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編輯:郭鑫
圖片來源:攝圖網
周三,中煙香港繼續飆升。中煙香港日內漲幅擴大至40%,成交額11.4億港元,總市值達到186億港元。
自6月12日上市以來,中煙香港在短短15個交易日內,漲幅已經超過400%。
對於香菸股的暴漲,分析人士認為,這源於標的的稀缺性。不過,有網友卻給出了一個看似「無法反駁的」理由,將香菸股的暴漲與最近A股刷屏的千元股聯繫在了一起,喝酒抽菸一樣都不能少。
百億市值背後,只有28位僱員
6月12日,中煙香港正式登陸港交所,港股也迎來了「菸草第一股」,作為稀缺的概念股,中煙香港當日股價就上漲9.63%,此後13個交易日也僅有3天下跌。截至7月2日收盤,報19.86港元/股,當日漲幅52.3%,市值已突破百億港元。
公開資料顯示,中煙香港成立於2004年,總部位於香港,是中煙國際負責資本市場運作和國際業務拓展的指定境外平臺。中煙國際是中國菸草總公司的全資附屬公司,通過組織菸草製品的貿易及監管海外附屬公司的運營和中國菸草總公司的境外投資,承擔中國菸草總公司國際業務的管理及運營工作。
招股書顯示,中煙香港的業務主要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是菸葉產品進口,公司從全球(巴西、阿根廷等)採購菸葉類產品,並轉售給中國捲菸生產企業;
第二是菸葉類產品的出口,中煙香港獨家經營菸葉類產品出口至印度尼西亞、泰國、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
第三是捲菸出口,公司獨家對免稅店及捲菸批發商出口中國品牌捲菸,其中涵蓋了34個中國捲菸品牌;
第四是新型菸草製品的出口,目前所售新型菸草製品的主要類型為加熱不燃燒菸草製品。
財務數據顯示,2016年到2018年,中煙香港的收入分別約為63.1億港元、78.07億港元、70.33億港元,淨利潤為3.38億港元、3.48億港元、2.62億港元。
值得關注的是,中煙香港在招股書中表示,截至2018年底,公司在香港僅有28名僱員,其中高級管理人員5名,業務運營12名,人力資源3名,財務4名,戰略級投資2名,合規及風險管理1名,證券及投資者關係1名。
在風險提示部分,中煙香港表示,公司的大部分收入來自數量有限的客戶。截至2016年、2017年及2018年12月31日止三個年度,來自公司五大客戶的收入分別佔公司總收入的89.5%、89.5%及85.9%,來自公司最大客戶的收入分別佔中煙香港總收入的64.4%、70.3%及61.7%。
實際上,中煙香港這一波漲勢也帶動了A股的眾多概念公司「吞雲吐霧」,其中陝西金葉(000812.SZ)一字漲停,其餘相關個股均有不同程度漲幅。資料顯示,陝西金葉前身系1992年成立於陝西省的金葉印務股份有限公司,企業的業務布局涉及菸草配套產品研發生產、教育產業、房地產業,截至2017年底,陝西金葉具備了6家煙配生產企業。
納稅是華為14倍,阿里60倍
在2018年10月份發布的2018年中國民營企業500強榜單上,華為以710億元的納稅總額成為民營企業中納稅最多的公司。在納稅層面,據新浪港股統計,2018年的中國菸草納稅就相當於華為的14倍,恆大的17倍,平安的23倍,碧桂園(12.12, 0.12, 1.00%)的32倍,阿里的60倍,騰訊的69倍,茅臺的77倍。
2018年,菸草行業實現工商稅利總額11556億元,同比增長3.69%。1.156萬億的利稅總額,相當於3個「宇宙第一行」工商銀行,相當於1個4大行,相當於7個中國平安,相當於12個阿里巴巴或騰訊,相當於近30個地產龍頭碧桂園。
中煙香港為何大漲?
被稱為「菸草第一股」的中煙香港在資本市場上具有較強的稀缺性,這或許是股票受到追捧的重要原因。此外,就在幾天前,中煙香港公告稱獲聯席全球協調人悉數行使15%超額配股權,涉及合共2500萬股股份,每股作價4.88港元,額外所得淨額1.19億港元。
實際上,個股備受關注的背後是國內龐大的市場群體,中煙香港招股書顯示,中國擁有全世界人數最多的菸民。2018年,中國吸菸者人數為3.06億人。數量眾多的菸民為進口菸葉類產品提供了一個穩定的市場。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中國的捲菸銷售額於2018年達到人民幣1.44萬億元,約佔全球捲菸消費的44.6%。
除了龐大的國內市場,有中國菸草總公司背書,也提高了中煙香港的關注度。
中泰證券指出,在國家政策部分,菸草專賣制度鑄就護城河,受益於「走出去」政策導向。我國實行菸草專賣制度,中煙香港作為所從事領域的獨家營運實體,擁有政策、渠道、市場等天然優勢。受益於菸草行業「走出去」政策,公司市場開拓空間大。此外,在菸草行業市場部分,東南亞及港澳臺市場需求穩定,新型菸草製品市場有望較快增長。
天風證券也表示,中煙香港背靠中煙集團、壁壘優勢顯著,未來發展方向為海外市場與新型菸草產品拓展,有望成為中煙整合海外資源的排頭兵。
以上為市場專業人士給出的解釋。但也有網友腦洞打開,用另一種較為戲謔的方式給了中煙香港大漲一種合理的解釋——「菸酒不分家」。
不過,《每日經濟新聞》還是要在此提醒各位讀者:喝酒雖好,但不要貪杯!吞雲吐霧一時爽,但有害身體健康!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自每經網、e公司官微、市場公開信息等
聲明:文章內容或者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