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莫我剛剛度過51歲生日,歷經滄桑、閱人N多的我早已是醜怪看慣、陷阱屢經。秋月春月看慣後,對人性與人生有了一點點了解,那就是:所有的罪行與邪惡都源於作惡者身心的病入膏肓。
想想看,一個人以欺世盜名為榮、欺男霸女為樂、以孜孜不倦地人盡可妻或人盡可夫(如西門慶、唐璜)為業、以濫殺無辜為生……一個人到了這個地步,它(不是他或她)肯定不是正常人類了,它已經被膨脹的欲望扭曲、侵蝕成晚期重症病人了。當此時,我們給予它的,在痛恨之餘,更多的應當是悲憫和同情。
在美劇中,我最喜歡看的類型就是警匪/犯罪/偵探/黑幫劇,因為,在這些類型劇中,人性的邪惡、陰暗得到了最真實、最深刻、最強烈、最細緻的表現。每次看這些劇集,我都從中看到了我生活中那些病入膏肓的可憐可悲可恨之人的影子,令我悚然而驚、悲從中來。
我今天要講的是《犯罪心理》第1季第14集。
《犯罪心理》講的是美國聯邦調查局(FBI)的行為分析組運用心理學知識對疑難案件進行偵破的故事。該行為分析組設立在維吉尼亞州威廉王子縣的匡提科。
我看美劇,常常看到有匡提科,這匡提科到底是啥地方,神秘兮兮的。上網一查,還真挺牛叉: 匡蒂科是美國海軍陸戰隊基地(怪不得《美國海軍罪案調查處NCIS》也時不常提到匡蒂科),還有美國聯邦調查局(FBI)國家學院和實驗室。聯邦調查局(FBI)國家學院創建於1972年,是美國特務培訓機構。
《犯罪心理》講的就是FBI行為分析組的7個帥哥美女(包含資深的帥哥美女)天才卓絕地出奇運思的驚豔故事。我看了FBI行為分析組創始人羅伯特•K•雷斯勒的《FBI心理分析術——我在FBI的20年》一書,才知道《犯罪心理》的故事並非純粹虛構,其分析方法、犯罪故事都有真實來源。
第1季第14集講的是一對夫妻殺手的故事,表達的正是罪惡、病症、悲憫的主題。
夫妻連環殺手Sarah Jean和Jacob在謀殺了13名金髮少女後被捕,入獄前Sarah殺死了自己2歲的兒子。15年過去了,兩人即將執行死刑,可還有第十三名少女的屍體未被發現,因此行為分析組受命前往佛羅裡達深入調查。Elle與Morgan在拜訪Sarah的母親時,發現她並非殺害自己的兒子。
行為分析組決定,請求監獄特許,入獄與莎拉溝通,希望按照證據挽救莎拉的性命。(在這裡,重證據、重法治、重人權的現代理念自然表現出來,我們的影視劇創作者不妨好好借鑑一下,美劇是怎樣在犯罪劇中傳遞社會主流價值觀的)
但令人吃驚的是,莎拉一口咬定就是她殺了自己的親生兒子,她決意接受死刑。
百思不得其解的行為分析組鍥而不捨,終於水落石出……
原來莎拉早年父親過於嚴厲,導致性格不健康。更加不幸的是嫁了一個連環殺人狂雅克布,更是無力回天(她曾經匿名舉報雅克布的殺人罪行)。為了保護兒子,她偽造殺人事實(謊稱殺了兒子),藉機將兩歲的兒子萊利送給了一個家境殷實健康的家庭。
在行為分析組與她反覆溝通下,她說出了心裡話:「我認識雅克布的那一天,我的生命就結束了……」
哀莫大於心死。莎拉之所以決然赴死,還是為了保護兒子,她不希望自己的兒子知道自己的生身母親是罪犯。最終警方認可了她的選擇。
收養萊利的家庭已將萊利培養成了大提琴天才,當警方放棄追查時,養父百感交集,說:「謝謝!」
本集中,莎拉固然不是血腥罪案的主謀,但與冷血殺手同居屋簷下,目睹恩多血案卻未能斷然遠離惡魔(只是匿名報案),至少也犯了軟弱苟且之錯吧。但她的悲劇,在很大程度上是打小就種下了種子的。對此,我們在怒其不爭的同時,也只有悲憫、憐惜了。
最近十天我把《犯罪心理》整整一季的內容全部看完。我的觀劇體驗是:以《犯罪心理》、《美國海軍罪案調查處》、《犯罪現場調查》、《法律與秩序》為代表的美國警匪劇,其宗旨不是在宣傳犯罪、展示罪犯的血腥兇狠,其宗旨恰恰在有限度地展示犯罪的同時,讓觀眾深思犯罪的根源,家庭和社會以及教育、政府管理方面的問題,反思人性中善惡是如何轉化如何形成的。美國警匪劇實際上是最好的案例版的、極端版的佛學的因緣之說:所有的罪案,都一定有天生遺傳的因素,也有家庭或者社會,或者教育、政府管理方面的原因。內因與外緣在特定機緣下因緣和合,導致罪案發生……
也正因為如此,我所看過的上述美國警匪劇,充滿的是悲天憫人的精神,所有的警探面相幾乎都是嚴峻、憂慮。我從這些面相中,體會到的恰恰是:人生八苦,四大皆空。這就是為什麼《犯罪心理》中資深心理學家吉登(原型是美國著名聯邦調查局心理剖析師John Douglas )在第三季開始由於精神過度緊張,導致辦案時出現瑕疵,被迫自動出局。
天天經歷負面信息,那得多強大的心理素質才能承受的啊。
事實上,我想,《犯罪心理》等警匪劇,恰恰是通過對罪案的偵破,宣傳的是主流價值觀:對人性的尊重、對人權的重視,對和諧社會的追求。如果誰看了這些劇反倒啟發了犯罪意圖,那我只能說,他本來就是王八蛋,他看什麼都能從中受啟發走上犯罪道路。
我們中國的文化產業從業者,從這裡應該可以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