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馬 I series 的理念就包含著不妥協,那就是畫質的不妥協,即在任何光圈下可以完全信任中心及邊緣的銳度和畫質。讓我們一起來用實際測試結果檢驗一下。
001 解析度測試
通過調整光圈從F3.5到F22,拍攝解析度測試標板,並截取100%的中心和邊角畫面查看細節。可以看到在最大光圈F3.5時,畫面的中心部分畫質就已經非常紮實了,邊角畫質和中心相比稍欠一些,但素質也很不錯。
光圈收小後,中心幾乎沒有變化,依然保持非常紮實的畫質狀態;邊角則有明顯的提升。從此一直保持著較高的畫質水平,一直到F16時,中心和邊角畫質才分別稍有下降。
可以說適馬這支鏡頭的畫質是很高的。
002 虛化測試
從我們常規的虛化測試來看,這支鏡頭的虛化程度比較一般,畢竟廣角也不是大光圈。在拍攝全景構圖的場景時,虛化的效果並不突出,不過在F3.5時還是比其他光圈虛化更加明顯,焦外光斑更圓的。
但由於這支鏡頭的優點之一是最近對焦距離,所以,我們把主體拉近,對焦到近處的手辦面部,再試了試焦外虛化。這會兒F3.5的虛化更加明顯了,並且到F8時,焦外的光斑也呈現出圓點形狀。直到F11時出現星芒。說明即使是最大光圈F3.5,在近攝時的虛化表現是很不錯的。
也就是說,在拍攝大全景時,這支鏡頭的景深較大,很好拍攝風光類型的題材。而當我們利用好它的近處對焦能力,拍攝一些特寫時,又能夠很好地虛化背景突出主體。
003 MTF曲線
通過解讀官方MTF曲線圖,它表達出的信息與我們的測試結果基本吻合。那就是這支鏡頭的成像對比度在中心呈現出非常高的質量,並且邊角的質量也是良好的。它的虛化程度一般,畢竟最大光圈F3.5,無法與普通的大光圈定焦鏡頭相比。
004 色散
這支鏡頭的色散控制很到位,在最大光圈下,高光物體邊緣可以說幾乎完全看不到色散,除非極限放大才能看到一些色散,但我們平時並不會這樣做。稍微收下到F4,色散得到了更好的控制,完全不會對畫面產生影響。
005 畸變
這支鏡頭的畸變控制也很到位,對著橫平豎直的磚牆一拍,拍出來的線條也是橫平豎直。乍一看根本看不出來有鏡頭畸變。
006 暗角
作為一支24mm的廣角鏡頭,它還是不可避免地顯露出了一些暗角。在F3.5最大光圈時最為明顯,然後在F4時稍有收斂,F5.6時絕大部分的暗角即告消失。
007 最近對焦距離
適馬這支鏡頭的最近對焦距離非常優秀,即使是作為一支24mm廣角,10.5cm的最近對焦距離也令人直呼專業。大家可以對比我們其他的鏡頭拍攝同一手辦的最近對焦距離測試圖,適馬這個簡直近得離譜!廣角+近攝能夠給我們一支嶄新的拍攝視角和感覺,而且特別適合在狹窄的空間裡拍攝特寫。既能保留廣角的信息量和空間感,又能夠較好的呈現畫面細節。
008 自動對焦(焦點切換)
我們拿到的是一支L卡口的24mm F3.5,將它安裝到松下S1上,觸控螢幕幕前後切換焦點進行測試。結果是它的自動對焦反應非常迅速,而且焦點切換的過程非常柔和,如果是拍攝視頻的話,這樣的切換速度剛好合適。
如果想調整切換的速度,可以通過S1機內進行調整。
009 自動對焦(跟焦)
我們手中的是L卡口版本,搭配松下S1進行跟焦測試。通過畫面可知,現在主體運動速度適中,在人物朝前時,稍微有虛焦的情況出現;人物後退時,能夠較好地抓住焦點。如果使用原生E口的版本,跟焦效果應該會更厲害一些。010 呼吸效應
這支鏡頭的呼吸效應控制得非常好,幾乎沒有可見呼吸效應。通過下圖可知,處於構圖左右兩邊的手辦,在焦點切換的過程中大致位置保持不動。
在下圖中,大家可能會覺得焦點切換得有點卡頓。其實是因為當時是用的手動對焦,由於這支鏡頭的手動對焦行程很長,從前到後要轉好幾圈導致的。這支24mm鏡頭非常小,很適合作為掛機頭使用,我們用它搭配適馬自家的fp在一個晴朗的冬日下午拍攝了一些樣片。
透過前景的欄杆拍攝江邊的景色,可見這支鏡頭的畸變控制很好,從圖片上我們幾乎體會不到畸變的感覺。
從下圖這種平鋪構圖的樣片中,我們可以測試這支鏡頭的中心-邊角畫質。一如我們在實驗室測試的結果,它的中心、邊角畫質都比較紮實。另外,通過此類構圖還可以看出這支鏡頭的暗角比較重,下圖採用最大光圈F3.5拍攝。
色散和眩光控制是做得很好的,下圖是透過前方的小樹葉直接對著陽光光束拍。在葉子的邊緣並沒有可見的色散。
這張圖也是透過樹葉的縫隙直直對著太陽拍攝的,從縫隙中還可以看到太陽漏出的光。通過這張圖也可以看到,畫面中沒有眩光,而且整體的對比度保持得很好。並且,景深也就是淺淺的一線,前後的虛化都非常的柔和。手動對焦到近處拍攝遠處焦外光斑,可以看到不管是中心還是邊角,虛化的光斑都呈現圓形。中心為正圓形,而邊角則稍微扁些,沒有明顯可見的口徑蝕。這支24mm F3.5給我們的使用體驗很新鮮,讓我們可以用更自由的視角和姿態去拍攝,24mm不僅能拍攝全景,也能著眼小處。在拍攝這張圖時,我把對焦模式切換為手動對焦,將fp調到高速連拍模式,並屏住呼吸,在蟬蛻的前方小心翼翼地來回微移,拍了幾十張之後選擇了這一張。其實後來嘗試用自動對焦也是完全ok的,鏡頭結合fp機身可以找到拍攝者想要的最近對焦點。洋甘菊長勢並不整齊,在廣角或者標準焦段的鏡頭下總是顯得凌亂不堪,但當我們利用好24mm F3.5的近攝功能時,凌亂都在這支鏡頭前「刪繁就簡」了。盛開的洋牡丹花瓣重重,我們將相機貼近,幾乎是壓在花瓣兒上了,遮光罩整個罩在花朵上,把光遮擋了。所以必須把遮光罩卸下來拍攝,此時我們使用最大光圈F3.5,景深比較淺,前後景都柔和地暈開,畫面氛圍非常溫柔。拍攝手辦等微距題材,放大倍率1:2,可以比普通的長焦微距頭達到一種更好的鏡頭張力,能在狹小的空間中拍出有空間感微距特寫。
拍攝近距題材時,開到最大光圈F3.5,雖然F值看上去光圈並不大,但是景深卻是很淺的。比如下圖,我們對準手辦頭髮上的髮夾,這時候手辦的眼睛也被虛化掉,另一隻眼睛則虛化得更厲害。
除此外,還可以拍攝一些細節特寫,但整體空間感仍然保持,畫面的構圖不會顯得很逼仄。
F3.5全開光圈時,我們可以在焦點內的眼部看到一些色散,稍微收縮光圈至F4.5,這種色散的情況會收斂很多。順帶也覺得這支24mm F3.5給手辦拍一拍證件照了。缺點:
1、暗角比較明顯
2、全金屬材質,冬天有點兒凍手
圖片樣片Sigma fp I series 24mm F3.5 DG DN | F3.5 ISO3200 1/1600s +0.3EV |Sigma fp I series 24mm F3.5 DG DN | F3.5 ISO3200 1/8000s -0.3EV |Sigma fp I series 24mm F3.5 DG DN |Sigma fp I series 24mm F3.5 DG DN | F3.5 ISO3200 1/2500s -0.7EV |Sigma fp I series 24mm F3.5 DG DN |Sigma fp I series 24mm F3.5 DG DN |Sigma fp I series 24mm F3.5 DG DN |Sigma fp I series 24mm F3.5 DG DN | F3.5 ISO3200 1/100s -1E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