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 博特羅的「哥倫比亞時間」

2021-02-19 三聯生活周刊

博特羅(Fernando Botelo)和我們每個人合影,看起來都是很嚴肅的樣子,但在採訪過程中,老先生其實總是喜歡來一點小自嘲,流露出他自己所說的濃重的「拉美特性」。

這位哥倫比亞「最偉大的畫家」,也是目前還在世的不多的幾個世界級繪畫大師。他那些美妙的「胖子」,既是藝術史所喜愛的,也是時尚男女所追逐的。


哥倫比亞藝術家博特羅

這次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辦個展《博特羅在中國》,博特羅帶來了一個大家族:夫人,兩個兒子,幾個孫輩。他的長房孫子菲利普(Felipe)說,爺爺這次是想把北京作為他們家族聚會的地點,所以把家庭成員從各地招呼過來,「我們也很久沒有這樣熱鬧地聚在一起了」。

《我的麥德林臥室,梵谷作品再創作》(My room in Medelin,after Van Gogh,2011)

老先生打開房門,站在門口迎接我們。他的孫子快步上前,恭敬地握住爺爺的手問候早安。博特羅的笑容,既慈祥又威儀,讓人想起拉美小說裡那些終生權威的一家之長:偏居小鎮,預言一切,不動聲色地掌控著全局。

博特羅確實出生在哥倫比亞麥德林城(Medelin)的一個小鎮,但他早已經把家和工作室安放在了紐約、巴黎、柏林和老家的各個地方。現在的大部分時間,他住摩納哥,靠近法國南部的有錢人的度假勝地。

「年邁的時候能住在法國南部是很多法國人的夢想,雖然我是哥倫比亞人,也喜歡那裡。」博特羅自嘲了一下。

《拖拽》(The Dragging,1987)

摩納哥大公雷尼埃三世還在的時候,給他在海邊修建了一個工作室,送給他,說:「你就在這兒畫畫吧!」

然而他從來沒有畫過大公的領地和風景。畫裡仍然是他遙遠的哥倫比亞,還有家鄉記憶留給他的那些胖人兒。「我在紐約呆了15年,但是我不會畫美國的;我現在來中國,也不會畫中國。我的繪畫不會被所在環境影響。只要帶著頭腦,在哪裡旅行都一樣。」

博特羅說,生命中的前20年對一個人的影響至關重要。所以不管住在哪兒,他永遠是哥倫比亞人。他從來沒有懷疑過這個問題。

《山間漫步》(A walk in the hills,1977)

我請他描述一下,他在自述中所反覆強調的「拉美特性」到底是什麼?老先生先是很嚴肅地說,「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拉美特性是反『文明』的。在歐洲什麼都是井井有條的,人與人之間有距離感,感覺是端著的。拉美人沒有那麼多規矩,所有人都自由奔放,充滿想像力,活得有趣,給人以親近感。人們通過音樂、派對交流。」

接下來,他又逗樂:「在巴黎參加一個派對,你會特別無聊,因為裡面的人太規矩了。在巴黎,說7點就是7點,在哥倫比亞,7點的聚會9點來也沒問題,這就是『哥倫比亞時間』」。

《槓邊舞者》,(Dancing at the barre,2001)

不過他認為自己的那些「胖家族」,雖然出離於現實,和馬爾克斯的魔幻現實主義還是大不一樣。「他那個太魔幻了,人可以跟著蝴蝶飛。我的作品還是通過風格來塑造的一種現實……在我的繪畫裡可以看到不尋常的事物,但不會是不可能的事物。」

很多人好奇他畫作中的人物在家鄉是否有原型,或者記憶裡的原型,或者身邊的原型。有個朋友就很想讓我問問他夫人長得什麼樣子,因為他畫裡的女性都那麼體積龐大。其實,隨他而來的夫人身材很好,是一位希臘裔女藝術家,他的第三任妻子。

《浴室》(The Bath,1989)

「我在韓國展覽時,有人寫信問我,為什麼《街》裡面這位婦女是白色皮膚,但她牽著的孩子卻是咖啡色皮膚呢?觀眾自己想像了很多背景故事,比如這個孩子是不被認可的(unrecognized)。其實我沒有這個意思,只是出於色彩平衡的考量,是為了呼應畫面上方的另一張咖啡膚色的臉部,所以畫了一個大人一個小孩。」


《橙子》(Oranges,2008)

觀眾總是想多了。

我們談到他繪畫中的「體積」(volume),這是他喜歡強調的一個博特羅式的繪畫語法。我們也談到他畫面裡那種異常強悍的色彩。博特羅生於1932年,在他少年時學習繪畫時,影響了整個拉美現代藝術的墨西哥壁畫運動尚有餘溫。我問他,是否受到過墨西哥藝術家迭戈·裡維拉的影響?博特羅說,裡維拉只是壁畫運動的領導者之一,而且裡維拉其實是借鑑了許多義大利和巴黎現代藝術的。


《柔術演員》(The Contortionist)

「當時很多人對巴黎很痴迷,儘管很多人根本沒有去過巴黎,我也不知道為什麼他們如此痴迷。他們會從畫巴黎題材逐漸轉移到本土題材。但是我年輕的時候從哥倫比亞直接去了義大利學習,看過那些原生的壁畫,所以再去墨西哥的時候,裡維拉那些壁畫就不會很吸引我了。更打動我的是哥倫比亞原住民的那些有土風的工藝品畫作。那些畫作本來是用作謝恩奉獻物(ex-votos)的,比如一場大病奇蹟般的治好了,他們就會請畫師畫一幅小畫,放在教堂裡面,去紀念這個奇蹟。那些畫作的顏色都很有戲劇性,誇張,極其富有想像。那些畫對我的啟發更大,那是一種原始的、原創的而非模仿的作品。」

《鬥牛士》(Bullfighter,2002)

他嘲笑大家都想去巴黎,但他說,自己青年時代也去了巴黎,然後又去了義大利的佛羅倫斯,開始發展他所說的「體積」藝術。在博特羅的身後,可以看到畢卡索、安德烈亞·曼特尼亞(Andrea Mantegna)、保羅·烏切洛(Paolo Uccello)的影響。「皮耶羅·德拉·弗朗西斯卡(Piero Della Francesca)是我最愛的藝術家。雖然表現現實,又超越現實。」

然後是20世紀60年代在紐約,他坐了9年冷板凳。「我就像一個得了麻風病的人一樣,沒人敢碰我。」因為在抽象表現主義、激浪派和波普主義的浪潮之下,所有人都朝向未來,沒有人願意關注這樣一個來自拉美小城又執拗地堅持繪畫具象並聲稱自己在連接文藝復興傳統的年輕人。直到1969年,他終於有兩幅作品得到了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藝術總監的興趣:《12歲的蒙娜麗莎》(Mona Lisa Age 12),以及《總統家庭》(Presidential Family)。命運改變只在一瞬。

《總統及其部長》(The president and his ministers,2011)

「有一天,有個朋友在街上攔住我,要用一輛汽車換我父親一幅畫。那個時候我就感覺到,我父親真的是大畫家了。」博特羅的小兒子胡安·卡洛斯-博特羅跟我說。當時他父母已經分居(指博特羅和第二任妻子),每周他可以見到父親一次,而他父親窮到只能帶他去免費的公園或公墓裡去玩,那種感覺既奇怪又奇妙。

卡洛斯說,很長一段時間,他父親的小房間裡都只有一樣家具,就是一把畫畫時坐的椅子。他後來離開了那個地方,也忘記了那把椅子。很多年以後,一位當時保存了那把椅子的一位老朋友把它送回給了他父親。「已經很老舊,上面全是油漆,但現在我父親在紐約的話,還習慣坐在它上面,看看自己剛完成的畫。我一直認為這是我父親紀念那段艱難舊時光的一種方式。」

這是所有成功後的大師都應該有的一種聽來美妙的小故事。


《樂師》(Musicians)

(圖片「博特羅在中國」授權提供。完整報導將在下周《三聯生活周刊》刊出。感謝實習記者王紫禕整理錄音。)

⊙ 本文版權歸《三聯生活周刊》所有,請勿轉載,侵權必究。

長按二維碼 即關注

相關焦點

  • 騎自行車探索哥倫比亞麥德林
    對於哥倫比亞人來說,這是一個悲傷,團聚,記憶和制定避免未來暴力的策略的地方。近年來,這座城市經歷了非凡的變革,它產生了持久的影響。華金·安東尼奧·烏裡韋植物園麥德林植物園以哥倫比亞博物學家兼作家華金·安東尼奧·烏裡韋(JoaquínAntonio Uribe)的名字命名,佔地14公頃,擁有1000多種植物。
  • 茶與咖啡:中國和哥倫比亞的相遇
    因為哥倫比亞的歷史很短,從西班牙的統治中獨立出來不到200年的時間。在殖民時期,哥倫比亞的目光一直追隨著西班牙,獨立之後則轉向美國,始終認為外國的月亮更圓。這和我認識的亞洲朋友非常不同,亞洲人向西方學習,但是始終對自己的文化和傳統非常自豪。我選擇去中國生活因為我一直相信延續了數千年的中國文明對日本、韓國等國都有深遠的影響。
  • 現代毒品戰爭的起源(五):哥倫比亞之戰(下)
    殘餘的麥德林地區的販毒團體或者重新聯合,或者轉而加入了哥倫比亞另外的兩個集團:卡利集團和北方卡特爾。卡利集團在埃斯科巴死後迅速上位,不僅擴大了其紐約的販毒市場,還趁機奪取了麥德林集團的邁阿密市場,並開闢了歐洲和日本市場,成為新的哥倫比亞最大販毒集團。
  • 肉體藝術 | 有一種美,叫「豐乳肥臀」......
    作為一個隨時可以引發爭論的藝術主題,肉體藝術一直延續了好幾個世紀,幾乎出現在每一個重要的藝術變動時期,從古典主義、文藝復興到近現代……以下給大家介紹幾個獨特類別的,喜歡豐乳肥臀的藝術家,來看看他們是如何呈現肉體的藝術~提香·韋切利奧
  • 哥倫比亞大學的藝術管理,好不好?
    與NYU的藝術管理最大的不同是哥大藝術管理沒有將視覺藝術管理與表演藝術管理分開教學,學生同時接受這兩個方向的藝術管理教育與實踐,並涉及跨學科、服務類和政府性質的管理教學。ARAD課程從專業涵蓋面來看,哥大藝術管理專業會比NYU藝術管理更全面一些,學習內容更豐富多樣一些,畢業後的就業方向也更廣泛一些。
  • 哥倫比亞大學有哪些熱門專業?
    哥倫比亞大學熱門專業有化學、土木工程學、計算機科學、電氣工程學、環境科學、材料科學、數學、力學工程、物理學、人類學、藝術/美術、藝術史、亞洲/東方研究、經濟學、英語、歐洲研究、法語、地質學、計算機科學、環境科學、材料科學、數學、力學工程。
  • 鳳凰涅盤——法國奧古特拍行攜全球當代藝術大師佳作強勢回歸
    王維 雅昌藝術網新冠疫情以颶風之勢席捲全球,眼看2020年的前半年即將過去,藝術市場幾乎以交白卷的結果鳴金收兵之際,法國Aguttes奧古特拍行在經過55天的全國隔離後,於5月29日強勢回歸,推出「戰後到今日,當代藝術」專場拍賣。
  • 星巴克手衝哥倫比亞豆 哥倫比亞大樹莊園玫瑰谷厭氧酵素水洗咖啡
    包裝元素解讀:1,方形線條圖案來源於當地充滿民族風情的織布藝術圖案2,層疊密布的樹葉代表了安第斯山脈植被類型複雜多樣3,標誌性的圖騰鳥則是指代安第斯神鷹(夥伴推斷),象徵著自由飛翔與環境保育;它是玻利維亞、智利、哥倫比亞和厄瓜多等國的國鳥
  • 哥倫比亞精品咖啡豆 哥倫比亞咖啡豆風味 哥倫比亞咖啡豆處理法
    此區為群山環繞的山丘地,栽植海拔在1500米以上,哥倫比亞境內最重要河流會合於此,帶來相當豐富的水資源及水氣。不同於普遍對哥倫比亞咖啡平衡醇順的印象,許多小農微批次生產的哥倫精品其實是很有產區風味特色的。
  • 備受推崇的哥倫比亞大學到底是什麼樣的?
    在歷年世界大學排名和美國大學排名中,哥倫比亞大學一直位居前列,是所有學子心中夢想的學習殿堂,那麼備受推崇的哥倫比亞大學到底是什麼樣的?接下來小編為你詳細介紹。哥倫比亞的特色之一在於它地處紐約。在哥倫比亞,你可以和華爾街的銀行家暢談世界金融局勢,在這個全國的文化,金融中心,你可以在讀書的過程中找到適合自己發展的機會。特色之二在於它的community, 哥倫比亞的學生有很多休閒的好去處:大的內草坪,小餐館,方便的購物商場,快樂的時光晚會;當然還有一年一度最熱鬧的Spring ball, 就是MBA自己組織的晚會。
  • 日加滿X哥倫比亞:表裡如一,帥氣到底
    哥倫比亞,源自於1938年的美國波特蘭。從一家售賣雨衣、雨帽的鄰家店鋪起家,哥倫比亞堅持研發獨家科技,拓寬產品線路,以匠心打造頂級品質。 其實何止是這次的雙十一聯名,搜索網上公開資料不難發現,有著十幾年「資歷」的老牌「國貨」日加滿,近幾年的廣告營銷已經從大規模線下鋪陳轉移到了線上新媒體渠道:和朱一旦的聯合推廣、冠名國潮音樂節、抖音大號醉鵝娘小劇場演繹、街頭塗鴉藝術噴繪
  • ...當地時間11月24日的一份聲明中指出,哥倫比亞總統伊萬·杜克新...
    2020-11-25 07:52:49來源:FX168 【哥倫比亞第一夫人確診新冠肺炎】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11月24日報導,哥倫比亞第一夫人瑪麗亞·朱莉安娜·魯伊斯的新冠病毒檢測呈陽性。
  • 疫情下的哥倫比亞
    近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哥倫比亞長途汽車大批線路調整運營班次及時間。↑這是3月24日在哥倫比亞波哥大長途汽車總站拍攝的一名戴口罩的小販。↑3月24日,在哥倫比亞波哥大長途汽車總站,工作人員引導旅客。↑這是3月24日在哥倫比亞波哥大長途汽車總站拍攝的一名佩戴口罩的旅客。↑這是3月24日在哥倫比亞波哥大長途汽車總站拍攝的戴口罩的旅客。↑3月24日,在哥倫比亞波哥大長途汽車總站,工作人員測量旅客體溫。
  • 在哥倫比亞毒梟眼裡,女人只是一個完美玩具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哥倫比亞毒梟和販毒集團非常活躍,在那段時間裡,由毒品貿易而引發的一系列政治貪腐和血腥事件,是哥倫比亞人民心上一塊難以癒合的傷疤。而近年來美劇《毒梟》對哥倫比亞販毒集團的浪漫化和傳記式演繹,則又一次將毒品問題擺在了全世界觀眾的面前,使其成為這個國家一塊撕不掉的標籤。
  • 哥倫比亞大學的獨特在哪裡?且聽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吳軍博士分享
    今天介紹哥倫比亞大學,簡稱「哥大」。紐約是前衛藝術和時尚之都,因此學習藝術和時尚的年輕人很多都千裡迢迢跑到紐約。最後,作為百老匯、紐約愛樂交響樂團和大都會歌劇院的所在地,紐約的藝術氛圍非常濃厚,它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和現代藝術博物館也是世界聞名的。在哥大學習,應該去哪些地方陶冶性情,培養自己的審美和藝術欣賞水平。
  • 星巴克哥倫比亞咖啡豆
    ▲▲▲點擊關注|友人A用心說請花些時間其二:1808年,一名牧師從法屬安的列斯經委內瑞拉將咖啡豆首次引入哥倫比亞。其中一種是哥倫比亞的第一批咖啡種子是通過聖坦德省由委內瑞拉入境的。其三:關於哥倫比亞咖啡種植的最早記錄出現於西班牙傳教士Jose Gumilla的名為「The Illustrated Orinoca」的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