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看看究竟能不能通過自己的努力留在北京。」三年前剛畢業的馬佳佳(化名)帶著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勁頭選擇到北京打拼。
今年因為疫情,她所在的部門被迫解散。在求職一個多月無果後,她開始猶疑要不要繼續留在北京。留在北京,戶口、房子是兩大難題,而離開北京,無論是男朋友的老家還是她的老家都是小城市,他們也並不想回去。同事吳梅(化名)早前落戶天津,此次打算長期在天津工作。她的這一做法讓馬佳佳也產生了落戶其他城市再慢慢打拼的想法。然而,去哪兒又是個問題。思來想去,她又去投簡歷了。
和馬佳佳有類似想法的人並不是個例,並且這樣的人群在近年有所增加,據《BOSS直聘2020年人才資本趨勢報告》顯示,截至2019年11月,一線城市職場人淨流出率為0.58%,較2018年同期增加0.05個百分點。
在大城市落戶難,房價高的背景下,一些新一線、二線城市正在通過落戶政策吸引人才。
據不完全統計,在12月8日-12月16日一周多時間內,無錫、青島、福州、廣州四地就發布新版落戶政策。相較於之前各地的落戶政策,條件放寬鬆是這次四個城市落戶新政的共同特點。其中省會城市福州更是做到了幾乎「零門檻」落戶。
落戶為什麼變得容易了?
上個月,楊超越因獲得上海戶口上了熱搜。
有網友對其落戶產生質疑,唱歌划水、跳舞划水、不是海歸、不是高學歷科研人才,甚至初中還沒畢業的人為何能夠獲得上海戶口?不過對照落戶標準,以文化藝術類緊缺人才落戶上海臨港區的楊超越,的確完全符合落戶要求。
人的生活總是充滿意想不到。網友們還未從楊超越落戶事件中平復心情,落戶政策放鬆的口子在一個月後開得更大。
過去一周時間,無錫、福州、青島、廣州四座城市先後發布落戶新政或向社會徵求意見。落戶標準寬鬆是四地人才新政的共同特點。學歷要求方面,福州、無錫兩地乾脆不設學歷限制。青島,廣州兩地也將學歷門檻降到大專或技校學歷。
作為一線城市,廣州雖然將最低學歷降至大專學歷,但是在年齡上有了更為年輕化的要求,需為28周歲以下。滿足以上兩點要求,同時在廣州連續繳滿一年社保即可在當地7個區域落戶。
相較於廣州在學歷上放寬要求,省會城市福州落戶條件幾乎「零門檻」。除不設學歷限制外,年齡、就業創業限制也都不設限。此外,凡具有福州市戶籍的人員,其近親屬均可申請投靠落戶。
無錫的落戶政策也較寬鬆,全面取消江陰、宜興行政區域內的落戶限制,高校和職業院校畢業生等群體的落戶限制。
對此,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博士後彭旭輝表示,四個城市爭相放鬆落戶,甚至出現「零門檻」落戶,這種行為首先是符合中央層面支持放鬆落戶的政策導向。今年4月,國家發改委發布的《2020年新型城鎮化建設和城鄉融合發展重點任務》,文件中提到「督促城區常住人口300萬以下城市全面取消落戶限制。推動城區常住人口300萬以上的城市基本取消重點人群落戶限制相關規定。」按此標準執行,福州、無錫都是需要全面取消落戶限制的城市。另一方面也是從城市自身利益出發的考量。
正如廣東省體制改革研究會執行會長彭澎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製造業可能更需要的就是一些高素質技工或者有一定技能的服務型科研人員等,這是廣州基於人才結構和城市綜合競爭力的調整。
彭旭輝表示,放鬆落戶背後的基本邏輯在於給城市經濟的長遠發展提供新的人口紅利,同時也為房地產市場的平穩健康發展提供有效的託底防線。當前,老齡化率上升與生育率下降並行使得增量人口面臨很大挑戰,所以城市之間的人口競爭主要體現在存量人口的爭奪上。
中原地產分析師盧文曦則認為,四地出臺較為寬鬆的人才新政與其地理位置有關。廣州和深圳同屬一線城市,兩地距離較近,但是深圳的開放程度更大,吸引人口方面比廣州更強,所以為了城市發展長遠考慮,廣州不得不做出應對舉措,而人才落戶就是一個比較好的方式。同樣,身處長三角的無錫也有來自蘇州的壓力。
巧的是本周,蘇州也發布了落戶新政,新政依然延續前四座城市落戶條件寬鬆的特點。蘇州新政規定,在當地租房且滿足其他條件者就可落戶。此外,在居住證年限和社保年限上,蘇州和南京兩地將做到互認。
對於蘇州緊隨其後的加入到這場「搶人」大戰,彭旭輝並不覺得意外,他認為未來還會有更多城市放寬落戶條件,這將是大勢所趨。
政策在放寬需求在改變
在愈演愈烈的「搶人」大戰中,各大城市從早期拿出真金白銀補貼,到現在不斷放低「身段」,降低學歷要求到專科、社保年限到一年,甚至打破地域界限,省內城市異地落戶積分也能互認等等。
但是,人們選擇在異地工作,真的只考慮物質補貼和戶籍嗎?
在95後王磊(化名)的心裡,還有比這兩點更重要的。
半年前,95後的王磊在工作一年後選擇以裸辭的方式離開北京。彼時,他剛畢業的女朋友在成都找到了一份薪水過萬的工作。再看看當地與他當時工作相同的崗位,在成都的待遇也差不了多少。最重要的是當地房租金價格便宜,他在網上看中了一套60平方米左右的大一居,價格不到3000元/月,比他在北京租的小公寓面積大了三倍,但價格僅僅高出幾百元。
「成都新一線城市,薪水不比北京差,至少我這個行業是這樣,房租卻比北京便宜,生活又巴適得很,沒有理由不去。」王磊說:「將來在成都買房子也比北京便宜。」
最近,當我們再次和他取得聯繫時,他已經成功在當地落戶。他說:「來之前,我根本就沒想過戶口問題。就是覺得這裡生活壓力小,房價便宜,工作幾年加上家裡幫助就能有套屬於自己的房子。」
像王磊這樣不是特別關注戶口的人在逐步增多。
11月底,在智聯招聘2020中國年度最佳僱主評選中,關於「人才爭奪戰」的相關調研顯示,當前人才流動的主體是高學歷年輕人,2020年全國各地新增的求職人口中,超4成為21-25歲人群。
而這群年輕人在選擇城市發展時69%看中薪酬因素,43%看重福利待遇,32%看重培訓和發展,傳統觀念中的戶籍因素對這個群體的影響甚微,僅有13%關注是否解決戶口。
不僅在年輕人中間是這樣,在中年人之間依然如此。
近期,民盟中央經濟委員會、中國城市發展中心和中國經濟信息社共同發起了一項調查。在這份30~59歲的受訪者佔比達91%的調查中,戶籍政策對城市吸引人才的影響明顯減小,除在一線城市排名影響因素中間位置,在省會城市、地級市、縣級市中均排在9項影響指標最後的位置。
排名榜單第一位的影響因素除一線城市是生活成本外,省會城市、地級市、縣級市都是工資收入,而在一線城市,工資收入也只是排在生活成本後的第二影響因素。
對此,彭旭輝指出,這也證明我國戶籍改革取得了進步,現在除了北京、上海的戶口比較特殊,其他地方的戶口變得不如以前重要,人們在落戶時會看中收入、生活成本這種偏性價比的問題。
何為吸引並留住人的關鍵?
那麼,怎樣才能實現吸引並留住人呢?
2018年天津發布「海河英才」計劃發布,馬佳佳的同事吳梅跟風在那個時間段落戶天津。落戶後,她並沒有選擇到天津生活,而是繼續在北京工作。她很滿意當時的工作,也知道想在天津再找一份同等待遇的工作難度十分大。她坦言:「我選擇落戶天津只是一時興起,更多的原因是給自己留個後手,北漂在北京的明天會怎樣誰都說不好。」後來她在天津買了房子。
買房時她沒想到離開北京的日子會這麼早來到。今年在收到部門即將做出重大人事調整的通知後,她果斷選擇在天津找工作。一方面,可以減少生活開銷,另一方面她可以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疫情讓她對親情更加渴望。最終,她和一家網際網路企業敲定工作。雖然工資降了小3000元,她有點不開心,但相比馬佳佳彼時的焦慮,她覺得自己今年已經很幸運了。
其實,類似吳梅這樣選擇在一線城市打拼,把戶口和房子落在臨近城市,或者落在老家附近有潛力的城市的人還有很多。他們普遍受大城市落戶難、買房難的困擾,但又抵擋不住大城市豐富的工作機會和高薪誘惑。
「這是無奈的選擇。」彭旭輝表示:「大城市產業發達且就業機會更多,但房價更高,畸高的房價收入比讓很多人無法承受,特別是大城市。」
因此,他認為參與人才大戰的城市能真正吸引並留住人才要看城市綜合實力,而非誰家落戶條件更友好。
具體看來,首先一個城市應該有發達的產業經濟體系,能提供大量優質就業機會;其次能持續強化房地產調控並加大住房保障力度,讓人才住有所居,如此才能安居樂業;最後各個城市配套的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也要不斷提升。
他強調,現在一些城市在配套公共服務上是比較滯後的,有明顯的短板。
近期隨著多座城市發布落戶政策,或許,現在就已經進入彭旭輝所預判的時期——越來越多城市放開落戶政策是大勢所趨。對於打拼在異鄉的人而言選擇多了是好事兒,但對於城市而言競爭也將會更加激烈。
屆時,衡量一個城市是否值得落戶的標準將細化到經濟發展、城市建設、醫療、教育資源配套、就業環境、營商環境等更為細緻的方面。因此,只有寬鬆的落戶政策而在經濟、就業、基礎設施等方面落後的城市可能短期會吸引來人才,但長期能留住多少仍舊充滿不確定性。
而在我國人口老齡化趨勢加劇,退休延遲的背景下,那些在此輪落戶政策中遲遲未有動作的城市,恐怕不僅現在要面臨人口流失的痛,未來還將面臨無人可「搶」的痛。
標籤: 二線城市