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重新審視你做出的選擇。
你,得到了怎樣的答案?
在看一段視頻。
這是不是就是你的模擬犯罪歷程?而結果,是不是也對焦上了:
單身——
女性——
這兩個詞,無論哪個,都是影視作品乃至現實生活中的絕對弱勢群體。
尤其當它們組合在一起,更是容易讓人產生不好的聯想。
今天,借剛上映的電影《門鎖》,跟大家好好聊一聊獨居女性的安全問題。
藏身床底的裸男,每晚抱著我睡覺
單身女性的獨居生活,到底要防範到哪種程度,才能稱得上「安全」?
出門前反覆擦拭密碼鎖上留下的指紋:
在家裡擺放男人的衣服和鞋子,偽裝出有男人居住的痕跡:
看到新聞中有獨居女生被害,和閨蜜約定求救暗號:
這就是獨自在大城市打拼的方卉,提心弔膽,小心翼翼的獨居日常。
可即使千防萬防,她依然成為了被選中的那一個。
偷窺,闖入,侵犯……
她的身後,有一雙藏在暗處的眼睛:
善惡難辨的保安:
不停被轉動的門鎖:
被使用過的手紙:
甚至還有每晚入睡後,神秘出現的裸男,堂而皇之爬到她的床上,擁她入眠:
這就是電影《門鎖》中的情節。
不是鬼片,依然嚇得人頭皮發麻——比鬼更可怕的,是人心,是現實。
「你床底下有人」不是被杜撰的電影情節。
而是真實的,女孩們正在經歷的恐怖現實。
去年,一個名叫Hannah Viverette的女孩在自家客廳跳舞錄視頻。
就在她毫無警惕的時候,陽臺門「咔嚓」一聲被打開了。
回頭的瞬間,她被嚇傻了。
陽臺上竟然站著一個陌生男人!
這個男人雙手插兜,嘴上咧開一個「燦爛」的微笑。
Hannah Viverette邊跑邊求男人趕緊離開,Hannah無處可躲只能跑到鄰居家報警。
事發後她得知,這個男人不止一次進入過她的房間。
趁她睡覺、外出的時候,陌生男人進出自如。
2020年,南寧。
一女生在出租屋睡覺時,忽然聽到床底傳來的手機鈴聲,隨後便有一陌生男子從床底鑽了出來:
2019年,江蘇。
獨居女孩小李凌晨回家時,竟看到床底有一陌生男子,該男子被發現後竟還對著她笑:
不幸中的萬幸是,這些女孩都還活著,可有些女孩卻在陌生人的惡意中,離開了人間。
一個26歲的女孩,剛剛國外學成歸來,在上海的新工作剛剛步入正軌,卻在一個平平無奇的上班日,再也沒能站著走出自家的大門。
——她被分屍後裝進了一隻行李箱。
之後,同事們等到了她被害的消息。
有人說,女孩私生活混亂,這是一場情殺;
也有人說,女孩防範意識太差,死於自己的疏忽。
可沒人知道,這個與她住在相鄰樓棟的變態,幾次上門騷擾,女孩從未讓他得逞。
無獨有偶,25歲的廈門獨居女孩,也沒能躲過惡魔的屠刀。
出租屋內,她躺在血泊中,身中數刀,手上還有被捆綁的痕跡。
是女孩做了什麼傷天害理的惡行嗎?
是女孩與人有什麼深仇大恨嗎?
皆不是。
——僅僅因為她獨居,就被欠債無力償還的房屋中介盯上了。
長在獨居女孩身後的眼睛,來自於四面八方。
23歲的小李因為修電腦,被變態植入了監視程序,自己的生活都被遠程操控攝像頭所監視、威脅:
漂亮女孩青青(化名),因為外賣、快遞信息無意間暴露了自己長期獨居的生活,被快遞員強姦。
一樁樁,一件件。
這不是個例。
而是她們生而為女,註定只能刀尖上跳舞的不爭事實。
獨居是她的選擇,不是被傷害的理由
「既然獨居這麼不安全,那為什麼還要一個人住?」
據民政局統計顯示,中國單身成年人口已經超過2億,佔總人口15%左右,而其中獨居成年人口超過7700萬,2021年則將超過9200萬。
而其中,獨居女性的佔比則達到了42.1%。
中等收入,未婚,平均年齡30.9歲,外地人。
每一個特質,都讓她們離危險更近了一步。
韓國曾公布過一組數據。
2014到2017年期間,韓國非法入侵類性暴力案件發生了1310起,其中99.8%的犯罪者為男性,且28%的案件涉及強姦;
2017年韓國犯罪學研究所報告顯示,在33歲以下的單身群體中,女性面臨侵犯的可能性是男性的2.3倍。
儘管國內沒有統計過相關數據,但頻發的新聞事件已經昭然若揭。
是這些女性意識不到獨居的危險性,還是她們對自身的安全毫不在意?
或許換個角度,便能得到答案。
誰不想住在安全係數高的高檔小區,不用加班到深夜獨自回家,客廳始終有一盞為自己亮著的燈呢?
可事實卻是:
合租時,要擔心對方是不是「披著羊皮的狼」。
當越來越多人需要一個人面對孤獨,家是免受侵害的最後一道屏障。
可如今,這道屏障卻變得脆弱不堪。
博主@芸豆和雨豆曾記錄了自己的一樁遭遇。
獨居時為了謹慎,她對上門清洗油煙機的師傅謊稱自己與男友一起住。
後來因為師傅幹活勤快、價格便宜,經常照顧他的生意,還將他推薦給了朋友們。
直到有一天,這名師傅「戳破」了她的謊言:
「其實你是自己住吧?你看你家,連一雙男士拖鞋都沒有。」
她嚇得後背一涼,自此再也沒有找過那位師傅。
那位師傅或許是無辜的。
也許是他自認為與僱主熟悉了,可以隨意地聊聊天。
可對獨居的@芸豆和雨豆來說,這是她安全感的崩塌。
她不敢再冒這樣的風險。
這條微博下,類似的遭遇不勝枚舉。
從來只在小區門口下車,司機卻能精準定位你的所在單元:
3月份修水管聯繫的師傅,5月份突然諮詢租房,進而唐突地打聽女生的年紀:
這些女性,都沒有受到實質性傷害。
但那些看似無意的試探,沒有分寸感,都讓她們被驚擾,從而陷入不安。
誠如@芸豆和雨豆說的那樣:
請尊重她們那一點脆弱的自我保護和防衛意識。
畢竟,你只是生出一絲「不被信任」的不爽感。
但是有些給出信任的女孩子,卻是可能丟了性命的。
只可惜,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
很多人難與女孩共情,甚至覺得她們吵鬧,然後高高在上地拋下一句:
「別太漂亮,早點結婚。」
女性恐懼VS被迫害妄想
按照正常邏輯,此刻最應該出現的,或許是一份《獨居保命指南》。
可今天,我只想聊聊女性的「恐懼感」。
因為女性遭受危險,社會的態度,卻是視而不見。
在上海拋屍案評論區,有這樣一條高贊留言:
這是一條中肯而有效的留言,卻讓人倍感無奈。
它和「女性半夜不要出門」「女性穿衣要得體保守」一樣——
解決了女性,卻沒有解決問題。
我們始終在逃避一個現實:社會對女性的保護嚴重不足。
落單都成了一種冒險,這該是多大的絕望。
也許你會覺得大驚小怪,那請回頭想想你的母親、妻子、女兒.
的確,有時候我們有「被迫害妄想症」,在很多事情上都「小心過度」了。
但我們並沒有傷害別人,我們的初衷只是想保護自己而已。
如果女性安全感十足,我們又何必草木皆兵呢?
跳車的新聞並不少見,足以說明女性對自身安全的焦慮,並不是空穴來風:
或許看到這裡,已經有人開始按捺不住,抨擊我是在製造「性別對立」。
提前聲明,這不是性別對立。這不是性別對立。這不是性別對立。
好了,繼續陳述!
女性的恐懼來源最重要的是:
男性對女性,基本有著絕對的力量優勢。
面對危險,她們沒有力氣反抗,只能任由猥褻者上下其手。
獨自跟男性乘電梯時,被同乘男子動手動腳。
無論女孩怎麼拼命反抗,都無法掙脫。
慘案太多,慘狀太多,沒辦法不代入,不恐懼。
其次,女性恐懼的來源也是心理學中的「默認真實理論」的轉換。
曾經的默認真實是對陌生人有天然的善意,但是如今的社會高度開放,流動性更大,陌生人之間的交往已經很難再「默認真實」。
陌生人之間豎起高高的圍牆,各自用厚厚的盔甲防禦著潛在的惡意,這不僅是女性有,只不過是恐懼的對象不同。
比如擔心幫助陌生人被訛詐;
比如擔心陌生的服務者別有用心;
比如擔心靠近自己的男人是偽善;
……
然而如此種種,最大的悲哀莫過於和異性獨處要提心弔膽。
所以,別再責怪女性是被害妄想症。
《怪誕行為學》裡史蒂夫有這樣一個問題:
「當我在夜晚與某位陌生的女士同路,並且一直走在她身後時,即使我們之間有一段距離,我依然能夠感覺到她內心的懷疑和不安。
在這種情況下,我應當怎麼辦呢?我應當說點什麼嗎?我要去往某個地方,但我不希望這位女士感到不安。
我應當停下來等她走遠嗎?」
丹說:
「你沒有必要停下來,而只需拿出手機給你母親打一個電話,通話的時候,你的聲音稍微大一些。
在充滿不安全感的世界裡,一個在夜晚給媽媽打電話的人,是不會被當成壞人的。」
這,就是一個很溫暖的善意。
用行為告訴陌生女孩,你別害怕,我不會傷害你。
或許到這裡,會有人指責,你憑什麼要求男生做這些無關緊要的小事?
其實,我沒有要求,我只是在想在幻想和希望。
如果未來我也有一個可愛的女兒,我希望她對這個世界充滿信任 。
而不是走在路上,恐懼身後的陌生人;
住在家裡,恐懼隨時破門而入的壞人;
我更希望她生在春風裡,長在陽光下。
最後,點亮「在看」,希望這個世界滿是善意和溫柔!
編輯:初穗
圖源:《門鎖》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
點個「在看」
點亮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