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品書店的上海浦東陸家嘴店還未開張,臺灣另一知名出版機構閣林文創,近日也悄然進駐上海。事實上,以藝術類書籍和童書出版為特色的閣林文創,近兩年已經通過售賣童書、辦展等方式多次試水申城,體會到上海閱讀氛圍與文化發展「春江回暖」的態勢。
2014和2015年的上海國際童書展上,閣林文創的未來領袖CEO系列、小小理財家、魔法科學苑等童書系列銷售火爆。2015年,閣林文創還連續參與策劃了《不朽的梵谷》《跨界大師·鬼才達利》等藝術大展,創下合計超過百萬人次的觀展人數紀錄,相關藝術書籍更是賣到斷貨。
「去年上海書展開幕前夕,調查顯示半數以上的上海市民每天閱讀超過30分鐘。氛圍與文化發展可謂欣欣向榮,所以我們想把臺灣的出版經驗帶進上海。」閣林文創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楊培中告訴記者。
他說,近年來,臺灣閱讀風氣稍顯疲弱,每人平均每月約讀2本書。與臺灣地區舉辦的展覽相比,在上海辦展的相關藝術書籍銷售能多出50%左右。
廣州知名書店「方所」的概念店落戶衡山路;「最美書店」鍾書閣亮相靜安寺芮歐百貨;地處新天地的「言幾又·今日閱讀」書店、三聯書店朱家角店先後開業……從「倒閉潮」到「開業潮」,上海實體書店近來似乎是形勢一片大好。
然而電商和電子書這兩大「侵噬」紙質書消費的「野獸」橫亙在前,書店需要一些重新將人與書連接上的消費體驗,來煥發新的生命力。
「上海思南書集在創辦兩年之際,首次迎來了盈利。」上海作家協會副主席、思南讀書會的發起人之一孫甘露透露,思南公館在每周六下午已經成為愛書人風雨無阻的聚集地。藉由讀書會的聚集效應,思南書集的銷售也實現了可觀的增長。
在許多海外出版人看來,大陸的書店還是過於「鄭重」,與展覽、沙龍、咖啡館攜手,尚不能讓書店產生特別接地氣的親近感。閣林文創在上海成立的京採文化創意有限公司負責人趙同妹告訴記者,上海的書店和百貨商店分得很清楚,在臺灣卻不是這樣。在遊樂場邊上,就有賣童書的地方,百貨店裡不同類型的書籍與不同類型的生活商品混搭在一起,不僅賣書,還開畫廊、賣花、賣服飾以及銷售更多的文化創意產品。這種以誠品為代表的「複合經營」模式,每年帶來的人流達到上億人次。
申城一些書店也開始醞釀新的面目。在上海新開的無印良品書店頗受文藝青年追捧,旅行書與旅行箱搭配出售;零食與美食雜誌相得益彰;甚至連一盆盆綠植中間,也見縫插針地豎立著《草木情緣》等博物學圖書。這讓人覺得,書真的是人們美好生活中不可分割的部分。
(來源:中國新聞網)
轉載免責聲明:凡本站註明 「來源:XXX(非搜鋪網)」的新聞稿件和圖片作品,系本站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信息傳遞,並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新聞稿件和圖片作品的內容、版權以及其它問題的,請聯繫本站採編中心:0571-87015503-809,郵箱:zhousongping@soup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