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國治:60年代的臺北舊事

2021-01-09 騰訊網

[摘要]自1940年代戰爭結束及遷徙來臺直到今日工商有成已顯富象,此50年間,60年代具有承上接下的中段意義。

作者:舒國治,作家。著有《理想的下午》《門外漢的京都》《流浪集》《臺北小吃札記》等。

1960年代的電影海報

那個年代的電影和西洋歌

是電影極度受人渴求的年代。人在影院中雀躍、忘我、編織自己夢想。是《梁山伯與祝英臺》(1963)令全民哭溼手帕,並反覆去看。戀愛之劇情固然扣人,最大的力道或在於黃梅調這一甚富旋律性之音樂將不論外省本省、南方北方各地鄉民盡皆擊潰;乃它沒有梆子、皮黃、秦腔、亂彈等調之地方性或高古性所具的隔閡。

這半南不北、又南又北的黃梅調,便將人朦朧的寄其故國之思。它像是「中國」的隱隱概念,恰可在這小島各地南南北北齊聚之人心中產生洶湧震動。倘在大陸這片大地上便不可能。

是西洋熱門歌曲「Say Yes My Boy」莫名其妙的風靡全臺。所有的十來歲小孩全覺得它好聽。而唱者你今日要在搖滾史料上找尋其生平,完全找不到。她叫Amy Jackson,名不見經傳,似是一個美亞混血兒。她在唱片上的主歌原是「Crying in the Chapel」這首連貓王也常唱的名曲,卻不料另一首「Say Yes My boy」竟讓全亞洲街巷爭頌。何也?當是它詞意簡單,曲調明短,令非英語國家的人可像童謠般地朗唱。

《梁山伯與祝英臺》(1963)令全民哭溼手帕

困窘年代,孩子專注於球場

60年代的孩子,沒有風姿動人的娛樂式運動,如今日的溜滑板、滑翔翼或mountain bike(或外國的衝浪、滑雪、賽車);只有發散精力、稍以講求技巧為快樂並帶些輸贏競爭的運動,如籃球、桌球等。至於極富動人風姿卻少揮汗費力的撞球,則幾乎先天上被視為邪惡、不規矩。

乃因當時貧窮,人極習於競爭,太多的遊戲及運動皆不自禁地涉及輸贏之賭。小孩子打圓牌、彈珠,投籃繡滿堂紅賭冰水,終至打彈子必涉打網子。

困窘年代遊戲及運動的材料少,致使人專注於球場上的時間長,這也是幼年時缺少玩具文化而致少年後如此。百無聊賴,手插口袋,三朋四伴,狐群狗黨,終弄成混「太保」,尋事惹非。其實有太多人只是boys just want to have fun,尋開心而已。

太保現象,一般言,常是戰後症候群。義大利、美國亦如此。戰後憤恨鬥狠猶未消的父親,生養下的孩子,桀驁不馴者本多,而父親失神落魄,常也沒心思細加調教,只能在怒時強加鞭打;大人愈打,孩子愈倔,劍拔弩張,便跑出家門,做了太保。

60年代臺北松山機場一對夫婦送兒子出國留學。

交際花成為一種特有階層

五六十年代的交際花(或近於義大利的「阿姨」)。她們在大江南北的重重遷徙之後,來到一個新的城市。因為某些原因,沒能寄身在一個良人身旁、一個家庭之中、三兩個兒女的負擔裡,終於,成為一種特有階層。

她若很見過一些世面,很接受過一些新式教育,很能有一些吐屬,甚至還頗有幾分姿色、自我顧盼又頗相得,更甚至她的心性開放、頗好人群熱鬧,那麼她實可以成為某種環境中相當施展得開的一位角色。

她不需長得像明星張仲文,也不必像白光她們將情態施放得太過;然40年代的水土與人情質素卻使所有的她們原本即具備熱烈豐潤的感情,但看她吐露在哪裡罷了。

她的旗袍的上襟,可以被她塞入一條手絹。她的頭髮,可以分得很有角度,發尾或許燙過,使之頗形波韻,或還別出心裁的別上一個髮夾。

若她看過不少40年代歐美電影中婦女吸菸動作,又引以為媚,也許她也能抽上幾根。要不,她也很嫻熟於幫周遭的男士遞煙燃火。乃她的才氣常包括很可體貼地款待客人朋友。

「整形醫院」初興於60年代。乃歷經40、50年代的清苦無色的慘澹歲月,人們稍見了一些享樂的曙光(彩色片、小型工商,fashion也開始迷你裙、雞窩頭的奔放),也有膽子愛美了。更主要的是,投入此業未必需要高難複雜醫術,許多下了公務的軍醫,甚而密醫也有了新增的業務。再就是,臺灣社會一徑存在的浮華(有人草率第形容為「笑貧不笑娼」云云)及各方人眾聚合下(閩南舊習、日據遺風、外省攜入)自然激蕩之風塵文化,更助長之。

「磚頭小說」和自助餐

是「磚頭小說」(言情、黑社會、間諜、武俠)稱得上產業化的年代。磚頭,言其厚也。據說當年寫一部武俠小說可買一幢樓。

金杏枝、禹其民的言情,臥龍生、諸葛青雲、司馬翎的武俠,費蒙的黑社會,鄒郎的間諜等皆是那時代的產物(50年代肇始,60年代大放光明。一如太保幫派)。租書店林立,亦不自禁構成人們精神食糧的供應站,也形成70年代以來作家寫作文體、用字習尚或多或少之相互薰習。

60年代用字。有一詞,肉彈。謂電影明星夷光是肉彈,謂明星劉亮華是肉彈,又謂明星範麗是肉彈……究是何物?

60年代廣播。張天玉的鐵板快書是為舊國曲藝卻又有徐訏的現代大都會的洋風廣播劇《風蕭蕭》,更有譯自東洋的懸疑劇《怪指紋》;交相映輝。

「自助餐」,興起於60年代。可算均貧年代極講公共觀念下的一件產品。猶記60年代初,我被大人帶去襄陽路、懷寧街口一家叫「速簡餐廳」的店,是記憶中最早的甚具西洋原制自助餐館規模者。用大型鐵盤子(應是不鏽鋼合金,頗重),挖著方方圓圓的凹槽,分盛肉及菜。這種鐵盤子,相當可能最早是國外製的,如美軍也用,大型輪船上也用,繼而流入市面。臺灣的醫院,或也用。

60年代中期,所有學校的餐廳或附近開的,全以自助餐為標準的供飯形式,養活了不知多少學子。

自助餐,直到今日仍各處存在,並不式微,足見它這種平民化、社會普需化,其實頗適於臺灣。

髮型及音樂的年代氣氛

60年代,女孩子流行長發直披。不燙,常中分,下緣過肩。切齊,不打薄(70年代才流行打薄)。長發,是很持久的流行,但60年代是其託身最恆永的招牌歲月。小說家歐陽子在1967年出的一本短篇集子便叫《那長頭髮的女孩》。

音樂可以呈現那個年代的氣氛。

而60年代的音樂多的是funky氣氛,許多模擬走路的荒誕姿態,故有音樂像「Walk Right in」,像「These Boots Are Made for Walking」,也有像電影《哈泰利》中的配樂「Baby Elephant Walk」,當然也有「Sleepwalk」(雖是1959年之作,然58、59年實已是60年代之開端)。

相關焦點

  • 舒國治:臺北「地下市長」的傳奇人生
    總是一套松松垮垮的簡樸外衣,背雙肩包,腳蹬一雙運動鞋,走路大步流星,活脫脫是個放了暑假的高中生。這就是近來備受大陸讀者關注的舒國治,一個年逾花甲的高中生,一個青春期被無限延長的高中生。關於舒國治,若用最簡單的概括,即是閒人一個。不過就是這整日晃蕩不知所以的閒人,江湖人稱舒哥,是臺北城中與藝文界家喻戶曉的奇人。
  • 舒國治:吃,是直接決定 我該怎麼生活的問題
    臺灣:最隨性   說起臺灣的美食寫作者,很多讀者會想到舒國治,他被稱為文壇怪傑、專業閒人和美食文學家。關於美食的散文他有《臺北小吃札記》、《粗疏談吃》等膾炙人口的作品。知名主持人陳文茜曾這樣描述舒國治:「他的財富以千元臺幣計算,每次戶頭到了見底,只剩幾千元時,才提起筆,給自己增加一些零頭小錢。」陳文茜眼中的舒國治,是活在自娛自樂的世界。
  • 舒國治《理想的下午》‖做你自己,世界自然會供養你
    舒國治,一九五二年生於臺北,是六十年代在西洋電影與搖滾樂薰陶下成長的半城半鄉少年。一九八三至一九九零年,七年浪跡美國。時年他三十多歲,於而立之年選擇流浪,足見其任性之一斑。總之,舒國治是臺北城裡的奇人。有人稱他為「城市的晃悠者」,有人說他是在「優雅的浪遊」,但熟悉他的人都知道,這位自稱「門外漢」的作家是很有一些本事的。只是,他從七十年代開始寫作,卻只寫了四本書,所以人們搜集出其在報上刊登的文章剪報留存。
  • 可以讀書|城市的晃悠者,臺北奇人舒國治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通訊員 周易凱《流浪集 也及走路、喝茶與睡覺》作者:舒國治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舒國治祖籍浙江,生於臺灣,瘦高的身材,常著襯衫,更顯不經風催幾千年後的舒國治在他的《流浪集》中這樣寫到:便因熟睡,許多要緊事竟給睡過了頭,耽誤了。然世上又有哪一件事真那麼要緊呢?便就是要將之睡過頭。
  • 《臺北小吃札記》:巷口的那些人間煙火
    」舒國治算是慵懶派作家,他是一個閒不住的人,在不同的城市來回晃蕩。他的行文閒淡,雲淡風輕,帶著魏晉古風,又有著西洋態度,他的作品《理想的下午》就代表了他的人生態度,粗茶淡飯,行走人間。舒國治《臺北小吃札記》,就秉承著他的創作態度,作者常常帶著一種「張望」的態度去探訪街巷,發現有趣的小吃,由此產生探覓之樂。
  • 舒國治約你遊京都
    - 舒國治我們似乎總會這樣:對生活的地域太過熟悉時,常常湧起逃離窠臼的念頭。假以旅行的名義暫居別處,便成了名副其實的旅居者。旅居者如同「門外漢」,「門內漢」三句不離柴米油鹽,「門外漢」因從不把自己深陷門內而得以飄逸地賞玩。
  • 行走中的臺北美食記憶
    其實有很多事如果聽者有心不論重要與否都是不需要說三遍的比如說自10年前的那個秋天起,被稱為「臺北城裡的奇人」的舒國治先生本著「張望舊時風意的制吃景象」的初願,兜兜轉轉於臺北的大街小巷,搜羅起那些「一開數十年猶能保持水平」的風味小店。
  • 啃毛蟹and吃肉饅頭,臺灣小吃教主舒國治推薦11種臺北小吃攻略!
    說實話我不是什麼美食權威專家,而且口味這個東西,因人而異是很難評價,但是要在臺北找幾十家既有口碑,味道不差,能避開遊客,又交通方便的,還真不是難事兒。因為我有一本臺灣作家+美食家舒國治先生撰寫的美食寶貝書《臺北小吃札記》,被稱為「臺灣小吃教主」的他,幾乎掃盡了當地地道小吃,於是這一次,乾脆就按圖索驥,花三天兩夜來趟臺北美食之旅,敢說絕對不枉此行。
  • 國際博物館日:蜻蜓FM點亮成都、臺北、香港三地城市文化地圖
    當天,蜻蜓FM推出節日活動專題,在一系列的內容上線中,此前走紅網絡的《城市文化地圖》點亮成都、臺北以及香港三地,為推廣當地城市文化,傳播城市精神內涵再次做出嘗試,打造數字文旅新體驗。《城市文化地圖》是蜻蜓FM與高德地圖攜手推出的文旅融合節目。此前,節目已經上新了北京、杭州、上海等6個城市的文化地圖,總播放量達近百萬次,其中由知名演員王剛主講的北京專輯播放量達36.4萬次。
  • 用一日,感受臺北6個鮮為人知的有趣處
    廈門街牯嶺街:臺北文學城南舊事1895至1945年,臺北都市計劃的擴張版圖逐漸往城南發展,牯嶺街廈門街一帶由此興建了許多官舍。這些早期建築多為木結構,雖應臺北盆地夏日高溫溼度高的自然環境改善了建築工法,仍不敵歲月凋零。
  • 黃金歲月的集體記憶:再現20世紀50-60年代的臺灣
    臺灣臺北--(美國商業資訊)--臺灣「文化部」臺灣文化記憶庫和數字增值應用項目旨在實現博物館藏和本地知識的數位化。它還設立了一個公共許可機制,以加速公眾的文化輸入和輸出。 此新聞稿包含多媒體內容。 例如,在20世紀50至60年代的臺灣,動物園是供人們休閒娛樂的一個重要場所,臺北動物園已經成為臺灣不同世代人們的集體記憶。通過這些老照片,參觀者可以了解到一些非常有趣的事實。 例如,臺北動物園第一個動物明星其實並不是大象林旺,而是大象瑪小姐;獅子跳火圈是當時最受歡迎的表演;臺北動物園原址位於圓山。
  • 七十年代初期臺灣,彼時的臺北市街景
    【臺灣臺北,街邊的日本電器廣告牌。】1930年代,冰箱等逐漸進入日本家庭;亦出現了很多家電生產企業。【臺灣臺北,騎自行車的當地導遊。】史料記載,臺北原為凱達格蘭人(平埔族)駐地;明朝初期,有漢人至此。【臺灣臺北,大型商業娛樂中心。】
  • 不止誠品,臺北小眾書店巡禮
    溫馨的實木地板、優雅的店內陳設、豐富的中外文圖書與終日繚繞的古典音樂,這就是獨特的「誠品印象」。作為16年歷史的書店「誠品」,它已毋庸置疑地成為一處臺北文化地標。如果你初來臺北,一定要去看看敦化南路的誠品總店,24小時不打烊,是每一個讀書人鍾情的理想之谷。如果你不喜歡大眾的書店又想多多感受臺北的書香,下面的這些書店,說不定合你胃口。
  • 「Hi往事」韓湘寧:我們60年代的年輕人
    為什麼臺灣會有60年代的美術革命?因為中國從宋代山水、花鳥的高峰之後,幾乎沒有太大的變化。但是西方工業革命之後,他們的社會、政治、生活形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常常說20世紀是最多元的一個世紀,這100年的變化比以前任何一個世紀的變化都多。到了60年代,各個方面都已趨成熟,這是最輝煌的時期,我們的幸運就在於在對的地方得以進行自由創作。
  • 20世紀50、60年代的臺灣,與我們想像的有點不一樣
    1952年,臺北。 1957-1958年間,一位叫湯姆·瓊斯美國大兵在駐守臺灣的期間拍攝了臺北大片農田、街道等等當時臺灣面貌。 1952年,臺北街頭。
  • 臺北市,愛你的容顏
    臺北清真寺臺北清真寺是伊斯蘭教於臺灣最著名且重要的禮拜場所。清真寺落成於1960年4月13日,由臺灣與沙烏地阿拉伯共同籌募興建,設計建築者為知名建築師楊卓成先生。建築本身獨具特色,面對大安森林公園,地處宗教中心,景觀宜人,建構巍峨,是臺北市重要文化觀光景點之一。
  • 一條觀看臺北的最佳公交車路線——235路
    ○舒國治 看臺北,最好的,是步行。但不可能每個地方都步行。再就是搭計程車。我常先至外地賓客下榻的旅店接了他們,坐上一輛計程車,先去圓山飯店,囑司機停五分鐘,領賓客進大廳參觀、攝影,再登二樓看牆上老照片以稍悉圓山飯店歷史。再上車,沿中山北路向南行,左右指指點點,何處是大同公司,何處是國賓大飯店,何處是臺北光點。
  • 臺北必吃的15家美食
    臺北美食太多啦,每天吃上四五頓稀疏平常。從海鮮到夜市,選擇廣泛,想吃什麼都有。
  • 外國攝影師鏡頭下的臺北市,七十年代末的生活
    【華視(CTS)電視節目錄製現場】華視成立於七十年代初期;是由教育機構、企業界人士等共同投資設立的電視公司。    【臺北西門站地區街拍】臺鐵西門車站建於日治中期,五十年代重新整建。    【臺北遠東百貨附近的街景】六十年代後期,遠東(紡織)公司在臺北永綏路開辦了遠東(百貨)公司;後發展成為連鎖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