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衝突近期有升溫之勢,繼美方要求中國駐休斯敦領事館關閉後,中國也限期令美國駐成都領事館關閉。中美之間的博弈,從貿易到外交逐步升級。當中美摩擦引起的震蕩席捲全球,中國企業首當其衝受到影響。中國品牌的崛起之路,又多了幾分波折。
四面合圍,中國品牌正面臨著美國的強烈打壓
華為作為中國高新技術企業的代表,多年來持續為世界輸出優質產品與服務。但就因為華為是中國的,其快速發展成為美國的一塊心病!時光追溯至2018年12月1日,孟晚舟被軟禁,這標誌中美科技較量打開天窗。美國將一切矛頭,均指向以華為5G為首的中國高科技企業!
7月14日,英國宣布年底,禁止所有英國的電信公司購買華為的5G設備;7月15日,川普公開承認自己遊說多個國家放棄與華為合作;7月16日,美國更進一步封殺,對華為等中國科技企業僱員實施籤證限制;7月17日,臺積電宣布將於9月14日起斷供華為,企圖鎖喉華為......
同樣的遭遇發生在中國網際網路企業身上。繼印度封禁59款中國應用後,美國也蠢蠢欲動,其目標正是字節跳動旗下的TikTok(抖音海外版)。7月20日,美國眾議院以336:71的壓倒性優勢通過了一項特殊的法案。該法案規定,禁止聯邦僱員在政府設備上使用中國科技企業字節跳動旗下的應用程式TikTok。
之所以出現這一幕,是因為短短三年內,TikTok全球MAU已達8億。為了達到這個數字,YouTube花了6年,Instragram花了7年,Facebook花了12年。根據App Annie報告顯示,TikTok每位用戶平均每天打開該軟體的次數多達8次,停留時長超過50分鐘,低齡用戶(4-15歲)平均使用時長高達80分鐘,幾乎與老前輩YouTube打平。
這讓美國政府有了強烈的危機感,不惜代價也要阻擋中國企業的崛起之勢。來自美國的壓力,無處不在,中國企業在著眼全球的戰略發展中,毫無例外地蒙上了一層陰霾。
正面交鋒,中國品牌VS國際品牌
近來年,越來越多民族品牌強勢崛起。走向國際的過程中,不止要打破美國在宏觀層面上設置的障礙,更是與國外品牌面對面站在擂臺上,在市場上展開充分的博弈。在網際網路行業,阿里巴巴、字節跳動、滴滴等企業,以蓬勃朝氣改變著中國人的生活方式,並進軍全球,與國際品牌正面對抗。
很多實業品牌,也將國際化納入發展的藍圖當中。星爾克在吉隆坡核心地段開設了馬來西亞第一家旗艦店;再早幾天,李寧登陸日本著名本土潮流鞋展atmos con,成為atmos con開展六年以來首個參展的中國運動品牌。更早些時候,安踏則成功收購了國際體育集團亞瑪芬。
但中國企業的崛起之路並非一帆風順,面對複雜的市場環境,尤其與傲慢的國際品牌正面競爭,無疑都歷經了重重考驗。比如說,專利本意是保護企業智慧財產權正當權益,卻被國外品牌當做打擊中國品牌的利刃。在業內有強大實力,有望挑戰國際品牌在某一領域地位的中國企業通常都會遭遇專利訴訟。
2019年,韓國公司LG電子接連在美國、德國等國家對中國相關企業提起專利訴訟,涉及高畫質電視機、智慧型手機等產品,並提出懲罰性賠償等訴求。有分析認為,在全球經濟不振的大環境下,近年來LG電子在高畫質電視、手機領域的業務有所下滑,而中國相關企業卻呈現逆勢增長態勢。在此背景下,LG電子寄希望於利用手握的諸多專利打壓競爭對手,搶佔市場。
2020年3月13-22日,在美國德克薩斯州西區法院,老牌NPE公司,WSOU Investments對華為、中興發起了多項專利訴訟,其中起訴華為侵權了其10件專利權,起訴中興侵犯了其11件專利權。
相同的一幕,發生在鞋服行業。丹麥鞋履品牌ECCO對中國專業鞋履品牌COZY STEPS可至的發起專利訴訟。其分別對COZY STEPS 主推鞋款的外觀設計等進行訴訟攻擊,但經過法庭審判,幾項訴訟基本無效。有業內專家分析,COZY STEPS 因其更具性價比、更成熟的工藝,已經對ECCO 在中國市場的地位造成極大衝擊,這可能是對方發起專利訴訟的根本原因。但比較諷刺的是,ECCO曾因涉嫌侵權使用 adidas三條紋商標,被對方提起訴訟。
傲慢的國外品牌VS被偏見影響的中國品牌
每當中國品牌成長到能夠挑戰國外品牌市場地位的時候,就會受到對方的打壓。其無視正常的市場競爭,也不從產品、服務上去贏回市場,而是習慣性拿起專利訴訟的武器,根源在於深植內心的傲慢。
2016年,中國奢侈品銷售額位列全球第二,僅次於美國,整體銷售額達到4983億元人民幣,佔全球奢侈品銷售額21%,2017年這個比例又提升到了1/3。一直指責中國貿易不公的美國,其實更是賺足了便宜。
但中國消費者得到的不是尊重,而是價格歧視。德勤諮詢公司發布的關於全球各個國家奢侈品價格研究分析顯示,中國是全球奢侈品物價最高的國家,有23%的奢侈品牌在中國國內的標價比國外貴16%-25%。
高端奢侈品在國內外市場存在巨大價差,輕奢品牌更是驚人,例如Coach在中美兩國的價差已高達40%。甚至某些歐美的中低端品牌廠商,在中國也是走高端定價路線,被營造出高端品牌的形象。
ECCO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在中國有著高端鞋履形象的ECCO,定價高昂,但其在歐洲幾乎是地攤貨的代言。但就是這樣的一家企業,通過營銷包裝,贏得了很多中國市場。
但可嘆的是,中國消費者卻一再被傲慢的ECCO區別對待。不只是價格歧視,產品和服務同樣極不友好。ECCO不止一次被吐槽質量問題,新入手的鞋穿了沒多久便斷底或褪色。當消費者申請售後,卻普遍遭受推諉和冷落。在ECCO官方微博上,能經常看到來自消費者的售後維權。
而反觀中國品牌,在國外飽受偏見,一直是「低端質量差」的形象。但隨著中國發展與供給側改革,中國企業早已具備了在國際市場正面交鋒的實力。很多國際大牌的產品,事實上都是在中國代工製造。甚至某些領域,中國品牌已經走在了世界前列。
中美之間的博弈,本質上是習慣了霸權主義的美國對日益強大的中國的打壓。隨著中國國力的不斷發展,西方品牌逐漸走下神壇,中國國產品牌在逐漸崛起。在這樣一個背景之下,原來能夠支撐得起西方式傲慢的根本在逐漸消失,中國品牌面臨的偏見也逐步消融。中外品牌的競爭仍將持續,但中國品牌勢必崛起。
編輯:賀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