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們發布過第一篇M1 MacBook Air的體驗,今天繼續。本文主要內容是關於音頻和視頻播放的一些體驗和測試,還會附加一下手裡使用多年Mac積攢下來的外設和應用等測試,以及分享一下十多年來Mac使用心得和M1 MacBook Air體驗和選購的總結。
Apple 蘋果 MacBook Air筆記本電腦[M1處理器版]
01
傳統音頻測試與外放主觀聽感
首先,我們先來看看傳統的耳機輸出性能的客觀測試,我們還對比了MacBook Pro16 2019版與Macbook Pro13 2019版的測試成績。
Apple 蘋果 MacBook Air[M1,2020]-頻響曲線@耳機輸出
蘋果 Apple Macbook Pro[16英寸-2019]-耳機輸出-頻響曲線
Apple 蘋果 Macbook Pro 13 Retina[2019]-耳機輸出-頻響曲線
Apple 蘋果 MacBook Air[M1,2020]-噪聲分布@耳機輸出
蘋果 Apple Macbook Pro[16英寸-2019]-耳機輸出-噪聲分布
Apple 蘋果 Macbook Pro 13 Retina[2019]-耳機輸出-噪聲分布
Apple 蘋果 MacBook Air[M1,2020]-動態範圍@耳機輸出
蘋果 Apple Macbook Pro[16英寸-2019]-耳機輸出-動態範圍
Apple 蘋果 Macbook Pro 13 Retina[2019]-耳機輸出-動態範圍
Apple 蘋果 MacBook Air[M1,2020]-總諧波失真@耳機輸出
蘋果 Apple Macbook Pro[16英寸-2019]-耳機輸出-總諧波失真
Apple 蘋果 Macbook Pro 13 Retina[2019]-耳機輸出-總諧波失真
Apple 蘋果 MacBook Air[M1,2020]-互調失真@耳機輸出
蘋果 Apple Macbook Pro[16英寸-2019]-耳機輸出-互調失真
Apple 蘋果 Macbook Pro 13 Retina[2019]-耳機輸出-互調失真
Apple 蘋果 MacBook Air[M1,2020]-分離度曲線@耳機輸出
蘋果 Apple Macbook Pro[16英寸-2019]-耳機輸出-分離度曲線
Apple 蘋果 Macbook Pro 13 Retina[2019]-耳機輸出-分離度曲線
從測試來看,頻響曲線高頻部分抖動的跡象在M1版MacBook Air上也存在,但在2019款MacBook Pro16上出現高頻輕微衰減在新的MacBook Air上沒有出現。客觀測試成績很接近。另外,分離度方面,竟然做到了-95dB,這在很多年來iPhone、iPad、Mac上都沒達到過了。
Apple 蘋果 MacBook Air筆記本電腦[M1處理器版]
Apple 蘋果 MacBook Air筆記本電腦[M1處理器版]
主觀聽感方面:我們除了可以對比正在手邊使用的MacBook Pro16之外,還憑印象簡單對比一下曾經使用過的MacBook Pro13寸的2019款和2016款。由於這幾年都沒有使用過Intel版本的MacBook Air所以無法對比了。從M1版MacBook Air的外放揚聲器表現來看,挑戰同類大小尺寸的筆記本還是優勢明顯,不過與MacBook Pro相比,不知道為何蘋果在MacBook Air上格外重視低頻的量感,以至於在中頻部分就會讓機身外殼發生共振。比如,我們聽一段普普通通的鋼琴音樂,就會有明顯的機身外殼部分共振傳出的聲音。這體驗很不好,解決方法就是音量開小一點。
當然,在立體聲,聲音厚度,以及有3D虛擬效果的Apple TV節目下的聲音表現都是不錯的,除了有共振噪聲。這在MacBook Pro上從來沒出現過。相對來說,目前MacBook Pro無論是高頻解析力還是低頻、中頻的品質方面還是優於這款MacBook Air的。順便說一句,這一代iPhone12 Pro Max的外放揚聲器高音的品質和解析力又有不小提升,真的已經很難相信這是手機外放揚聲器可以達到的細節水平,進步很大,優勢極大。
02
音頻類應用與視頻應用
音頻:音頻類應用上篇談到很高興可以有拳頭級app《Audirvana Plus》可以在Rosetta下比較穩定的運行,而且功能完整。我們又對多款設備,如享聲MR1的USB模式、樂之邦USB音效卡、XMOS USB數字界面、Matrix Audio Element的網絡模式與USB模式等進行測試,都可以運行。但似乎升級了macOS11.1beta後沒有前幾天的正式版11.01穩定了。主要表現在USB插上線之後發現不了設備。
Apple 蘋果 MacBook Air[M1,2020]- RME FireFace USB系列驅動原生支持M1
在專業音效卡方面,我們順便關注了一下我們一直在使用的RME,畢竟RME的FireFace系列的USB是需要驅動程序才可以工作的,而不是簡單的UAC2免驅動。來到RME官方首頁,一眼就看到了官方放出新版USB驅動可以支持macOS11與M1硬體的消息,看來專業玩家不用擔心了。為什麼這麼說?相信音頻類玩家還是對M1版MacBook Air這種超高能效比,以及完全被動散熱的設計很感興趣吧。
關於Logic Pro X以及Garageband都可以支持M1版新Mac了,另外我們國內常用的QQ音樂等Intel版本的mac應用運行也都沒問題。反而是iOS版的音頻app都有問題。
視頻:也許大家都看到了,此次M1版Mac發布之後,在視頻UP主測試中反響還是比較大,因為這顆M1晶片在FinalCut下,單獨回放高碼率4k 100fps/120fps H264、8k H265等是流暢的,這在以往高配iMac Pro機型上都無法實現。關於視頻剪輯類,我們不專業,就不進一步討論了。
Apple 蘋果 MacBook Air筆記本電腦[M1,2020]-《mpv》播放4k 120fps版《頭號玩家》流暢運行但只穩定60fps
Apple 蘋果 MacBook Air筆記本電腦[M1,2020]-網頁版Bilibili 4k 120fps基本穩定運行120fps
回到視頻回放,首先我們想到了iOS下的《Infuse》,可惜目前在M1版的app Store下沒有它的身影。那基本可靠的只有《mpv》了。實際測試,在《mpv》硬解4k HDR都沒什麼問題。在4k 120fps的視頻解碼中,保證4k 60fps的流暢度基本沒問題,從監控來看偶爾不滿60fps,也只會掉到最多55fps左右,視覺上流暢度很好。
我們用Type-c DP主動轉接線,連接到AOC的2k 165Hz的顯示器上,從mac的設置中可以看到,可以支持165Hz、144Hz、120Hz等高刷新率選項。我們使用這根dp線連接MacBook Pro16使用《mpv》實現過120fps 4k視頻輸出到AOC顯示器下120Hz滿幀,甚至設置了144Hz連接後,缺少同步措施,可以飆到120fps以上。而在M1 MacBook Air下,最高輸出至顯示器通過《mpv》只有60Hz,通過瀏覽器觀看網頁版Bilibili,可以實現4k 120Hz的輸出。為何使用《mpv》無法實現,只能以後再關注和解決了。
目前Mac外接HDR和P3色域顯示器後,可能存在色彩管理不夠到位的情況,至少我們手中這款主打遊戲的AOC是這樣。所以玩遊戲,看HDR電影,可能要琢磨一下如何在顯示器裡設置一下,不是在系統設置裡打開廣色域支持開關那麼簡單。在這一點上,iPad下的Infuse做的就很好,如果Infuse能夠上架M1 Mac App Store,恐怕MacMini就可以成為超級Apple TV了。
03
3D遊戲應用、iOS遊戲與體驗總結等
3D遊戲應用,聽網友說新版的macOS11.1beta可以支持CS Go了,我們趕緊試了一下能不能支持《博得之門3》,畢竟是官方御用演示啊,但還是崩潰,無法運行。最後還是測試了《文明6》與《古墓麗影:暗影》內置Benchmark。測試對比了M1版MacBook Air[8核GPU版]和MacBook Pro16[Radeon Pro 5500M]。M1版MacBook Air運行《文明》默認最低效果,如圖所示,在MacBook Pro16下我們也做同樣設置。不過內置的兩個Demo,都是測試CPU的,實際測試結果,竟然兩款筆記本極為接近。但這套測試似乎有點太短小,參考性不高。
Apple 蘋果 MacBook Air筆記本電腦[M1,2020]-官方演示過的《博得之門3》崩了……
古墓麗影測試成績如圖,測試在1400x900解析度下,低細節設置下完成。M1版MacBook Air只能得到平均34fps的結果,從細節分析來看,瓶頸在GPU性能不行,CPU渲染的成績很高,確實很強大。而且最低幀數不會出現太低現象。但這在MacBook Pro16如此強大的配置下,且運行遊戲CPU溫度只有70度左右,最低幀數還是因為CPU相關性能的問題,出現到了20fps以下……看著得分高,其實卡頓的現象莫名其妙會出現。也不知道這個測試到底誰應該比誰更穩定一些呢?
Apple 蘋果 MacBook Pro16[i9 9880H,2019]-《古墓麗影-暗影》Benchmark截圖
Apple 蘋果 MacBook Air筆記本電腦[M1,2020]-《古墓麗影-暗影》Benchmark截圖
在M1版Mac下可以看到iPad版AppStore的界面,目前不少遊戲可以支持,由於我們玩的不多,所以就試了一下《輻射:避難所OL》。之前談到過,目前iPad下應用可以運行,但界面就是如圖所示那麼大比例佔用整個屏幕,無法自適應填滿、放大、縮小。遊戲運行穩定,但看起來效率並不算高,這麼簡單的遊戲,費電可一點不少。遊戲中觸摸滾動屏幕的功能,通過觸摸板完全無法實現。總之,此次體驗iPad下OS在M1版Mac下表現沒什麼值得期待的。
Apple 蘋果 MacBook Air[M1,2020]-運行iPad下的遊戲界面[全屏截圖不能適配]
Apple 蘋果 MacBook Air[M1,2020]-運行iPad下的遊戲界面[全屏截圖不能適配]
網絡速度簡單測試:關於網絡速度,此次MacBook Air可以支持WiFi6,2X2MIMO,連接速度為1200Mbps,這幾年來MacBook Air一直都會使用2X2MIMO,而MacBook Pro可以達到3X3MIMO,不知道此次13寸 M1版的MacBook Pro是否為1800Mbps的WiFi6呢?實際測試,連接有線區域網下,WiFi速度極限大概在85MB/s-90MB/s,連接距離小於50cm,同樣情況下我們測試過OPPO Find X2 Pro和華為P40 Pro,速度都可以達到100MB/s多一點,當然實際吞吐量和連接速度是有差別的。而我們手中的16寸MacBook Pro是不支持WiFi6的,可以支持3X3MIMO的802.11ac,理論連接速度為1300Mbps,實際測試速度極限在100MB/s多一點。需要注意的是,在之前我們測試極限重負荷一段時間後,內部溫度升高後,WiFi速度也會下降,大概會降至75MB/s左右。
另外,我們使用QNAP的雷電3轉SFP+光口萬兆+Intel X520SFP+光口萬兆網卡和TPLink的萬兆交換機進行區域網內數據測試,實際測試發現在雷電轉萬兆時,CPU負荷似乎並沒有太高,磁碟運行壓力也不大[Mac下磁碟管理之前在T2晶片],所以發熱不大,速度保持在平均7000Mbps以上問題不大。
關於AI性能:關於MacBook Air的M1晶片,還有一項關於AI的測試沒有進行,受到Soomal《今日頭條》號網友提醒,我們可能會持續關注,最有意思的可能確實是在圖形方面很好玩的topza labs的東西了,據說他們已經可以支持11代酷睿的DL Boost AI了,但topza的全家桶在Mac下好像並不完整,尤其是視頻部分。
04
體驗總結
此次M1版本的MacBook Air體驗先告一個段落,如果有什麼需要驗證軟硬體使用的內容可在各平臺上留言與我們交流。
購買建議:我們對第一版購買建議做了補充如下:
1.Rosetta表現良好,讓兼容Intel傳統mac應用表現遠超預期,幾乎不用擔心。遊戲類表現都不算差。遊戲瓶頸在GPU,測試可看出最低幀率M1優於Intel處理器。
2.沒有風扇散熱的MacBook Air在目前20-22度室溫下,「溫度牆」觸發後性能損失不足5%,且持續高負荷在此時也可以保持穩定。雷電萬兆網卡表現良好。WiFi6為2X2MIMO 1200Mbps連接速度,但實際吞吐量最高只有85MB/s左右,比常見2X2MIMO WiFi6設備偏低。
3.雷電3 萬兆SFP+光口網卡設備性能和兼容性良好。Type-C DP或HDMI外接顯示器兼容性良好。HDR、高刷新率屏幕支持良好。
4.256GB/512GB SSD MacBook Air還有7核心與8核心GPU的差別不要忘。
5.Mac Mini、MacBook Pro、MacBook Air這回都只有2個Type-C接口,筆記本的在左側。以往經驗13英寸MacBook用戶有很大可能選擇外接顯示器,由於埠很少,不要忘了買帶反向PD充電的顯示器[MacBook盒蓋外接顯示器必須外接電源]。
6.音頻類播放UAC2設備兼容性良好,RME等專業音效卡已推出原生支持M1的驅動。但16GB內存夠不夠用?
7.視頻播放4k 120fps HDR可解碼,顏色映射正確,內屏60fps,外接高刷新率顯示器瀏覽器版可支持120fps以上,本地視頻播放《mpv》只輸出到60fps。
8.超低功耗超低發熱超低噪聲,適合抱著筆記本在沙發、床上使用,如今22度室溫,其實Intel CPU更暖和……
9.十幾年純Mac用戶表示,還是得有個Windows備著啊……
05
展望
MacBook Air作為M1晶片純被動散熱的代表型號,表現出傳統意義桌面作業系統下,在高負荷任務下仍然可以表現出低發熱,低功耗以及強勁的性能。如果將純被動散熱作為測試環境必要條件,那麼M1的優勢可能要比官方宣傳的三倍五倍八倍還要高得多。
2005年蘋果放棄PowerPC轉投Intel,MacBook也被大家戲稱是安裝Windows的最佳硬體,尤其是MBA的推出以及2012年Retina屏幕的推出,領先同時代機器太多,大家買一臺MacBook有很大可能是為了裝Windows。而2020年,M1沒有給大家這個機會,甚至催生了大家迫切玩一把「末世黑蘋果」的念頭。有消息稱,Apple Silicon的M2已經在路上,會增加核心數量,加強GPU性能,或還會使用臺積電改進的5nm工藝等,也許大家更期待著Mac家族使用Apple Silicon晶片,真正「Pro」級產品的出現。
⬆手機平板音質評測點這兒
看完整文章點擊本頁左下角【閱讀原文】查閱!
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
轉載請註明作者和來源「Soomal音頻影像」
-%這裡是我毛即你毛的數毛%
微信號:realsoomal
新浪微博:@Soomal音頻影像
簡介:Soomal是一個值得關注的硬體產品深度評測媒體。無論是想看業內影響力文章給買買買以權威指導,還是欣賞用心拍攝的產品圖、手機樣張,來Soomal看個夠!
以下三個點哪個都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