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路上電力足 美好生活入畫來
賈鳳安 胡俊林
隴南山區光伏。薛妮 攝
提要甘肅是全國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之一。近年來,國網甘肅電力聚焦農網建設與改造工程、光伏扶貧項目接網服務消納、定點幫扶三大領域,精準發力,攻堅克難,為建設幸福美好新甘肅提供不竭動力,為開創富民興隴新局面貢獻國網力量,助力甘肅人民走上了富裕和諧之路。
金秋十月,層林盡染,碩果飄香。甘肅省定西市通渭縣隴川鎮花灣村,漫山遍野紅彤彤的蘋果掛滿枝頭,讓人垂涎欲滴。近1000畝的果園裡,棵棵果樹上掛滿了個大形正、顏色鮮亮的蘋果,蘋果清香撲鼻。果農們正忙著採摘、裝箱,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由於歷史原因,加之自然條件差、基礎設施落後,花灣村群眾長期生活在貧困中。2017年,花城灣221戶894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17戶521人,佔比58.27%,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僅1000多元。可喜的是,國網甘肅省電力公司(簡稱「國網甘肅電力」)幫扶工作隊駐村以來,這裡有了顯著的變化:今年10月,整村脫貧出列通過定西市人民政府驗收;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1448元,是2017年的11倍。
「截至今年10月12日,公司系統定點幫扶的119個貧困村已脫貧出列112個。7個未脫貧村均經縣、市驗收,隴南市、定西市已公示脫貧退出。」10月17日,在國網甘肅電力開展的第七個國家扶貧日主題活動中,該公司扶貧辦常務副主任李明東介紹扶貧成效。
近年來,國網甘肅電力聚焦農網建設與改造工程、光伏扶貧項目接網服務消納、定點幫扶三大領域,精準發力,攻堅克難,取得助力全省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性成果。
電網建設,為經濟發展注入活力
「現在我的『暖羊羊們』再也不用擔心會因電壓不足造成草料粉碎不及時而吃不飽了,供電所工作人員定期上門服務幫我們維護供電設備。」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西鞏驛鎮宋灣農村合作社的高升對供電所服務讚不絕口。
西鞏驛鎮氣候溫和,適宜於多種農作物栽培和禽類養殖。結合這一點,國網定西供電公司爭取扶貧項目,通過項目帶動,提供可靠電力保障,幫助村民從產業發展入手,使建檔立卡戶每年得到盈利分紅,經濟收入明顯提高,貧困戶高明就是受益者之一。
「我的雞舍增加了電燈照明後產蛋量增加了20%,雞蛋體型也大了。明年我準備將養雞規模提高,並開展生豬等小規模養殖,帶動周圍村民,這日子盼頭大的很。」村民趙全激動地說。
國網甘肅電力工作人員在白銀市白銀區「花村」——顧家善村服務用戶。姚五祝 攝
要想農民富,發展產業是根本。電事關農業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近年來,國網甘肅電力圍繞農業種植、畜牧養殖、農產品加工、農產品倉儲物流、鄉村電採暖推廣,鎖定甘肅省惠農富民特色項目,按下電網建設「快進鍵」,為鄉村產業發展和百姓致富提供了堅強動力。
「十三五」以來,該公司累計投入資金123.6億元,先後實施了村村通動力電、井井通電等農網改造升級工程,甘肅省「一區一州」及18個省定深度貧困縣脫貧攻堅電網工程提前三個月竣工,惠及貧困人口166萬人,讓貧困地區群眾實現由「用上電」向「用好電」轉變。
國網甘肅電力工作人員在隴南市武都區桔柑鎮竹園村配農網改造現場進行杆上作業。王銀林 攝
截至目前,甘肅農網供電可靠性和電壓合格率分別提升至99.838%和99.7%,貧困村戶均配變容量達到2.035千伏安,實現由「用上電」向「用好電」的轉變。通過「十三五」電網投資,累計創造工業增加值240億元。通過一系列扶貧舉措,幫助甘肅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減少至17.5萬人。
在電能質量不斷提升的同時,國網甘肅電力辦電服務更加貼心便捷。今年年初,受疫情影響,常年在外打工的安定區李家堡鎮窯坡村村民梁強打算在家鄉辦個養殖場。在他的刻板印象中,辦電耗時耗力耗錢,沒想到現在一個電話,供電所的人就把三相電拉到了家門口,省時省力省錢。
在養殖場,梁強一開電閘,將料草倒入粉碎機裡,經過攪拌機、上料器、制粒機多個設備後,成品飼料不斷產出。按照目前的行情今年養殖收入預計將超過40000元。梁強說:「如果沒有動力電,估計我還在外漂泊。」
光伏扶貧,為小康生活注入活錢
在天水市清水縣白沙鎮看到,一排排光伏電板整齊排列、連成一片,在陽光照射下熠熠生輝,蔚為壯觀。
「我通過光伏分紅積累了發展資本,如今在村裡收集村民的鞋墊、馬甲、鞋子,手工製作品成了第二產業。」白沙鎮白沙村貧困戶蒲小霞在家就能坐享「陽光收入」,有了穩定的收入及發展資金,她現在還發展起了手工製作。
光伏發電激活了扶貧戶「造血」功能,在白沙鎮像蒲小霞這樣的還有60多名貧困戶,他們積極參與光伏扶貧電站除草、光伏組件擦洗及農畜光互補等日常管護勞作,實現貧困人員家門口就近就業和常年穩定增收。
在清水縣,光伏電站收益全部用於全縣18個鄉鎮121個建檔立卡村和9089戶建檔立卡戶,成為近年來清水縣單項投資最大、帶貧規模最大的長效產業扶貧項目。
除了作為村集體經濟,家庭式光伏同樣收益頗豐。
每天早上,68歲的金塔縣羊井子灣鄉金新村村民田國虎都會爬上房頂,為自家的光伏發電板做清潔。「以前燒火做飯家裡都是烏煙瘴氣的,房頂都被燻黑了,現在用電不花錢,家裡用上了各種家電,乾淨了不少。除了家用,剩下的電還能上網『賣』,一年下來能掙8000塊錢左右。」田國虎說。
光伏扶貧是一項惠及貧困戶的民生工程,國網甘肅電力高度重視光伏扶貧項目的接網工作。為此,該公司積極響應國家光伏扶貧政策,制定下發《光伏扶貧項目管理細則》,堅持特事特辦,暢通綠色通道,建立過程管控機制,壓實職責分工,抽調業務骨幹參與配套電網建設項目,有力促進光伏扶貧項目落地,做到了受理快、勘查快、審核快、驗收快、通電快。
目前,光伏扶貧已成為甘肅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有效手段,既為貧困戶脫貧增收,又發展了清潔新能源,將效益最大化。「十三五」期間,國網甘肅電力完成126.86萬千瓦光伏扶貧項目併網,每年可產生穩定收益約5.6億元,惠及貧困戶18.8萬戶。
定點幫扶,為脫貧攻堅注入活水
曾經破舊的土坯房不見蹤影,一排排寬敞明亮的新房整齊劃一;泥濘難走的鄉間土路退出歷史舞臺,一條條硬化的水泥路通到家門口;群眾臉上洋溢著幸福的喜悅 3年多來,在國網甘肅電力的幫扶下,隴南市西和縣大橋鎮王山村舊貌換新顏。
甘肅作為西部欠發達省份,貧困區域面積廣、貧困程度深。全國脫貧攻堅戰打響的時候,甘肅86個縣中有75個貧困縣,建檔立卡貧困人口317萬,貧困發生率15%是全國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之一。
2017年以來,國網甘肅電力選派166名幹部長期駐村,安排78個黨支部開展對口聯建和定點幫扶。該公司依託「一戶一策」脫貧策略、「3+1」衝刺清零、掛牌督戰三大舉措,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實施產業扶貧、消費扶貧、就業扶貧、科技扶貧四大關鍵戰略行動,在各地政府的共同努力下,走出了一條獨具「電力特色」的幫扶之路,取得助力全省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性成果。
國網甘肅電力實施定點幫扶「一戶一策」,確保幫到點子上,扶到根子上,2017年至2020年投入2540多萬元推動產業發展。同時,該公司大力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推行「合作社+村集體經濟+貧困戶」模式,建立利益分享機制,在「育主體」「帶農戶」上下功夫,有效帶動貧困戶,助力貧困群眾穩定增收。
國網甘肅電力駐村幫扶工作隊幫助村民採摘花椒。蘆建華 攝
在國網甘肅電力的幫扶下,各個幫扶村因地制宜培育形成花椒、萬壽菊、南瓜、蜜瓜、金耳、蔬菜等種植業,牛、羊、兔、中蜂、雞等養殖業,打造了以「仇池」「乞巧」為內核的特色品牌,「一村一品」推動做大做強主導產業。
針對幫扶村雨季花椒烘乾難題,該公司勞模創新工作室的專家們聯合攻關扶貧技術難題,走出了一條科技助力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特色之路。該公司駐王山村第一書記兼工作隊隊長雷俊介紹說:「我們研製並向幫扶村捐贈了20臺花椒烘乾機和5臺集播種、施肥、噴灑、驅趕、搜救功能為一體的智能化農業植保無人機,極大地減輕了農民的勞動強度,提高了生產效率。」
與此同時,國網甘肅電力開展就業扶貧讓貧困群眾脫貧有「出路」:依託重點工程建設,有效緩解農民務工就業難問題;推進消費扶貧助力貧困群眾穩定增收脫貧;捐贈醫療設備服務西和縣健康扶貧。
從產業發展到鄉村治理,在隴原大地農村,電力鐵軍在扶貧攻堅的戰場上彰顯電力本色,發揮光和熱。該公司系統幫扶村2017年至2019年,累計脫貧出列116個,脫貧4934戶20822人,幫扶村實現了跨越式發展。扶貧工作連續6年獲甘肅省委省政府表彰,榮獲2018年度甘肅省脫貧攻堅獎,2019年度甘肅省脫貧攻堅幫扶先進集體;連續三年在省直和中央在甘單位幫扶工作考核中被評為「優秀」或「好」等次。
駐村扶貧:把根扎在泥土裡
王震
甘肅,是一片被造物主垂青、多姿多彩的土地,也是一片曾經被貧困纏繞、多苦多難的土地。
2015年,全國打響脫貧攻堅戰。201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於打贏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的指導意見》,搭建了國家貧困治理體系的四梁八柱。
海拔1605米的青崗嶺,是甘肅隴南西和縣大橋鎮的地域性標誌。西漢水貫穿大橋全境,從山底蜿蜒流過,深情地滋潤著這片神奇的土地。
因地處大山深處,這裡還有很多老百姓沒有擺脫貧困,根據甘肅省委省政府的統一安排,西和縣大橋鎮的五個貧困村為國網甘肅省電力公司的定點幫扶對象,趙宣安、馬國棟、謝海亞、趙爾團、張國平等11位扶貧幹部先後駐紮在這裡。
駐村工作前線指揮部負責人趙宣安,從事扶貧工作已有5年時間,與6個貧困村的村民結下了不解之緣。2015年7月,趙宣安第一次駐村扶貧,擔任臨夏回族自治州永靖縣王臺鎮永樂村第一書記兼工作隊隊長。兩年後,國網甘肅電力要派遣處級幹部到韓河村開展駐村幫扶工作,剛剛結束永樂村幫扶工作的趙宣安沒有絲毫猶豫,再次向該公司黨委請纓,他說:「我有幫扶經驗,我能夠更好地開展工作。」他再次遠離家門,來到山大溝深的隴南,到西和縣大橋鎮韓河村任第一書記兼工作隊隊長,同時擔任國網甘肅電力扶貧辦駐村指揮部負責人。
以前,李坪、郭壩、王山村的村民上山耕種基本靠驢馱人背。每到下雨天,彎彎曲曲的羊腸小道泥濘不堪,出行困難,眼睜睜看著村裡的特色花椒變不成現錢。
為了修通富民產業路,幾個扶貧幹部和施工隊一起勞動,刨土、鏟石、挖沙。一天近十個小時的勞動量,幾天下來,嘴唇裂開血口子,臉上曬脫了皮,手上磨起了繭。扶貧駐村幹部馬國棟每天早上六點半起床,每天上山一趟,來回需步行七八千米的山路。他經常是一身牛仔藍的工作服,頭上戴頂草帽,穿雙布鞋或是膠鞋就去山上了。馬國棟眼裡盯的是富民路的進展,心裡盤算的是怎麼幫助村民發展花椒產業。
終於,沿著青岡嶺的土地,貫穿3個村,村聯村、戶連戶、地連地,修起了一條從山下直達山頂的寬闊公路,不僅解決了老百姓的出行交通問題,還拓寬了群眾的致富渠道,大面積開墾荒地種植花椒,提高了貧困戶們的家庭經濟收入。
幫扶大橋鎮李坪村的駐村書記兼幫扶隊長趙爾團時常帶領綜合服務中心黨支部的黨員入戶走訪,李文彩是村裡的五保戶,已經67歲了,無兒無女,趙爾團對老人的生活特別關心。
到了李文彩家,人卻不在,院子裡靜悄悄的。趙爾團試圖打電話聯繫,卻發現老人家的手機停機了。「老漢手機沒有話費了。」趙爾團說著並順手給充了話費,繼續聯繫。「在這裡幫扶,隊員們每月墊付個幾百到上千塊錢是常事兒。」一旁的趙宣安說。
電話終於通了,李文彩老人在電話那頭說:「趙隊長,你送給我的洗衣機很好用,很方便,太感謝你了。」
這件事還得從頭講起。那是在趙爾團入戶採集建檔立卡戶過冬保暖措施時,他看到李文彩的洗衣機中放著一些沒洗的髒衣服,就準備幫著洗衣服,卻發現洗衣機不工作。李文彩說:「洗衣機壞了幾天了,並且有漏電的感覺。」
「我想辦法給你修吧,一定能修好。」趙爾團自己查了半天,又叫人幫忙用三輪車將洗衣機拉到鎮上,修理店的師傅也無能為力,建議重新買一臺。趙爾團心裡想,作為村上第一書記兼幫扶隊長,村民們都期盼他們幫助解決困難,且從自身角度,他代表的是國網甘肅電力,不能讓村民失望,既然已經答應洗衣機一定能修好,就要想辦法解決。最終,他自己出錢從網上訂購了一臺新的洗衣機,送給了李文彩。老人滿是感動和感激:「我老漢沒有後人,你對我這麼好,就跟我的兒子一樣。」
就在同一天,大橋鎮小山村的第一書記兼駐村幫扶隊隊長張國平也去村民虎玉紅家走訪。
虎玉紅的妻子孫勤花之前被確診為肺動脈高壓、心臟病和肝囊腫,是一種極嚴重且無法治癒的疾病,每年的治療費用在4~15萬元之間,對於這個在2018年剛剛脫貧的家庭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虎玉紅以前是小山村的村長,自從妻子病了,他辭去了村裡的職務,在農業合作社打工。妻子的病,讓原本不是很殷實的家變得不堪重負,把虎玉紅惆悵得整宿整宿在炕上翻來覆去睡不著。
張國平表示,看著愁眉苦臉、唉聲嘆氣的虎玉紅,看著完全喪失勞動能力,病重時甚至不能下炕的孫勤花,他的心裡很是難受。
虎玉紅的處境讓堅守在脫貧攻堅一線的張國平開始關注幫扶村民的健康,他想起國網甘肅電力董事長葉軍交代的要落實好國家政策的囑託。張國平開始認真研究農村合作醫療的政策,用盡一切辦法幫助虎玉紅一家,和虎玉紅一道聯繫醫院,利用網上水滴籌平臺為虎玉紅籌集捐款2萬餘元,又將自己身上帶的200元現金交給了虎玉紅。除了醫療保險正常報銷費用外,他還幫助虎玉紅積極爭取政策,向當地政府申請民政救助資金5000元,又利用國網甘肅電力幫扶資金項目,申請大病救助資金5000元,緩解了虎玉紅一家的經濟壓力,解決了燃眉之急。同時張國平還幫他申請到了社保和醫療的大病救助款,最終為孫勤花籌集到2萬多元治療款。如今,孫勤花也可以下地走路了。
張國平在為百姓默默地付出著,但誰又知道,他自己也是一個需要關愛的人。
2019年,張國平在一次體檢中查出患有腎結石伴隨腎積水,由於工作任務繁忙,小山村2019年要整村脫貧驗收,一直沒時間去手術治療。直到2019年11月下旬,病情突發,疼痛難忍,才抽空去西安西京醫院做了手術。當時正是脫貧攻堅「3+1」衝刺清零回頭看、查弱項補短板、全面提升脫貧質量、迎接國家和省級驗收的關鍵階段,很多工作都不能耽誤。手術後,張國平在醫院裡沒住幾天,不顧醫生勸阻,只帶了一些藥物又回到村裡。
「張隊長是真心對我們好啊,他把自己的病不當病,把我的病一直放在心上,我們一家都感謝他。」只要說起張國平,孫勤花感動的眼淚就流不停。
西和縣委常委王小元曾在很多場合談起電力駐村幹部時翹起大拇指,他認為這些駐村幹部「心裡裝著村民,是老百姓的貼心人」。這是王小元發自肺腑的真實感受,這樣的感受就像腳下的土地一樣真實,讓人踏實。
作者:賈鳳安 胡俊林王震
編輯:於藝晨
校對:高慧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