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媛媽育兒日記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經濟水平的提高表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家平時出門就會發現,每到放學時,校門裡奔湧而出的學生們發育越來越好了。
無論男生女生,身高都比我們小時候更優越,其中也不乏體重超標的小胖子。
比如鄰居家孩子,才剛上初一,個頭就已經1米8了,而且他還不是班上最高的。
這可不是觀察偏差,事實上就統計數據而言,我國孩子們的身高較以前也有了很大飛躍。
前不久,柳葉刀雜誌上發布一篇新研究,數據顯示中國19歲男女的平均身高已經超過日本、韓國,成為東亞第一,男生平均身高為175.7釐米,女生身高為162.5釐米(韓國為163.2cm)。
在過去的這30多年裡,中國男性成了全世界身高增長最快的群體之一,比35年前增長了將近9釐米;中國女性的身高增幅,則排名第三。
消息一出引來大量網友關注和評論,其中不少自嘲給國家拖後腿了,這個數據你達標了嗎?
一直以來,受人種限制,亞洲人在全球範圍內屬於較矮的群體,不過拿同是黃種人的日本和韓國做比較還是比較公正的。
1957年到1972年間,日本男性的平均身高位列亞洲榜首,不過現在已經被中國反超了。
為什麼我家孩子沒有到達標準身高?
看到這樣的數據,家長們也是幾家歡喜幾家愁,沒有達到平均身高的孩子究竟差在哪了?
孩子的身高70%由遺傳決定,剩下30%靠打拼,即外界環境因素。
根據孩子的身高預測公式計算,能否利用好外界環境因素,會給孩子帶來10釐米左右的身高誤差。
因此,除了本身受基因限制的孩子之外,還有很多孩子沒能達到理想中的遺傳身高。
孩子長高依賴哪些因素?
1、飲食營養
讓中國孩子越來越高的一大因素,就是生活條件的提高,90後和00後在物質方面得到了更多保障,日常飲食結構也更加均衡多元。
尤其是鈣質和維生素的攝入,比七八十年代要好很多,這是為骨骼發育提供助力的重要營養素。
除此之外,全國開展的各種豆漿計劃、牛奶計劃,以及學校每天為孩子提供一顆雞蛋,都在這方面提供了不少幫助。
小貼士:
家長首先要認清的一點誤區是,孩子吃飽了並不等於吃得好。
因此,生活中才會有那麼多孩子明明每頓吃得很多卻營養不良,又或者到了青春期只往橫向發展,而不縱向長高。
每天大魚大肉,攝入的營養較為單一,同時吃得太油膩也會影響孩子對其他營養素的吸收。
想在營養方面給孩子更全面的照料,最主要的是做好搭配,以下這張表格可作為參考。
2、睡眠質量和時長
從90後開始有了「減負」一詞,實在是學業任務太繁重,導致孩子的課餘時間大部分被作業佔據,睡眠時間只能往後移。
眾所周知,生長激素的分泌高峰期兩個都在夜間,要想充分利用,在10點前上床睡覺、7點後再起床是最好的。
當然,大部分孩子都做不到,不過沒關係,在時長達不到標準的情況下,想辦法提升睡眠質量也可以。
睡前兩小時就開始製造安靜平和的氛圍,且不要讓孩子接觸太過興奮的東西,例如電子產品和遊戲。
提高寫作業的效率,差不多完成時開始進行睡前儀式,比如泡腳、洗熱水澡、喝杯熱牛奶、聽音樂等等。
除此之外,房間的光線、溫度和溼度,最好都營造在令人感到舒適的範圍,這都是需要父母日常注意的細節。
3、合理運動
最近這些年,關於孩子身體素質這方面是越來越重視了,體育已經成了中小學生的必考項目。
遙想80 、90後的體育課,當時不是變成自習,就是各科老師的必爭之地,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也算是一種進步。
隨著考試分數的要求提高,現在小區裡也隨處可見孩子們運動的影子,比如廣場上跳繩。
孩子運動時全身的新陳代謝會加快,從而刺激長骨底端,對身高發育很有幫助。
但運動一定要合理,循序漸進,從孩子能接受的做起,否則不僅達不到長高的目的,還可能導致肌肉或骨骼受傷。
5歲以下的孩子建議玩皮球、慢跑,5歲以上再慢慢接觸打羽毛球、跳遠、跳繩、打籃球這類難度和運動量更大的活動。
除此之外,一定要抓住孩子各個時期的長高黃金期,比如每年的春季。青春期是最後的衝刺階段,一定要多管齊下,幫孩子儘量往上再躥幾釐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