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自動駕駛離我們越來越近,有一個行業也因此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那就是農業。如果有一天你看到田間地頭,拖拉機、播種機、噴霧機這些大塊頭的駕駛室裡沒有人,周圍也沒人,卻能自己啟動,開進田地,沒日沒夜自己幹活,再自己回到停車庫,你千萬不要感到驚訝,這樣的「無人農場」正在變成現實。
歷時19年,無人農場終成現實!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央視財經《經濟半小時》欄目視頻
在華南農業大學增城教學科研基地,一輛無人拖拉機自動開出停機庫,沿著事先設定好的路線,過田坎、下田地、旋耕作業,全程自動化操作,路線誤差不超過3釐米。
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南農業大學教授羅錫文告訴《經濟半小時》記者,這14畝地使用無人駕駛拖拉機,40分鐘左右就完成了播種,這個效率是人工的100倍以上。
在油菜地裡,一臺臂展達12米寬的無人駕駛噴霧機正在噴水、施肥,一個小時,至少覆蓋30畝,效率是人工作業的30倍以上。
12月初,無人駕駛收割機可以收割水稻了。從旋耕、播種到施肥、澆水,農業種植最基礎、最重要的四大環節,全部由無人駕駛設備完成。華南農業大學的這片28畝的試驗田今年第一年用於無人農場作業,生長3個多月的水稻已經成熟,顆粒飽滿,畝產達到558.6公斤,遠遠高於今年廣東晚稻401.3公斤的平均畝產量。
羅錫文是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南農業大學教授,也是智能化無人農場的牽頭人。從小生長在湖南株洲小山村裡的羅錫文太了解農民的辛苦,他一直夢想讓機器代替人工幹活,這個童年夢想,伴隨羅錫文一路從農村走進城市,從大學校園又走回田間地頭。
羅錫文告訴記者,無人農場早在2001年就開始試驗,至今已經十九年。起初進展十分緩慢。直到2014年開始,國家通信信息、大數據、北鬥衛星等高新科技技術和設備進步飛速,無人農場也從試驗階段慢慢變成現實。
在實際操作時,羅錫文團隊還在無人駕駛拖拉機左前輪旁邊安裝了角度傳感器,每隔100毫秒,會調整一次它的角度位置,這樣,頭上北鬥定位,腳下傳感器微調,無人拖拉機就可以走直線了。
與旱地操作相比,無人駕駛插秧機在水稻田裡的側滑更是一個難題。因為水稻田高低不平,無人駕駛插秧機一走動,很容易前後俯仰、左右傾斜,很難保證插秧時走直線,他們安裝的側滑估計補償器很好地解決了這個難題。
經過近二十年的探索,無人農場正在改變著很多人對種地的原有印象。現在無人農場已經在廣東、新疆等十餘個省區市逐步推廣運用,更高效率的無人駕駛設備還在不斷研發。
羅錫文團隊最新推出的無人駕駛收割機,一臺忙著收割,一臺在旁邊機耕道上等待,需要時就過去運糧卸糧。就這樣,耕、種、管、收4個環節,全程114天全部完成了。
羅錫文說,自己做了一輩子農業,眼看著農村人口不斷減少,青壯年勞動力進城務工,村子裡只剩下老人、婦女和兒童。農村勞動力不足,甚至一度讓種地成了難題。但不管科技發展如何,吃飯始終很重要,這催生了無人農場時代的到來。
魚菜共生,這個市場蘊含千億商機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央視財經《經濟半小時》欄目視頻
山東省臨沂市依汶鎮朱家裡莊最近有了新鮮事兒,村裡新建的魚菜共生大棚讓村民們感到不可思議。
這個大棚裡的養魚池和旁邊鵝卵石裡長出的蔬菜,就是讓當地村民疑惑的魚菜共生模式。那這魚池裡的魚怎麼養?鵝卵石地又怎麼種菜呢?
魚菜共生通俗地說,就是養魚池排出含有魚糞便的汙水,經過分解後,裡面的營養成分被蔬菜吸收,剩下的汙水經過鵝卵石過濾淨化再回到魚池。
魚菜共生全過程實現了養魚不換水,種菜不施肥,而且是零土壤、零化肥、零農藥、零營養液、零排放和零激素。
它比傳統魚塘裡養魚節水90%,比普通蔬菜大棚節約土地80%。可以做到傳統農業種植蔬菜5倍的產能,傳統養殖10倍的產能。
魚吃飽喝足,排出糞便後,魚池的排水管道將含有糞便的汙水,排到旁邊種菜的鵝卵石種植床上。在蚯蚓和周邊天然真菌的作用下,分解出的營養成分,最終被蔬菜吸收。
記者看到,魚菜共生環境下,蔬菜的根系發達、健壯,根須也比普通蔬菜顏色更白。
由於魚菜共生,這些蔬菜使用粘蟲板和生物農藥來防治病蟲害。
當蔬菜從鵝卵石縫裡吸收營養後,剩下的汙水,經過鵝卵石的層層過濾淨化,在動力回收系統作用下,又回收到魚池繼續循環使用。一次排水回收循環過程,僅需7分鐘就完成;不僅如此,養魚種菜的各個生長環節,都用上了數據分析、全鏈條追蹤和人工智慧服務。目前,這套魚菜共生產業化落地技術,已獲得30多項國家專利技術。
現在魚菜共生最早落地的天津基地,已經接到不少訂單,正在進行訂製化生產,山東臨沂也已經落地。
中共沂南縣依汶鎮黨委書記 姜春曉
魚菜共生技術的產業化,也正在吸引一些投資人的目光。蠻石資本合伙人陳俊元介紹,像一些烤魚或者是火鍋魚等,這個市場大概有3000億到4000億的市場規模,如果按照各供應鏈測算,魚的成本可能佔到30%-40%,大概有1000億到1500億的市場規模。
蠻石資本合伙人 陳俊元
【半小時觀察】以智能為本 未來農業正走近現實無人農場,魚菜共生,曾經最辛苦的農村似乎正在變成現實版的桃花源。進入21世紀,「誰來種地?怎樣種地」是現代農村面臨的最重要的兩個問題。近日,農業農村部印發《數字農業農村發展規劃(2019-2025年)》提出,到2025年,數字農業農村建設取得重要進展,對農業數位化和智能化發展做出了頂層設計和系統謀劃。我國農業目前正處於從「以人為本」的傳統農業向「以智能為本」的未來農業的快速轉型期。和傳統農業相比,未來農業將是集約化、規模化、環境友好型的高效農業,這將是一場翻天覆地的生產方式的變革。
轉載請註明央視財經
(編輯 張曉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