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1940年代戰爭結束及遷徙來臺直到今日工商有成已顯富象,此50年間,60年代具有承上接下的中段意義。
作者:舒國治,作家。著有《理想的下午》《門外漢的京都》《流浪集》《臺北小吃札記》等。
1960年代的電影海報
那個年代的電影和西洋歌
是電影極度受人渴求的年代。人在影院中雀躍、忘我、編織自己夢想。是《梁山伯與祝英臺》(1963)令全民哭溼手帕,並反覆去看。戀愛之劇情固然扣人,最大的力道或在於黃梅調這一甚富旋律性之音樂將不論外省本省、南方北方各地鄉民盡皆擊潰;乃它沒有梆子、皮黃、秦腔、亂彈等調之地方性或高古性所具的隔閡。
這半南不北、又南又北的黃梅調,便將人朦朧的寄其故國之思。它像是「中國」的隱隱概念,恰可在這小島各地南南北北齊聚之人心中產生洶湧震動。倘在大陸這片大地上便不可能。
是西洋熱門歌曲「Say Yes My Boy」莫名其妙的風靡全臺。所有的十來歲小孩全覺得它好聽。而唱者你今日要在搖滾史料上找尋其生平,完全找不到。她叫Amy Jackson,名不見經傳,似是一個美亞混血兒。她在唱片上的主歌原是「Crying in the Chapel」這首連貓王也常唱的名曲,卻不料另一首「Say Yes My boy」竟讓全亞洲街巷爭頌。何也?當是它詞意簡單,曲調明短,令非英語國家的人可像童謠般地朗唱。
《梁山伯與祝英臺》(1963)令全民哭溼手帕
困窘年代,孩子專注於球場
60年代的孩子,沒有風姿動人的娛樂式運動,如今日的溜滑板、滑翔翼或mountain bike(或外國的衝浪、滑雪、賽車);只有發散精力、稍以講求技巧為快樂並帶些輸贏競爭的運動,如籃球、桌球等。至於極富動人風姿卻少揮汗費力的撞球,則幾乎先天上被視為邪惡、不規矩。
乃因當時貧窮,人極習於競爭,太多的遊戲及運動皆不自禁地涉及輸贏之賭。小孩子打圓牌、彈珠,投籃繡滿堂紅賭冰水,終至打彈子必涉打網子。
困窘年代遊戲及運動的材料少,致使人專注於球場上的時間長,這也是幼年時缺少玩具文化而致少年後如此。百無聊賴,手插口袋,三朋四伴,狐群狗黨,終弄成混「太保」,尋事惹非。其實有太多人只是boys just want to have fun,尋開心而已。
太保現象,一般言,常是戰後症候群。義大利、美國亦如此。戰後憤恨鬥狠猶未消的父親,生養下的孩子,桀驁不馴者本多,而父親失神落魄,常也沒心思細加調教,只能在怒時強加鞭打;大人愈打,孩子愈倔,劍拔弩張,便跑出家門,做了太保。
60年代臺北松山機場一對夫婦送兒子出國留學。
交際花成為一種特有階層
五六十年代的交際花(或近於義大利的「阿姨」)。她們在大江南北的重重遷徙之後,來到一個新的城市。因為某些原因,沒能寄身在一個良人身旁、一個家庭之中、三兩個兒女的負擔裡,終於,成為一種特有階層。
她若很見過一些世面,很接受過一些新式教育,很能有一些吐屬,甚至還頗有幾分姿色、自我顧盼又頗相得,更甚至她的心性開放、頗好人群熱鬧,那麼她實可以成為某種環境中相當施展得開的一位角色。
她不需長得像明星張仲文,也不必像白光她們將情態施放得太過;然40年代的水土與人情質素卻使所有的她們原本即具備熱烈豐潤的感情,但看她吐露在哪裡罷了。
她的旗袍的上襟,可以被她塞入一條手絹。她的頭髮,可以分得很有角度,發尾或許燙過,使之頗形波韻,或還別出心裁的別上一個髮夾。
若她看過不少40年代歐美電影中婦女吸菸動作,又引以為媚,也許她也能抽上幾根。要不,她也很嫻熟於幫周遭的男士遞煙燃火。乃她的才氣常包括很可體貼地款待客人朋友。
「整形醫院」初興於60年代。乃歷經40、50年代的清苦無色的慘澹歲月,人們稍見了一些享樂的曙光(彩色片、小型工商,fashion也開始迷你裙、雞窩頭的奔放),也有膽子愛美了。更主要的是,投入此業未必需要高難複雜醫術,許多下了公務的軍醫,甚而密醫也有了新增的業務。再就是,臺灣社會一徑存在的浮華(有人草率第形容為「笑貧不笑娼」云云)及各方人眾聚合下(閩南舊習、日據遺風、外省攜入)自然激蕩之風塵文化,更助長之。
「磚頭小說」和自助餐
是「磚頭小說」(言情、黑社會、間諜、武俠)稱得上產業化的年代。磚頭,言其厚也。據說當年寫一部武俠小說可買一幢樓。
金杏枝、禹其民的言情,臥龍生、諸葛青雲、司馬翎的武俠,費蒙的黑社會,鄒郎的間諜等皆是那時代的產物(50年代肇始,60年代大放光明。一如太保幫派)。租書店林立,亦不自禁構成人們精神食糧的供應站,也形成70年代以來作家寫作文體、用字習尚或多或少之相互薰習。
60年代用字。有一詞,肉彈。謂電影明星夷光是肉彈,謂明星劉亮華是肉彈,又謂明星範麗是肉彈……究是何物?
60年代廣播。張天玉的鐵板快書是為舊國曲藝卻又有徐訏的現代大都會的洋風廣播劇《風蕭蕭》,更有譯自東洋的懸疑劇《怪指紋》;交相映輝。
「自助餐」,興起於60年代。可算均貧年代極講公共觀念下的一件產品。猶記60年代初,我被大人帶去襄陽路、懷寧街口一家叫「速簡餐廳」的店,是記憶中最早的甚具西洋原制自助餐館規模者。用大型鐵盤子(應是不鏽鋼合金,頗重),挖著方方圓圓的凹槽,分盛肉及菜。這種鐵盤子,相當可能最早是國外製的,如美軍也用,大型輪船上也用,繼而流入市面。臺灣的醫院,或也用。
60年代中期,所有學校的餐廳或附近開的,全以自助餐為標準的供飯形式,養活了不知多少學子。
自助餐,直到今日仍各處存在,並不式微,足見它這種平民化、社會普需化,其實頗適於臺灣。
髮型及音樂的年代氣氛
60年代,女孩子流行長發直披。不燙,常中分,下緣過肩。切齊,不打薄(70年代才流行打薄)。長發,是很持久的流行,但60年代是其託身最恆永的招牌歲月。小說家歐陽子在1967年出的一本短篇集子便叫《那長頭髮的女孩》。
音樂可以呈現那個年代的氣氛。
而60年代的音樂多的是funky氣氛,許多模擬走路的荒誕姿態,故有音樂像「Walk Right in」,像「These Boots Are Made for Walking」,也有像電影《哈泰利》中的配樂「Baby Elephant Walk」,當然也有「Sleepwalk」(雖是1959年之作,然58、59年實已是60年代之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