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黃兩色向來是中國人的吉祥色,而有一道家常菜就融合了這兩種顏色,深受我們的喜愛——這就是西紅柿炒雞蛋。這道家常菜有什麼營養價值呢?下面,就聽我來介紹下……」
1日中午11點45分,楊浦區建設小學的開學第一餐開始了,伴隨著飯菜香,廣播裡「營養午餐在線」的節目也準時開播了——每天結合學生午餐介紹一個菜,已成為了建設小學的傳統。
「原來番茄炒蛋這麼有營養,我今天一定要光碟。」教室裡,剛剛入校的一年級萌娃們在暗暗和自己「較勁」。
開學第一天,老師們說,新學期,比比誰能愛惜糧食,學生們說,飯菜太香,瞬間就光碟。
「要讓學生愛惜糧食,不僅只能靠老師來教育,讓大師傅做的菜好吃點,孩子們愛吃,自然就不會浪費了,」建設小學校長張麗芳說,一頓午餐,也是一堂食育課,除了教孩子們節約外,其實能孕育許多的育人環節。
一年級的學生們,收到了學校送出的「新生禮包」,裡面是一張餐墊和兩條手帕。餐墊上印著就餐的禮儀和節約糧食的準則,兩條手帕是為了讓孩子們養成環保的意識,減少使用餐巾紙。這是學校每年的傳統——勤洗手,食不語,不浪費養成好的就餐習慣,就能讓孩子受益終身。
午餐鈴響起,食堂裡的師傅們把餐盒分送到各個樓層,別看餐車都一樣,裡面的餐盒卻暗藏玄機:一二年級都是小餐盒,適合低年級娃的胃口,三到五年級的餐盒內容不變,模子卻「大了一號」。食堂管理員楊師傅告訴記者,幾年的工作下來,他對每個年級每個班級的「飯量」都了如指掌——比如有的一年級雖然年級低,但胃口好,總要添飯,有的班級有幾個「大胃王」,他也瞭然於胸。每到午餐的時候,他就會特意在總要添飯的班級餐車上加上一兩盒飯——那是給班裡正在長身體、要添飯的男孩的。
按需打飯,讓飯菜「剛剛好」,從源頭上杜絕了浪費。這樣的「妙招」,還在食堂的「業務」中。食堂的食材看起來和其他學校別無二致,但自從幾年前建設小學打造「舌尖上的建設」之後,學校從菜的味道入手,打造好味食堂。哪些菜好吃,孩子愛吃又營養,學校特意做了調查,也給燒菜大師傅提出更高的要求。學生覺得好吃了,自然就不會剩下了。
午餐時間到,「營養午餐在線」也開播了。每天有一位學生擔任廣播員,介紹一道菜和它的營養價值,成為讓學生「多吃一點」的小妙招。很多娃一聽,原來這個菜有這麼多的營養價值,那肯定要多吃點。
在校長張麗芳看來,一頓午餐,除了能讓孩子厲行節約外,其實還孕育著許多的育人環節。「比如我們送一年級的學生手帕,是為了讓他們少用餐巾紙,培養他們環保意識,晚上回家還請孩子們自己洗,這又能讓孩子學會簡單的勞動,」張麗芳說,學校還在每個班級安排了午餐小小管理員。每天中午,穿上工作服、戴上防塵帽,當值的值日生在午餐時負責為同學們打飯。學生家長汪女士說,為了競爭上崗,她的女兒已在家裡練習幫父母擺放碗筷、盛湯,模擬得有模有樣。在張麗芳看來,用餐禮儀對學生生活習慣和為人品性的培養也有積極意義。
張麗芳說,對於小學孩子而言,讓勞動成為一種生活習慣,讓他們在勞動教育中獲得積極向上的品行,成為他們獲得幸福生活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