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老公因為「印度到底好不好」而大吵過一架。
當時我們坐在店裡吃飯,邊吃邊聊,聊到了這個話題。我說,印度好?你在開玩笑嗎?然後他列舉了一、二、三、四給我聽,聽完後我更氣了。
你說印度就說印度吧,非得拉上中國一塊來對比,並且列舉的那些全是在說印度如何如何比中國好。作為一個愛國主義青年,你說我可以,說我的國家比印度還差,那我就忍不了了。
然後兩人一頓辯論,飯也沒心思吃了,越講越起勁,就差動手了。坐在旁邊桌上的人說:你們的生活可真有意思,出來吃飯還能討論國際問題討論得這麼激烈。
最後,在我感覺詞窮的時候,我使出了殺手鐧,和我老公說:印度那麼好,那你去找個印度老婆,去印度生活啊。
然後我老公嘀咕一句:神經病。
之後畫風一轉:唉,今天這菜不錯,趕緊吃吧。
其實站在理性的角度上來說,我知道印度確實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落後。不然也不會在全球500強的公司中,有30%的公司是由印度人擔任CEO了。
我們對印度的刻板印象全部來自網絡上的道聽途說。當然,那些落後的問題確實是真實存在的。但如此貧窮的印度,為什麼在全球跨國企業中,印度CEO的數量會如此龐大呢?
這才是我們應該討論的話題。
我今天看了一部紀錄片,在裡面找到了答案。
那就是:在印度的混亂和落後之中總有個體在努力、在改變、在相互影響中成就了印度社會進步的動力和希望。
戰地記者周軼君主導的紀錄片《他鄉的童年》,一共探訪了全球具有代表性的6個國家的教育。教育是中國各個階層共同焦慮的話題,也是在網絡上被討論得最多的話題。
每個人都希望孩子成才,有更好的教育資源,那麼什麼才是好的教育呢?尤其是印度這種貧富差距極大的國家,他們的教育又是怎麼樣呢?
一、吵架式課堂
都說印度人能言善辯,我想這和他們的課堂環境是有關係的。
在加爾各答的西孟加拉邦國立法學大學,有一位老師非常善於用哈利波特的故事作為案例,來教授法律知識。
他們的課堂氛圍最重要的特點就是:不需要有完整的、或是正確的答案就可以舉手回答問題,而是通過一邊辯論,一邊找到正確答案。
所以很多時候,看到的課堂是這樣的:兩個爭論得面紅耳赤的人,感覺再不剎車就要幹一架。
當然啦,肯定不會幹架的。他們的課堂就是鼓勵學生自我表達,哪怕是錯誤的觀點。印度人從不羞於表達意見,也不會等自己有了完美的想法再表達。
印度對自己生活的社會是這樣評價的:包容、友愛。
這一點,在中國臺灣的陳子齊身上體現得就非常明顯。他之前在臺灣上學,上得很不開心,課堂上只要他一動,就會遭到同學的嘲笑。
因為他有稍微的過動,注意力沒辦法集中,老師甚至建議父母帶他去看精神科醫生。就連陳子齊自己也疑惑地問媽媽:我是不是全世界最笨的小孩?我是不是不配留在這個世界上?
聽了這個話,媽媽當然覺得心疼,正好自己在印度也有事業,就把他帶到了印度上學。結果發現他在印度上學上得非常開心,即使印度絕大部分是貧窮的,但是他們對小孩容忍度非常高。
比如,在公共場所調皮,如果在臺灣就會受到很多人的非議,但是印度的群眾會告訴她:沒關係,小孩子就是應該這樣吵鬧。
老師經常會誇陳子齊:你是最棒的。這種正面的鼓勵方式,很快就讓陳子齊融入到了當地的教學環境。現在的他喜歡樂高、繪畫,會用漢語、印語、英語交流,和同學也相處得其樂融融。
二、雲中的學校
從加爾各答開車3個小時、坐船半小時、三輪車一個多小時,到達了印度的貧民學校,位於卡拉卡提的「雲中學校」。
在這裡,生病的人很少能活下來,因為太窮了,還沒去醫院就已經病亡。
可是總有人願意幫助這樣的地方,蘇卡塔教授從1990年開始,在印度的貧困地區安裝電腦。
電腦是連同外部世界的一扇窗戶,每部電腦前坐著三四個孩子,他們學會了用搜尋引擎找到自己想了解的東西。也會有世界上的某個志願者,給孩子講課,讓孩子們學到最新的知識。
最令我感到意外的是,在那個窮得連足夠的衣服都沒有的地方,家長卻非常支持孩子學習知識,包括女孩子。那位父親說:
我自己沒有智慧型手機,現在我女兒知道得比我還多,也許我們的生活從現在開始會變好了。我的女兒在這樣的環境裡長大,將來她會去到一個像樣的地方。
你看,原來我們對印度的刻板印象實在是太深了,並不是每一個貧困地區的父母都是愚昧無知的。
同樣採用「雲中教學」的還有位於果阿的天堂學校,這是一間條件富裕的國際學校。
天堂學校的創始人希爾帕·梅赫塔說:
我發現現在孩子的自信心在不斷下降,我認為這是過時的教育系統造成的,這種系統總是要求服從,會降低人的自信心。並且我非常反感等級,我不認為權利應該是自上而下的,權利應該分享。
所以,她被「雲中教學」這種方法吸引了,她認為在學習過程中,要善於使用各種資源,包括網絡。
閱讀會促進長期記憶,網際網路可以刺激大腦的不同區域,讓孩子們學會自我調節,根據自己的學習風格來學習。
這應該是印度非常有代表性的一種教學理念了。
三、不止有護墊俠,也有科普漫畫
我們對印度最深的印象應該就廁所和女孩了,前有電影《廁所英雄》,後有《護墊俠》,正是這些電影讓我們知道了,印度居然這麼的愚昧與落後。
可是,總有一些人在致力於改變的。
比如,阿迪提和圖印這對夫婦,他們因為插畫這個共同愛好而走在一起。作為女孩的阿迪提,第一次來月經時,以為自己得了癌症,連最基本的生理知識也一概不知道。因為她們的媽媽從來不會主動和孩子講起這個話題。
在他們的傳統社會裡,認為來月經的女孩是不純潔的,就連這個話題都是一個很大的禁忌。於是夫婦倆決定畫一本漫畫,讓所有女孩了解「月經」,讓她們不再認為自己是不純潔的。
可是漫畫畫完後,卻沒有出版社願意出版,就連那些受過高等教育的人都對這個忌諱如深,可想而知其他貧困的女孩是什麼境地了。
後來,他們選擇眾籌的方式出版了第一版。正是這套漫畫,改變了成千上萬女孩的選擇,也有很多學校開始給女孩建廁所、送漫畫書、送衛生巾焚燒爐。
越來越多人關注到這個議題,政府也開始關注女童教育。要知道,有一部分女孩輟學就是因為生理期的原因,她們沒有廁所,沒有衛生巾,不得不輟學。
印度確實貧富差距大,也有很多落後的方面,但是致力於改變的人卻一直在不斷增多,比如「廢物變玩具」的倡導者阿爾溫德·庫本塔。
他在年輕時是一名出色的工程師,後來他覺得這個世界只是為了富人的世界,窮人孩子沒有玩具,也沒有其他途徑得到任何東西,在生活各個方面都落在後面,逐漸被邊緣化。
所以,他變廢為寶,用身邊隨處可見、或是地上撿來的東西,做成小玩具,拍成視頻傳到網上。讓那些孩子們不需要花錢也能製造出來。
再比如,位於艾哈邁達徳的河濱學校,老師也會教他們變廢為寶,學習做一些對城市有益的是事情。
你看,這些都是印度的另一個面,也許有人會說,這都是選的印度好的地方拍,敢不敢去真正的貧民窟?
可是,這些好的地方也屬於印度啊,並且我們看視頻的意義不就在於:學習與探索,師夷長技以制夷嘛。
印度的教育有沉重的話題,更有個性和友愛、思辯與變革。
在印度的貧窮、落後和混亂裡,總有一些個體在努力改變,也總有值得我們思考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