酸,但沒辦法,要搶工期,這點小事可以克服。」他說。
宏盛路的宏盛橋施工現場,工人馮波正準備開始作業,他的主要工作是搭架子、安裝模板。作業前,老馮熟練地戴上了手套。「戴一會兒就全是汗水,但是,如果不戴,手拿鋼管可能更燙。」他解釋,因為暴曬,鋼管都有些發燙,所以,為了安全,搭架子時,他和工友都會佩戴手套。
▲高溫天裡的手套
搶工期、戰高溫 他們這樣兼顧
記者從石龍大道、龍井大道、宏盛路、廣進路、玉龍大道這5條道路工程項目承建方重慶巨能建設(集團)有限公司獲悉,廣進路和玉龍大道因不具備施工條件暫沒有施工,施工的石龍大道、龍井大道和宏盛路(道路部分)計劃8月31日水溫層完成,9月30日瀝青混凝土完成;宏盛路橋梁8月中旬末可開始安裝箱梁,12月31日主體完成。項目建設好後,將進一步完善渝北區前沿科技城的「內暢外達、方便快捷」綜合交通體系,為入駐的眾多企業提供便捷的交通服務,為渝北區工業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
而如何兼顧搶工程進度和戰高溫?
承建方重慶巨能建設(集團)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防暑降溫方面,項目部除了建立健全防暑降溫工作制度,設置飲水休息點,備好防暑降溫藥品等之外,還在有條件的工點設置電風扇,在休息室、宿舍安裝空調等,並按照相關規定,避開高溫時段上班,在一般高溫天氣(35度以上37度以下)採取換班輪休方式,縮短勞動者連續作業時間;在中度高溫天氣(37度以上40度以下)11點至17點停止戶外露天作業;在強度高溫天氣(40度以上)停止當天室外露天作業。
▲準備的防暑藥品
搶工期方面,除開展勞動競賽,對全體員工進行宣傳教育外,項目部根據生產進展需要,及時採購了生產物資,同時,適當增加挖機、鉤機等設備,並適時進場必須的設備,如架橋機、平地機、壓路機等。技術保障方面,提前完善工程方案措施、方案評審、安全技術交底,過程質量技術服務以及監督等。
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 朱婷 文/圖 部分圖片由通訊員 付定英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