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性崴腳?沒那麼簡單,警惕韌帶損傷

2020-12-16 瀟湘名醫

小李同學是某學校籃球隊的隊員,一個月前訓練時不小心扭傷了腳,休息幾天後有所好轉,便沒有放在心上,也沒有去醫院檢查,休息不充分就恢復了訓練。前幾天比賽時,腳又扭傷了,但這一次扭傷,小李同學的腳踝嚴重水腫,疼痛非常。醫生檢查後說小李的踝關節韌帶損傷並未癒合,導致踝關節穩定性下降,容易出現反覆崴腳,需要手術治療。

許多人認為崴腳只是小問題,為什麼會發展成需要手術治療呢?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運動醫學科宋斌副教授表示,崴腳若處置處理不當,會發展為 " 習慣性崴腳 ",出現慢性踝關節不穩,這時就需要手術治療了。因此,崴腳可千萬不能輕視。

急性踝關節扭傷也要及時處理治療

人之有腳,猶如樹之有根;樹枯根先竭,人老腳先衰。宋斌副教授介紹,踝關節是人體距離地面最近、負重最多的大關節,踝關節扭傷是一種非常常見的損傷,尤其當人們跳起落地、下樓踩空、穿高跟鞋時扭傷最為多見。

據統計,踝關節扭傷佔所有運動損傷的 40% 以上,又以足底向內的內翻位扭傷為主,這樣容易損傷踝關節外側韌帶,約佔 80%。通常的症狀有疼痛、活動受限,進而出現關節腫脹、皮下淤血。

大多數患者經過傷後冰敷、抬高、制動、加壓包紮等治療 2~6 周后可以好轉,疼痛、腫脹大多會自行消退。但很多患者崴腳後往往不重視,認為不痛了就是康復了。殊不知急性踝關節扭傷若處置處理不當,內傷沒有充分癒合,約有 40% 以上的病例會進展為慢性踝關節不穩。

有的軟骨人體並不能自行修復

什麼是慢性踝關節不穩呢?宋斌副教授介紹,踝關節的穩定主要通過周圍的韌帶來維持,所以韌帶可以說是踝關節扭傷的 " 第一受害者 "。慢性踝關節不穩是由於踝關節及其周圍韌帶發生損傷,致使踝關節穩定性下降,並以反覆扭傷腳踝為臨床表現,就是俗稱的 " 習慣性崴腳 "。患者往往陷入了 " 扭傷→不穩→運動→再扭傷 " 的惡性循環。

" 關節除了骨之外,主要結構還有韌帶,類似橡皮筋一樣有一定的彈性,同時能保持活動過程中骨的穩定。" 宋斌提到,許多人覺得只要骨頭沒傷到就沒啥大問題,把崴腳不當回事。然而,由於韌帶損傷在 X 光片不能直接看到,在臨床上往往容易忽視。早期的處理不當,韌帶損傷得不到修復,韌帶就會出現鬆弛甚至完全斷裂。關節鬆動了就會出現反覆崴腳,出現慢性踝關節不穩,這時就需要手術治療了。

可能又有人會有這樣的疑問:" 韌帶鬆了也沒什麼吧?反正崴腳了也會好。" 宋斌介紹,踝關節韌帶損傷後最大的危害是引起組成關節的各個骨的互相撞擊、碰撞,最終會引起關節內的軟骨損傷,而這些軟骨損傷是不可逆的,人體不能自行修復,最終會進展為骨關節炎。而關節炎的症狀比較重,治療效果也比較局限,嚴重降低運動能力和生活水平,所以從長遠來說,重視崴腳的治療從根本上是為了保護關節軟骨,延長關節的使用壽命。

專家提醒:出現這幾種情況,要及時治療

醫生通過詢問患者的受傷經過及目前出現的症狀,結合進一步的查體情況,一般可以判斷韌帶是否斷裂。如果查體判斷韌帶出現了問題,醫生會要求進一步進行 B 超檢查或者核磁共振檢查,可以清晰地顯示受損的踝關節韌帶,同時對於合併存在的其他損傷也會比較清晰地展示,利於醫生判斷和給出治療方案。

修復關節的穩定性,是踝關節不穩症治療的最終目的,這時需要手術治療。關節鏡微創手術是目前踝關節手術的主流術式,通過關節鏡技術修復關節內的磨損、重建韌帶,使踝關節的穩定性得以恢復。這種手術方式傷口小,軟組織損傷少,手術預後良好,大大縮短恢復期。配合專業的康復訓練,術後康復情況非常樂觀。

宋斌副教授還提醒,當出現以下情況之一時,需要到醫院尋求醫生的幫助:

(1)踝關節扭傷 3 個月以上仍然存在疼痛、腫脹等不適症狀,或者走平路也會經常出現扭腳;

(2)長距離行走後出現踝關節疼痛、腫脹的症狀;

(3)在行走的過程中出現 " 閃 " 一下或者 " 打軟腿 " 的情形;

(4)下樓梯時需要小心翼翼,很怕扭腳,或者感覺很難控制腳踝;

(5)在運動中變向比較困難;

(6)女性無法穿高跟鞋。

" 如果我們對慢性踝關節不穩早發現早治療,預後一般都不錯,絕大多數人可以痊癒。但也有一些患者由於對疾病的認識不足,治療不科學,病情經久不愈,給生活工作帶來極大不便。" 宋斌副教授表示,如果正經歷反覆崴腳,一定要到正規醫院、專業的運動醫學科或足踝外科接受治療。

【來源:瀟湘名醫】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習慣性崴腳?沒那麼簡單,警惕韌帶損傷!
    醫生檢查後說小李的踝關節韌帶損傷並未癒合,導致踝關節穩定性下降,容易出現反覆崴腳,需要手術治療。許多人認為崴腳只是小問題,為什麼會發展成需要手術治療呢?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運動醫學科宋斌副教授表示,崴腳若處置處理不當,會發展為 " 習慣性崴腳 ",出現慢性踝關節不穩,這時就需要手術治療了。因此,崴腳可千萬不能輕視。
  • 崴腳小心骨折,可能成為「習慣性崴腳」。關於崴腳的這些...
    崴腳,是非常痛苦的事,但最痛苦的是一朝崴腳,朝朝崴腳,崴腳就像老朋友一樣,成了所謂的「習慣性崴腳」。如何判斷崴腳了?那麼,作為患者該如何判斷呢?也有一些特殊的方法。崴腳後如果按壓有明顯的疼痛感,同時不能堅持行走一分鐘,則需要高度懷疑是足踝部骨折。在簡單的自我判斷之後,患者還須到醫院遵醫囑拍攝X線片,以排除骨折、發現增生的骨贅。MRI能清楚地顯示軟骨、韌帶和滑膜的損傷,結合病史和體檢,醫生就能作出正確的診斷,並予以相應的治療,以消除致痛因素,增強關節穩定,緩解症狀。
  • 經常崴腳,說明你韌帶鬆了
    還沒等到韌帶完全康復,患者就再次讓踝關節受力,就導致了韌帶鬆弛,無法維持踝關節的穩定,所以會頻繁的崴腳(踝關節扭傷)。當然,除了韌帶損傷外,如果患有神經系統疾病、全身韌帶鬆弛症,也可能造成習慣性崴腳。經常崴腳與缺鈣沒有直接關係,但存在間接聯繫。例如,缺鈣如果造成了肌肉力量下降,可能會增加崴腳的機率。此外,經常崴腳不僅會造成韌帶損傷,還可能合併骨折。
  • 崴腳不是小傷,小心形成習慣性崴腳!
    所以,大部分人對於崴腳處理起來很簡單。只要自己感覺沒有傷到骨頭,在家休息幾天,養一養就可以走路了。但其實崴腳真的沒有那麼簡單,不注意的話,嚴重起來也是十分要命的。崴腳也就是踝關節扭傷是臨床常見的疾病。在關節及韌帶的損傷中發病率是最高的。因為踝關節是全身負重最多的關節,在我們日常生活與體育鍛鍊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 習慣性崴腳到底是怎麼回事
    今天,我就告訴你,你這是習慣性崴腳。踝關節扭傷是最高發的運動損傷,約佔所有運動損傷的40%。同一個人同一隻腳經常崴傷,稱之為習慣性崴腳(踝關節反覆性扭傷)。我們正常的踝關節,是由脛骨、腓骨下端的關節面與距骨滑車構成,周圍覆蓋有肌腱、肌肉、及韌帶等組織起著固定、保護工作。當我們走過坎坷不平的地方時,一腳沒踩穩,腳掌側翻,人身體重心失衡,踝關節以側面承受人體重量的壓力,導致踝部周邊韌帶拉傷。
  • 3個動作,遠離習慣性崴腳
    生活中,幾乎人人都有過「崴腳」的經歷——「下樓梯踩空、跑步時踩到小石子、打籃球踩到別人腳上……甚至沒站穩時都可能崴到腳。」大多數人都會認為這是小問題,休息兩天就好了,卻可能在不知不覺中就留下了後遺症:經常崴到同一隻腳,成了「習慣性崴腳」。
  • 經常崴腳也是病!被忽略的崴腳復健方法,趕緊來學學
    ∆ 娘娘,奴婢冤枉啊!!!一般由踝關節內翻造成外側副韌帶撕裂引起,外翻則不常見,這與人體腳踝結構有關:外側韌帶和肌肉較薄弱;內側較寬厚。所以踝關節具有較差的穩定性,易受傷。崴腳後,由於人體外側三角韌帶(距腓前韌帶、跟腓韌帶、距腓後韌帶)生長分散,距腓前韌帶最為薄弱,最容易受到損傷。同時,人的皮下脂肪、關節囊、肌腱等踝部軟組織會產生挫傷,附近的毛細血管可能破裂。
  • 第一次崴腳不好好處理,小心一崴再崴!
    相比較於其他人,自己崴腳的情況屬於頻發了,難道是第一次崴腳沒處理好的緣故?為什麼會出現習慣性崴腳,有這兩種原因:1、外韌帶鬆弛:如果在第一次崴腳後,就經常出現崴腳的現象,那很有可能是你在第一次崴到腳時,傷到了腳踝外側的韌帶,但是沒有治療或者治療不當。
  • 男子一次崴腳後竟成「習慣」!崴腳後千萬別盲目靜養
    龍頭新聞訊(記者霍營)對於熱愛運動的市民來說,崴腳是十分常見的情況。然而當崴腳發生後,卻很少引起足夠的重視。殊不知,如果崴腳後沒有及時處理,時間一長,會發展成慢性踝關節不穩,即習慣性崴腳。醫生提醒,崴腳後切忌盲目靜養,只有進行科學的處理,才會讓踝關節快速康復。
  • 踝關節外側副韌帶損傷
    一般損傷不嚴重的話,不需要手術治療,需要石膏或支具固定三周左右錯,促使韌帶自行癒合,如果早期不固定制動,引起韌帶不穩,以後行走會習慣性崴腳。表現損傷踝關節外側疼痛,走路和活動關節時最明顯,應該考慮外側副韌帶損傷的可能性。傷後若沒有及時冰敷、加壓包紮,踝關節外側迅速出現局部腫脹,並延伸到踝關節前部。傷後兩三天,踝關節外側的淤血青紫最明顯。
  • 腳踝扭傷腫了怎麼辦 如何預防習慣性崴腳
    在日常的生活中腳扭傷是比較常見的現象,嚴重腫起來會影響到行走和我們平時是生活,那麼,腳踝扭傷腫了怎麼辦?扭傷腳腫了怎麼消腫?如何預防習慣性崴腳?下面就跟小編具體的來認識了解一下腳踝扭傷腫了怎麼辦吧。  腳踝扭傷的常見原因對於腳踝扭傷要進行處理是正確的,但是要先了解腳踝扭傷的原因,然後根據原因去處理,那麼對於的腳踝扭傷原因是什麼的介紹。
  • 男子接連崴腳,最後竟要動手術!醫生提醒:忽視了這些,後果很嚴重!
    崴腳,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可能都經歷過,在多數人看來並不是什麼大事。但「習慣性崴腳」就沒那麼簡單了,嚴重的還可能需要手術治療。小李同學是某學校籃球隊的隊員,一個月前訓練時不小心扭傷了腳,休息幾天後有所好轉,便沒有放在心上,也沒有去醫院檢查,接著就恢復了訓練。
  • 以為是崴腳,沒想到是骨折?崴腳超過這個時間,得多注意
    原來,李阿姨上一次跳舞崴腳了還沒有好,幾天後才到醫院檢查,發現原來是骨折了,都說傷筋動骨一百天,李阿姨只能在家裡好好休息了。骨折的疼痛程度和腫脹程度,其實比普通的崴腳要嚴重,李阿姨有些大意了。另外崴腳也是可以引起骨折的,如果沒有引起骨折,那麼也可能會造成韌帶或者關節囊的軟組織損傷,這種我們叫做足踝的扭傷。
  • 為什麼足內翻時更愛崴腳,踝關節外側韌帶損傷該如何應對?
    我只能再安慰自己:【腿短的人重心低,不容易崴腳!】但其實,腳踝的粗細並不能決定是否穩定,更多時候踝關節的韌帶可能會決定。關於崴腳因踝關節外側韌帶較內側韌帶薄弱,外踝又比內踝低,因此絕大部分急性踝關節扭傷患者中損傷的是外側韌帶,踝關節蹠屈時內翻是損傷時的典型姿勢。在踝關節外側韌帶中又以距腓前韌帶最為薄弱,通常會首先斷裂,如果扭傷嚴重,跟腓韌帶也會受傷。
  • 不慎崴腳沒關係?小心引發「後遺症」
    下樓梯時踏空、跑步時踩到小石子、打籃球踩到別人腳上……生活中,很多人都有過崴腳的經歷,大部分人都會覺得這不過是個小問題,休息兩天就好了,但骨科專家卻持不同意見。徐州市中醫院骨科足踝專病門診專家指出,崴腳即踝關節扭傷,是一種常見的肌肉骨骼損傷;如果扭傷後沒有及時接受專業處理,很可能會引發更為棘手的問題,比如踝關節外側韌帶損傷以及慢性踝關節不穩等。
  • 崴腳可沒你想的那麼簡單
    同樣被崴腳困擾的還有美國當選總統拜登。據報導稱,拜登在和愛犬玩耍時不慎滑倒扭傷腳踝,在接受骨科醫生檢查後,結果證實出現右腳輕微骨折,預計未來數周走路時或需穿助行靴。腳崴了,這事很多人都經歷過。河南省直三院醫學運動科劉濤醫師特別提醒大家:崴腳非小事,處理需謹慎,如果處理不當,容易導致「二次受傷」!不就是崴了一下嗎?
  • 經常崴腳的人,其實並不是「點背」,而是身體在向你發出健康信號
    尤其是對於一些女士來說,崴腳更是普遍,因為很多女士工作要求要穿高跟鞋,一些女士日常生活中也愛穿高跟鞋,崴腳對他們來說簡直是家常便飯,哪天走路的時候一次沒崴反倒奇怪。人們總是習慣把崴腳成為是自己運氣不好,一崴腳就說自己「點背」。
  • 從崴腳到出現慢性踝關節不穩定,踝關節外側副韌帶經歷了什麼
    崴腳(腳踝扭傷)是日常生活及運動中常見的損傷,據統計,每日當中每一萬個人之中會有一個人發生崴腳(發生率約1/10000),而崴腳之後,首當其衝受到損傷的是踝關節外側副韌帶。然而更加令人擔憂的是,崴腳的患者約有40%發生了踝關節外側副韌帶癒合不牢固而出現慢性踝關節不穩定,達到了手術修復的標準。為什麼崴腳之後出現如此高的韌帶不癒合率,問題出在哪裡,踝關節外側副韌帶損傷的前因後果是什麼樣的,由筆者跟大家一起說說。
  • 運動時經常崴腳,你知道是怎麼回事嗎?
    腳踝扭傷,也就是我們口中常說的「崴腳」。崴腳是一種典型的運動型損傷,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也很常見,但就是這樣一種常見的運動損傷卻始終沒能引起人們足夠多的重視。
  • 崴腳了擦點藥油能緩解?醫生:三大誤區請注意!
    崴腳指的是外力使足踝部超過其最大活動範圍,令關節周圍的肌肉、韌帶甚至關節囊被拉扯撕裂,出現疼痛、腫脹和跛行的一種損傷,是最常見的急性損傷。踝關節扭傷有很多種,根據「崴腳」方向分為以下三種:踝關節扭傷多數是踝內翻姿勢,這容易導致外側的韌帶撕裂扭傷,分為輕、中、重三度。警惕「崴腳」常見三大誤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